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洞见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建立角色弹性,降低转型成本
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转型的时候,也是在进行角色的转换。但我们又常常没有意识到,角色转换正是我们转型的关键。在每次人生的转折过程中,表面看,我们需要提升适应能力,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转变角色意识。
一个大学生从学校进入职场,需要的适应能力正是从角色转变中来的:你不再是一个可以依赖家人朋友、看重努力过程的学生了,而是一个需要独立角色、结果导向的职场人。有了这样角色的转变,能力的学习和提升就会简单很多。一个执行者升职到了团队管理者,也是一种重要的角色转变:一个人做得好已经不能满足角色要求,有时候甚至恰恰相反,自己不需要做得那么好,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带领团队拿到整体的更好成绩。这些都是很简单的道理,但也正是人们进行转型时的最大障碍。
我在做生涯咨询的时候,每每遇到职业转型之后的问题,来询者都对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特别清楚。从一个高管转型到创业者,他知道不仅要有执行力,还要有更大的格局与视野,要有更大的责任心。从一个打工者转型到自由职业者,他知道不仅要有好产品,还要像一个团队一样具备从营销到服务的所有功能。有意思的是,他们只是知道这些道理而已,在具体工作中,恰恰是这些地方出现了问题。个中原因,多是因为虽然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却从没有从新角色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正所谓:深深陷入了角色之中,而没有角色意识。
当我们有角色意识的时候,就要认识到“角色的惯性”,进而认识到,在生涯转型的时候,就是要克服原来角色的惯性,以一种新的状态进入新的角色。“角色惯性”是什么?是一个人沉浸在旧有角色中,没有及时建立起一种新的角色意识,进而不会表现出新角色的特点,没有适应新角色的要求与期待。
每年高考之后,总会有安慰失利考生的一些文章。大体意思是说,从古至今,高中榜首的状元并没有几个名留青史、为人所知。这一现象在现今社会,也总表现为“高分低能”。为什么成绩好的学生,职场表现并不总是那么惊艳呢?真的是“高分低能”吗?其实二者并没有本质的联系。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分数高的“学生”没有转变做事的思路,以为通过记忆力,可以寻求有确定标准的答案。没想到,职场人的角色要求却常常是,经常要面对模糊情景,经常要有不确定的做法,获得不确定的结果,要不断学习和调整。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必然需要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如果没搞清楚这样的规则,遇挫也属正常。
还有一类现象能够很好地说明“角色惯性”,那就是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的区别。总有大公司颇有经验的高级管理者雄心勃勃地出去创业,却鲜有人能够创业成功。他们自己有时候也很纳闷:明明管理过几百人的团队,为什么一开始创业,十几个人,几十个人都管理不好?道理也很简单,作为职业经理人,他们是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下进行团队的管理。而作为创业者,他们需要自己制定规则,需要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需要为决策负责。这些能力在之前的工作中并没有得到充分训练,如果没有这样的觉察,及时调整角色认识,而是延续原来的工作方式,那么摔跟头也是必然的。
角色惯性是一种本能的保护,是希望我们原有的经验可以发挥作用,也是一种路径依赖。但是,遗憾的是,我们面对的生活环境并非一成不变:我们总在变换自己的生活、工作场景,我们总在拓展着自己的生命维度,我们也总根据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着,就连使用一个简单的社交工具,我们还会变换皮肤。在这些情况下,角色惯性就会成为一种束缚,阻碍着我们前行的脚步。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角色弹性”。
角色弹性,就是根据角色的要求,变换出不同的角色能力和角色处理方式,并因此而建立起不同的角色走位,整合不同的资源。
角色弹性,就是根据角色的要求,变换出不同的角色能力和角色处理方式,并因此而建立起不同的角色定位,整合不同的资源。拥有较强角色弹性的人,会不停地切换自己的角色,在不同角色之间穿梭,游刃有余。拥有较强角色弹性的人,反倒会在转换的角色之间坚守真实的自我,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角色是在为自我服务。拥有较强角色弹性的人,一般都具备两种特质:谦卑敬畏,善于整合。
谦卑敬畏,指的是甫一开始进入新角色的状态,不是清空,而是放下。我们对“清空”这个词不陌生,但恕我直言,我们怎么做得到清空?过去的记忆、经历、知识、资源,除非大脑受了重创,否则清空并不现实。但是,当我们进入一种新角色的时候,是可以放下的,放下原来的成见,放下原来的经验,放下原来的方式,为了能接受更多的新内容、新想法,从而对未知保持好奇。这本身是一种谦卑的姿态,也是对未知世界的敬畏。
