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洞见

成为高手:像训练特工一样训练自己

洞见 赵昂 6596 2021-04-06 16: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洞见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成为高手:像训练特工一样训练自己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样有这样的经历:

  公交、地铁,去公司,忙碌一天,回家,打开微信运动,看到的数字是8000多步。感觉是:好累啊!

  去健身房,跑步机上跑两公里,再上私教课,之后有氧运动半小时,一共两小时,晚上看微信运动,数字是不到8000。我的感觉是:身体运动之后的舒服。

  同样的计步数字,背后却是不同的内容和感受,于是,我想到了那句话: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简单的努力,低效的勤奋,掩盖了“勤奋”和“努力”背后的懒惰,掩盖了漫无目的和缺乏效率。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鸡汤”,有人说:鸡汤有毒,还有人说,我偏要写鸡汤,因为有人爱看。如果能够深入分析,让人从中获得了更多的认知,那便是“好鸡汤”,而毒鸡汤的“毒”,在于“简单粗暴”,在于违背规律,在于让人更加被动,毒鸡汤的“毒”,在于浮在表面的那层油:让人看上去很努力,就够了。

  我们早起打卡,就是为了打卡,打卡之后不是继续睡去,就是无所事事。我们告诉自己,先早起再说,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们写“每天三件事”,就只是写“三件事”,多了也不写,因为要“突出重点”,少了也要凑数,因为没人说少于三件事该怎么办,不去管这是不是我要做的,写出来就胜利了。我们运动,只是停留在“微信运动”里,手机不离身,是为多走几步,能让自己的运动排名靠前一些。我们汇报工作,把十分钟的微信沟通也都算进去,于是,就会看到一个长长的工作列表,让我们看上去很勤奋的样子。这样的事情能列出好多好多……很多时候,“低效的勤奋”只是为了欺骗别人,欺骗自己。我们并非不知道该如何做,只是,那会更难一些罢了。“假装很努力”,只是为了表演,只是为了获得认同安全感的哗众取宠罢了。

  哗众取宠靠不住,冷暖自知。关键时刻不能出手,有多少虚名都是浪得。比如有些咨询师宣传自己,什么咨询过上万人,什么一万小时的咨询时数,这样的虚假夸张甚至都不考虑观众的智商。其实,做了多少小时的咨询并不重要,关键不在于时间,而在于水平。作为业内人,我很清楚,对于一个生涯咨询师来说,前一百个个案练习技能,一百个之后的水平就要看状态与天赋了。其实,这一百个个案的训练也是有窍门的。

  我在第一年做咨询的时候,还做着管理。一年时间做了九十六个个案,每个个案的咨询记录不少于五千字,花在咨询上的时间不少于十小时,这样,一年时间内,我就有一千小时,五十万字的咨询积累。这样的强度,鲜有人能超过。虽然一年时间几乎没休息过一天,甚至后来积劳成疾,但是要想达到高技术水平,只有在短时间内通过大训练量才能达到。我很庆幸当时自己做出的选择。

  哗众,确实能有取宠的效果。看看那些分享、培训、文章的标题党:月入十万,财务自由,靠兼职养活自己……偏偏这些话题是最能吸引眼球的,阅读量、听课量会出奇地多。结果呢?读者听众最后的结论可能就只是一句感叹:还是得努力。时间久了,归结一句话:这些都是鸡汤,还要说,这是毒鸡汤。

  有些鸡汤之所以有毒,就在于把成就的获得简单归因于努力,不关注方法,或者说,努力的方法还是努力。这样的毒,就像是浮在鸡汤上面那层油,简单归因,华而不实,而有些人专门去喝这层油。难道,人和人的差别就只有勤奋了吗?这样的结论让一些软件很火,不管是打卡软件,还是统计软件,都有一个“炫耀”的功能,或者叫社交功能,仿佛做了,就得到了。

