2.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2.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
P.E.T.提倡零惩罚、零奖赏的养育观,一切从彼此的需求和感受出发,给予双方同样的尊重,不会因为你是孩子就随意对待,使用暴力或权威。被暴力或权威对待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很低,而大部分精神类疾病就源于低价值感。P.E.T.提倡完全的尊重,一个被完全尊重的孩子,知道如何尊重自己,也知道如何尊重他人,有很高的自我价值感。一个高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就像一棵长在森林里的树,他的根扎得很深,自然也经得起风雨。而一个低自我价值感的孩子,就像城市里的树,风稍微大一点儿,树就倒了。所有惩罚和奖赏都会贬低孩子,衍生孩子的低自我价值感。
埃尔菲·艾恩在《奖励的惩罚》一书中写道:“奖励和惩罚只是一个硬币的两个不同面,而且这个硬币还不值什么钱。”在我看来,这个不值钱的硬币就是权威,惩罚与奖赏是权威的两种形式。权威的使用,在短期内可以满足父母,比如打孩子一顿,孩子变得听话。如果重视孩子的长远发展,想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就要摒弃权威。
权威的使用,会给孩子的人生带来很大影响,尤其是使用了惩罚或暴力。有一个妈妈向我倾诉非常困扰她的一件事:我总是不知道我的身体受伤了,比如被烟烫了,哪里碰破流血了,我总要在很痛之后才能发现。
当她讲这些时,一种对死亡的恐惧笼罩了我。继续往下探索,她说:“昨天我们谈到死亡时,我被触动了……”然后她边抖着身体边流泪,诉说她小时候父亲因为赌输了,拿着菜刀砍向她的事情,那时候她来不及害怕,对着父亲吼道“你杀了我吧”。
对一个孩子来说,面临那样的恐惧,想要不害怕,只有一个办法——关闭自己的身体感受。
你或许觉得这是比较极端的情况,那么再来看看更为普通的场景。我的一个朋友,一位极威严的妈妈,带着孩子来我家玩。她的孩子做什么事都会投来试探的目光。我问她:“你有没有留意到孩子在讨好你,有时会显得小心翼翼?”她说:“孩子不都这样吗,想要讨好妈妈?”在场的另一位朋友说:“我从小妮很小的时候就认识她了,她没有讨好过任何大人。”
我的朋友愣了愣,说:“是啊,我是不是应该放下我的权威?”之后她跟我说,前不久还因为实在忍不住打了孩子。
一个在权威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会带着他与权威互动的模式,与这个世界互动。但凡遇到有权威的人,他就会重复幼年的模式,小心翼翼地讨好对方。
又或者他会把他人投射为权威,然后把所有对抗权威的能力用来对抗他人。如果有一天他有了孩子,要么重复使用权威,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对孩子非常宠溺。总之,他很难做真实的自己。
很多人要花很多能量才能学会与权威相处,跨越权威对自己的影响,真正成熟起来。有人把这部分叫“弑母”“弑父”。确实,一个人如果无法走出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活在权威的阴影里,又如何做自己呢?
如果我们的养育是零惩罚的养育,孩子成年后也就不会因这部分消耗能量或被困扰。
在一个转念工作坊中,我们探索的主题是身体。一位学员被她的体重所困扰,她说:“我对我的体重极其不满意,经常会为一两斤跟自己过不去。我对自己失望透顶,甚至不敢照镜子,不化妆,不怎么买衣服,我老公让我去买衣服,我都不想买。”(其实,在大家看来,她并不胖,长得也很端庄)
随着我的回应,她继续说:“我的妈妈很能干……小时候她经常出差,但她总是在我和姐姐做得好的时候给我们一人一颗糖作为奖励。她太能藏了,我和姐姐翻遍了整个屋子,都找不到糖藏在哪里。一旦我们做得好,达到妈妈的要求,她就会打电话告诉我们糖在哪儿。”
听到这里,我好像明白了,说:“在你的生命中,总有一颗糖,为了得到那颗糖,你必须做得更好、做得更多,不管你有多完美,总是不够。”
她说:“是啊,我的生活无忧,老公爱我,孩子也爱我,可我总觉得还不够好。有时候看着我的孩子,我也觉得他可以更好,虽然我的老公说,作为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咱家的孩子已经很好了。我有时也觉得孩子其实很好了,但就是忍不住会想他还可以更好。”
奖赏教育带来的焦虑,让一个人无法享受当下的美好,仿佛一刻都无法放松。在成都的一个讲座上,一位爸爸问我:“为什么不能奖励呢?如果我的孩子在某个地方做得很好,我想送他一份礼物作为奖励,难道这样不好吗?”
我问他:“礼物的意义是什么呢?是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如果因为孩子做得好,你才送他礼物,那么这份爱就是有条件的爱,做到了才值得,如果做不到,做得不好,就不值得。”很开心的是,这位爸爸一下就明白了。
所有的惩罚和奖赏都是一种操控,是想让孩子成为父母想要的样子。克里希那穆提在《唤醒智慧的教育》里说道:“教育最本质的起点和最终极的终点,是尊重生命和了解生活的全部意义。当我们抛弃想要孩子成为这个或那个的野心和框架时,才能让孩子在爱和良善中尽情绽放自己内在的智慧。”
所以,零惩罚和零奖赏的养育是长远的养育,是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养育。“整体”就是孩子不但有壮硕的身体,还有健康的心灵,以及保有孩子本有的灵性。 在远远的背后带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