我给好多人做过培训,也参加过好多学习。我发现,在课堂上总有两类人,一类是积极地思考和提问,不管之前在自己的领域多有经验,他们总会把自己当作一个新学生。还有一类人,他们是抱着膀子的评论者,他们总会闪过这样的语言:“这就是……嘛”“这和……没什么区别”“她能讲出什么新鲜东西来呢?”且不说这会不会影响讲师和其他听课者的情绪,单对他们自己而言,只是坐在那里花了时间,却并没有真正学到什么,就更谈不上吸收和体验了。
就像是有时候在北京一些景点看到的旅游者们,他们一边走一边评论,“这和我们老家的寺庙一样”“这就只是多了一个门而已”“也就是在北京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在他们眼里,这次旅行似乎没有什么意思,走遍了全世界,也没有离开自己的家。
这些人都是“满”的,并不是多,而是容器太小,盛不下更多的内容了。所以,注定,他们的人生角色就很少,生命就显得单薄,因为没有足够的好奇去接纳更多的可能性了。我想到一些极端的表现,比如,有人在单位做惯了领导,回到家也依然一副“领导样”,惹得家人厌烦。比如,有人固守老工艺,虽技术进步、商业发展,而没有任何改变,可以说是传承传统。但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缺少角色弹性,没能将传统发扬。
拥有角色弹性的人,还具备另外一个特质:善于整合。角色弹性的价值在于能够快速适应和切换到不同角色中去,其中,既包括能够放下束缚地吸收新知,也包括能够将原来的资源迁移过来,整合进入新的系统,为自己发展新角色助力。当然,拥有较强角色弹性的人都知道,放下与整合,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而且两者有发挥作用的不同阶段:必须先放下,让新内容进来,然后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过往的资源才能够被整合进入新的系统。这样的个人转型发展战略,在战争中、医学上、组织发展上都有类似的表现。
转型意味着两个系统之间的转换,放下是因为看到了两个系统之间的差异,而整合就是看到了两个系统之间的共通性。
我咨询过的一个成功转型案例就很好地说明了整合的作用。小白是医学博士,毕业于著名医学院,在世界五百强就职,工作在北京最好的写字楼,拿着丰厚的薪酬,像所有一线城市白领女性一样忙碌着。别人羡慕她,却不知道,她正处于十分痛苦的状态里。那段时间,我正好很忙,不准备接新咨询了。她说服了我的助理,一定要和我通一个电话。通电话的时候在上午十一点,我听到了电话那头的嘈杂声,小白说,她正在外地出差,为了和我通话,专门跑到了室外。她急切地告诉我,非常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感觉自己如果继续下去,人生都失去了价值。不止于此,从一开始学医,她就感觉到这可能并不适合自己,只是因为学习好。太优秀的表现,像是买了一只脱不了手的股票,一直延续了下来。现在,她越来越感觉生涯转型的急迫性,虽然还不到三十岁,但她把自己的人生描述得似乎毫无希望。
那通电话,像是一个求救电话,小白像是一个被绑架囚禁的人,等着我去救援。我了解了几个问题,排除了一些情况,决定接了这个咨询。之后的咨询中,我们一起分析了小白的情况,反复确认她是否真的是不喜欢医学领域了。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我反倒是十分敬佩她的勇气。学了十年,毕业名校,工作不错,然而,离开这一领域的决心却很大。
在和小白的咨询中,我只做了两件事。第一件,帮她看清自己的生涯现状。让她知道,如果转型,必然有损失,而她的转型,是在为多年前一个不够深入的自我认知埋单。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自我认知加深了,才会有希望转型的想法。所以,不必后悔,也不必焦虑,而是先要看到成长的价值,这是把握未来的第一步。第二件,帮她分析未来的计划。基于当下的发现,如果转型,在方向上一定要有符合新价值观的选项,然后,再从诸多选项中找到和过去资源的链接。我能看到的,只是和医学相关的可能性。至于具体的选项,我告诉小白,已经提供不出来了,需要她自己去探索。
咨询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小白告诉我她的最新动态:申请到了中科院的博士后职位,准备在一个自己非常认可的教授那里继续关于抑郁症的心理咨询研究。她喜欢与人沟通,希望做直接助人的工作,而抑郁症是她之前医学研究的一个课题。一切似乎都很完美,这个选项像是为她量身定制的。这一年的时间,她总和我保持接触,所以我自然知道她为此所付出的努力:她参加了好多心理学的培训,读了很多相关的书籍,拜访了好多相关的专业人士。她带着谦卑进行探索,于是,快速获得了这个领域的大量信息。之后遇到了感兴趣的方向,又把自己之前的资源整合了进来。于是,这个方向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小白充分展示了角色弹性。
一个人在生涯转型过程中,做好了准备要付出成本的时候,就会发现:角色惯性越小,转型成本越低,角色弹性越大,转型阻力和障碍就越小。对角色的认识,是一个人转型时的必经之路。
思考 关于角色的思考
1.你都有些什么角色?
2.你为你的所有角色都做了些什么?
3.你的每个角色都与谁有关?他们对你这样的角色有什么期待?
4.对于你的每次角色变化,你都有什么觉察?
5.每次角色转换的时候,你有什么办法尽快适应和调整? 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