  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1990年,三名心理学家在柏林艺术大学做了一项研究,根据演奏水平和潜质把研究对象分为两组,一组是优秀演奏者组,一组是普通演奏者组。研究发现:两个小组花在音乐上的时间几乎完全一样,都是每周大约五十小时。差异在于,优秀演奏者花在刻意练习上的时间是普通演奏者的三倍。这种刻意练习表现在优秀演奏者每天有两个预先精心规划好的时段,而普通演奏者则把时间均匀分配在了一个全天的范围。后来,心理学家们在研究中反复观察到了这种现象,并把这样的现象取名为“轻松的罗德奖学金悖论”。

  看来,提升技能是有方法的,只有努力不行。

  有一次在和萧秋水老师聊天的时候,她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要像训练特工一样训练自己,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对于特工来说,技能决定生死。这句话可以解读为,任何技能的掌握都是需要逼出来的。深度解读一下,一种技能的获得,需要通过有意识、有目标、有结果地集中进行专业训练。

  把自己训练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需要进入这样一种“刻意练习的循环”:建立目标——达成结果——有效总结——突破限制,然后循环。

  进入循环之前,首先要有这样的信念:

  1.凡是毫不费力得到的技能都缺乏价值。费力,可能是寻找方法的过程,也可能是训练的过程,还可能是验证的过程。我们不能像对待吃饭穿衣一样把一种技能的训练看作平常事,以为经过习以为常的练习就能达到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认知,如果简单容易,那就会成为所有人都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果是立竿可见的事关生死,那务必每个人都要学会。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看上去都懂的道理,践行出效果的并不多,这是因为难度大。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即便简单的事情,也会有人做得不一样,这样的人叫专业人士。

  2.技能专业训练的区别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看似相仿的投入,有可能会带来非生即死的区别。为什么有人三个月就能把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做到十万,有人连续写了一年,依然只有几千粉丝?为什么有人可以每年出一两本畅销书,而有些人写了百十万字依然无人问津?为什么我们在电影里看到的特工都那么彪悍,多才多艺?要有这样的意识:不经过规范、专业的训练,只能一事无成;不经过严苛的要求,注定平庸。特工之所以彪悍,因为容不得万分之一的失误。

  如果这个时候,你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接受专业的训练呢?那就是一个被动的人。你希望被动地接受一种已经设计好的训练,成为专业人士。这样的训练,充其量是一个认真的“好兵”。

  如果这个时候,你的问题是:专业训练的核心是什么?那就是一个主动的人。你希望通过了解专业训练的特点,来建构属于自己的一套专业训练方法。这个世界不缺资源,缺的是主动的意识。

  这些是专业训练的核心:

  1.建立目标。在建立目标之前,就已经有了很多的思考了,目标,是这些思考的呈现和行动的开始。

  刻意练习从设定目标开始。对于提升能力的刻意练习来说,好的目标是这样的:有难度,有挑战,并且有效果。有难度,指的是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有挑战,指的不仅是高于自己当下的水平,而且会让自己不舒服。有效果,不仅是获得能力的成就感,而且还有整体提升的有效性。有难度和有挑战是可以立刻判断的,而有效果一定是过来人可以预测到的,可能基于科学的数据判断,也可能是基于相对模糊的经验判断。但不管如何,如果没有这样的目标设定,那么一次次练习就像是一次次毫无胜算的散户跟风,是否有收益,全凭天命。

  建立目标的思考,思考什么?

  1.我要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2.这个目标足够明确吗?(可以针对明确程度打分)

  3.这个目标对我来说有没有挑战性?挑战在哪里?

  第一个问题,保证了行动的动力和投入的正确;第二个问题,保证了行动的确定性;第三个问题,保证了训练的有效性。

  一个没有挑战的目标,不值得做。因为是要训练能力,训练的本质就是要把自己忽略的优秀习惯呈现和固化下来,或者提升、增加一些自己所不熟悉但是被验证有效的能力。

  这和健身过程中的增肌训练是一个道理。小运动量的活动,只是保证气血流畅,但是在感到肌肉酸痛,无力可支的时候,最后的训练,肌肉撕裂重组,实现了增肌的目的。这就是挑战。反复有挑战的体能训练,会让肌肉记得所承担的强度,反复有挑战的智力训练,会让大脑记得困难时的应对。

