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洞见

多元职业的必然性:追求多样人生

洞见 赵昂 3674 2021-04-06 16:22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洞见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多元职业的必然性:追求多样人生

  “斜杠青年”这个热词渐渐淡出大家的视野,这是必然,因为斜杠青年本就是一个伪命题。但是,这个词背后蕴藏的职业世界的秘密却会继续。

  斜杠的真相

  看到一个人的“头衔”里,斜杠了好几个职业,这个时候既不要惊为天人,也不必抨击不务正业。很多斜杠,都是“伪斜杠”,是希望借一个概念给自己贴上一个流行的标签。如果换一份工作就算一个斜杠的话,那我就有十几个斜杠了。一定要在某一个领域做到足够好,才能算是稳定了一个斜杠身份。

  真正的斜杠有两种:

  一种是看似涉猎很多种业务,但其实也就是一个核心的多种呈现。比如吴晓波老师,不管是做音频、做社群、做投资、写书、做自媒体,说到底,都是围绕财经这个核心内容开展的。其他的,都只是形式。

  另外一种确实做到了多领域斜杠,但公众最终接纳的领域也就只有那么一两个。比如王石,企业家,这是大众视野里的认知。其他的身份,不管是登山爱好者、读书爱好者、乐团成员,都是他自己的斜杠,并未获得广泛认可。

  所有的斜杠里,都有共同的秘密。

  先看看那些让我们觉得超强的斜杠青年。赵薇:演员/老板/导演;韩寒:作家/赛车手/导演;王思聪:投资人/游戏咖/国民老公;李笑来:英语老师/程序员/创业者/投资人……

  看到这些人的第一感觉是:我不要活了,人比人得死。再一琢磨,不对,这其中有猫腻,人们总会创造神奇的东西,创造冲突,制造戏剧性效果,这样才会俘获人们的眼球。

  这个中间有什么猫腻呢?

  这个猫腻是我们自己YY出来的。我们会有一个错觉:一个人的多重职业身份是同时具备的,还会以为,这多重职业是同时开始,然后又同时达到可以卓越成功的地步。这种错觉,只是我们对于自己不切实际的迫切期待而已。

  真相有两个。

  真相一:多重职业身份一般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逐渐叠加上去的。赵薇最开始只是演员;韩寒最开始只是作家;李笑来一开始是销售员;王思聪一开始是王健林的儿子。然后,他们从一个领域玩到另外一个领域,之前的有些领域或许扔掉了(没有价值的时候),比如李笑来的英语老师身份;或许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来玩,比如韩寒的作家身份。

  真相二:多重职业之间有很多相关性链接。这个我不多说,因为我也不知道内情,但是自己百度去,就会发现:人脉、圈子、家庭、朋友,都是产生这些链接的黏合剂。即便是看似完全不相关的领域迁移,也经常是以兴趣、圈子、视野为转移的。

  斜杠是一个结果,而不是一个起点,不是一开始就可以制订一个向斜杠发展,并且多方向同时起步的计划。如果那样的话,多半是要死掉的。自然的情况是:从第一个身份开始,发展得出色,到优秀、卓越,慢慢地,再开始发展第二个、第三个,到后来,在多个领域都玩得很好的时候,就可以更好地融合多种资源。身份或许是多重的,但是精专的一定不那么多。特别是作为技能,即便曾经很强,疏于训练和使用,也一样会生疏或落后。但这些都不影响多领域融合起来的强大势能。这样想,是不是就坦然一些?慢慢来,只要时间够,你也可以成为斜杠青年。

  从这个角度来讲,斜杠青年没那么神秘。对很多“斜杠”来说,发展出来的那些领域甚至是没有经过规划的,因为斜杠发展本身也是一个人自我探索与实现的过程。从最初可以接触到的最近资源开始,发展第一份职业,然后在过程中发现:

  1.原来自己对其他领域也有很强的兴趣;

  2.终于有实力可以开始自己之前感兴趣的领域了;

  3.某些领域被很多人认可,或许可以尝试一下。

  于是,在种种不确定中,开始了尝试与探索。出于一贯的优秀习惯与通用能力迁移,加上可能的机缘眷顾,第二个职业出现了。这可能就是之前万万想不到的,至少是没有那么确定的。但这么一个没有“规划”的斜杠,却又是如此天经地义:符合个人在生涯发展中持续自我认知与外界互动的规律。这样的规律性,才是研究生涯的应有之义。

  斜杠背后,人们追求的是多样性

  王石说,一个人的专业高度来自勇气和智慧,一个人的人生宽度来自趣味和自我期许。所以,如果你因为趣味去发展爱好,那可能会出现很多感兴趣的领域,这个很正常,或许还会慢慢从爱好发展成专业,从票友发展为专家,这都有可能。

  如果你因为自我期许而发展不同领域,这其实是在追求多样化的人生,不甘心一辈子只积累一两个领域的认知。多半情况下,人们都是从一个领域出发,不是以跳跃,而是以挪动和迁移的姿势拓展到其他领域的。因为跳跃起来,需要的能量更大。李笑来老师说的七年就是一辈子,指的就是不断把自己的认知拓展到不同领域。做互联网的丁磊去养猪,做培训的罗永浩去做手机,做医疗的冯唐写小说,教英语的李笑来做投资,他们之所以彪悍,不在于他们做成了什么,虽然他们确实做到了事业成功。更重要的在于,斜杠的人生都有一颗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对世界的好奇之心。

  不知你注意到没有,有两个看似不相干的奇葩热词曾经同时流行:斜杠青年和工匠精神。一个似乎在说不断转换领域,一个却是讲如何钻研深入、持续精进。为什么这两个词都很流行呢?我们换个角度,看看这两个词都表达了什么样的追求。

  斜杠青年代表了人们对于多样性体验的追求。人们在问:人生还有什么可能?这其实也是一种对于限制的反叛和对于意义的追寻。有对年龄限制的摆脱,比如艺术家王德顺,八十岁的年纪依然可以活跃在舞台。有对专业限制的摆脱,很多人的职业斜杠,说明学的专业与从事的职业可以不是一回事。还有对家庭背景的背离,一些人出身世家,也经过系统培训,但依然转行,或者发展着其他领域。所有这些斜杠不仅有“反叛”的意义,更有对于多样性体验追求的价值。

  工匠精神追求的是成就感,追求的是不可替代和难以超越,追求的是把事情做到极致。如果在一个环境中,通过深入钻研可以获得嘉许和回报,那么就会有人专注一个领域去做创新、迭代、研发。

  成就感与多样性,密切关联。人性本来追求变化,没有谁愿意一直重复简单的工作节奏,但是具体表现却有不同,有人通过变换领域实现变化,有人通过同一时间的多样化来实现变化。越是造诣超群的匠人,越需要在一个领域里,精深钻研,琢磨出不同的玩法。于是,你就会发现,工匠精神与斜杠青年是一回事,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从这个角度讲,斜杠背后的“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职业发展的必然。只是,这个多样性,既可以是一个领域的多种形式,也可以是多个领域的跨越与转型。 洞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