  刻意练习的目标设定需要足够小,保证一个人能够在耐心和毅力用完之前拿到结果,不要和人性对抗,而要学会与自己合作。当然,每个人的耐心和毅力有区别,所以目标完成周期也有不同。短时集中完成,才会让专注发挥价值,迅速拿到一个结果之后,用成绩来稳固这一果实,才有可能在成果基础之上继续提升。

  2.达成结果。只有目标,没有结果,就不会有要求,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凡是不经过结果检验的过程都是一种不负责任。

  没有目标就没有要求,没有结果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不会继续提升。允许自己达不到目标,但是不能对结果不进行审视。而且进行审视的时候,一定要真实地面对自己,不要矫饰,不要托词,不要逃避,千万不要有什么“这不是我想要的”之类的滑稽理由,也不要有“我获得成长了”之类的泛泛之谈。之前讲到那个关键意识,“像训练特工一样训练自己的能力”,就是要对结果死磕。

  有不少人在达不到目标的时候,就开始调整目标。从10到9,从9到8,每次都是妥协一点点,微妙地,不会被自己察觉到,把自己骗过了。于是,每次都会拿到一个6分的结果,还依然满意,告慰自己说,没差太多。是的,没差太多,因为此时已经把目标调整到了6.5。在一次次自我欺骗中,看似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实际上都还只是表面功夫。而且有一句最具欺骗性的谎言:不着急,慢慢来。

  可以不着急,但是,并不是糊里糊涂地降低标准。想想看,兑现承诺,也是一种优秀的表现。为什么不具备彪悍的职业能力?为什么总是难以取得成就?就是因为:在每次行动中,把自己拉到了优秀线以下,一个个过程积累起来,到了最后,就什么都不是了。

  真正的高手,却是在不着急的持续高标准要求中,达成结果,提升了自己。

  3.有效总结。事情完成之后,不管结果如何,都应该进行总结。

  总结反馈,就是用来稳固阶段性成果的。总结不是走过场,反馈不是简单的修正错误。反馈来源于三个方面:自己的感受;老师的指导;相关参与者、旁观者的观察。拿到这些反馈,就可以开始总结了。

  我把平时做总结的方法归纳为“回馈四问”(GIVE):

  Good:过去的这个阶段中,做得好的地方是什么?

  Improve:可以提升的地方是什么?

  Value:这个阶段对我的价值是什么?

  Effect:这样的价值对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4.突破视野的限制,通过挑战实现突破。结果实现的下一步,本该建立下一阶段的目标了。但是,请注意,如果没有视野的扩展和突破,新的目标不可能有更大的挑战,甚至会因为目标的持续“低调”,让人产生倦怠感。优秀的人,是需要有挑战的目标持续刺激的。

  新的有挑战的目标,有可能从正在做的事情中产生,因为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想法;新的有挑战的目标,有可能从陌生领域中产生,因为看到了新的兴趣点,从而产生了链接;新的有挑战的目标,有可能从榜样人物身上产生,因为看到了自己所期待的未来的样子。这些目标都有两个特点:期待的,有挑战的。

  既然是期待的,就是对自己的突破:对已有模式的突破,对现状的突破,对未来确定结果的突破,对圈子、领域的突破。这些突破要求走出去,拓展视野,寻找新的目标。

  有个做成长社群的朋友,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能够自成体系地稳定运营了。有一次他问我,赵昂老师,我如果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拔高格局,该怎么做呢?我说了三点建议:第一,深入你的社群成员,重视他们在成长行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由此打开你对于新问题的研究;第二,扩大你社群的概念,从某种技能提升扩大到一类问题的解决,你就需要开始新领域的学习了;第三,尝试给自己的社群运营提出更高的目标,突破原有的限制,比如招到更多的人,进而在过程中看到新的差距。这些都是对自己的挑战,也都是提升自己、拔高自己、扩展自己的方式。

  不要做一个埋头苦干的“机器人”,觉察到自己进入了哪个阶段,有意识地主导自己的下一步行动;也不要做一个心浮气躁的“空心人”,沉入一个阶段,达成结果,再浮出水面。

  持续循环,像训练特工一样,高标准要求自己,自然会摆脱简单勤奋、低效努力的怪圈。这时候,之前很多无感的认知,才会真的发挥作用。 洞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