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实用小儿骨科学(第3版)

第13节 股骨远端骨折

  第13节

  股骨远端骨折

  股骨远端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相对少见,常伴其他损伤。治疗需解剖对位,稳定的内固定。并发症常见,多需再次手术治疗如骨桥切除、矫正成角畸形或肢体不等长、前交叉韧带重建。

  (一)解剖

  股骨远端骨骺是人体最早开始骨化的骨骺,由单一骨骺核形成,出生时即存在,股骨远端骺板每年生长约8~10mm,生长占下肢长度的40%。女孩约13岁闭合,男孩约15岁闭合。胫骨近端骨骺约生后2个月时出现,胫骨结节骨骺约10~ 14岁出现。胫骨近端每年生长约6mm,骺板在14~15岁时闭合。

  由于股骨远端有特殊的形状,膝关节水平线倾斜,股骨轴线与垂直线相交形成的夹角约9°,股骨机械轴线与垂直线的夹角为3°,股骨干解剖轴线与机械轴线的夹角为6°,股骨远端关节面交角(机械轴线与膝关节水平面夹角)为87°,外翻3°。

  腓肠肌内外侧头及跖肌均起自股骨远端干骺端骺板的近侧。如骨折线位于肌肉起点的近端时,肌肉牵拉使骨折远端向后屈曲。大收肌止于干骺端的内侧,使骨折远端内翻。侧副韧带止于骺板线以远的骨骺。过度内外翻应力作用于儿童膝关节时将使侧副韧带紧张,变紧的侧副韧带将暴力传导至股骨远端骺板,导致骺板损伤,而韧带本身尚完整。前后交叉韧带止于股骨髁间窝,可在股骨远端骨骺骨折或骺板损伤的同时受损。

  在股骨远端,股动脉走行于内收肌管,随后绕向膝关节后方。腘动脉紧贴股骨远端后方走行,中间仅间隔薄层的软组织。在此水平分为骨间前动脉、骨间后动脉和腓动脉。膝上动脉在股骨远端干骺端水平起自腘动脉,在肌肉深层走行供应骨骺。膝关节侧支循环不丰富,腘动脉损伤后可导致血供障碍,患肢不能存活。

  腓神经走行于股二头肌和腓肠肌外侧头后方,沿腓骨头下方下降,在膝关节水平腓神经浅在,直接创伤和内翻牵拉均易损伤腓神经。

  (二)分类

  股骨远端骨折可分为单纯干骺端骨折和骨骺骨折。Salter-Harris Ⅰ型损伤约占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7.7%,最常见于新生儿和青少年。在新生儿,多见于臀位分娩所致的产伤骨折,无明显移位,常在伤后2~3周有骨痂生长后才发现。在青少年,无移位时容易漏诊,需应力位拍片才可确诊。Salter-Harris Ⅱ型损伤最常见,约占60%,多见于青少年。Salter-Harris Ⅲ型和Ⅳ型分别约占10%,骨折多有移位,需手术治疗。Salter-HarrisⅤ型损伤罕见。与其他部位的骨骺损伤不同,Salter-Harris分型不能精确判断日后生长障碍、肢体不等长和成角畸形的程度,对预后的判断尚需考虑损伤机制和初始的移位程度。

  (三)损伤机制

  损伤机制因年龄而不同。在新生儿,臀位产常导致产伤骨折,以Salter-Harris Ⅰ型损伤多见。3~10岁骨折多为严重创伤,尤其是高处坠落或车祸。在青少年,大多数骨折为运动时所致,仅少部分为车祸伤。

  最常见的损伤暴力为外翻暴力和过伸暴力。直接暴力在张力侧产生骨骺分离,在压力侧产生干骺端或骨骺骨折。外翻型损伤为股骨远端外侧遭受暴力,常见于足球运动员,以Salter-Harris Ⅱ型或Ⅲ型损伤多见,内侧骨膜断裂,骨骺和干骺端骨块向外移位。过伸型损伤因过伸暴力和股四头肌牵拉导致股骨远端骨骺向前移位,后侧骨膜断裂,腓肠肌纤维被拉长或部分断裂。前方可见干骺端三角形骨块,骨膜完整。骨折近端向后移位,进入腘窝处软组织,可能损伤腘动静脉及腓总神经或胫后神经。不伴直接暴力的过伸型损伤若损伤能量较大可产生骺板骨折。此外,股骨远端骨折亦见于多发关节挛缩症及脊髓脊膜膨出症患者。

  (四)诊断

  常有明显创伤病史。11岁以下患儿产生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暴力比青少年大,常为机动车撞击或从高处坠落。在青少年,运动损伤尤其足球运动占大多数。

  骨折移位时,膝关节肿胀、张力高。腘绳肌紧张、膝关节常处于屈曲位。远端伸直或外翻时,畸形明显。皮下瘀斑位置有助于帮助判断暴力方向。如外翻暴力骨折时干骺端向内移位,使内侧出现瘀斑。腘窝肿胀应警惕是否有血管断裂,应仔细检查神经血管,就诊时及伤后48小时内应注意有无骨筋膜室综合征。

  (五)影像检查

  常规拍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及股骨干全长片。必要时加拍斜位或应力X线片。CT检查有助于判断骨折移位程度及Salter-Harris Ⅲ型、Ⅳ型骨块分离程度,Ⅴ型损伤相对罕见,容易漏诊,应仔细比较健患两侧骺板的厚度和形状。末梢循环差者应行动脉造影。由于新生儿股骨远端骨化核小,骨骺滑脱诊断困难。有时需MRI或超声确诊。

  (六)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1.闭合复位内固定

  闭合复位方法取决于初始畸形情况。过伸型损伤,骨折远端由于腓肠肌牵拉而屈曲,骨折近端向后移位。过屈型损伤,由于腓肠肌作用,骨折远端仍屈曲,但近端向前移位。因为骨折端移位平面和膝关节运动平面相同,骨折远端无足够的力臂,因而这些骨折复位困难。复位时,患儿仰卧于可透过X线的手术台上。过伸型骨折,屈髋以放松股四头肌,屈膝以放松腓肠肌和腘绳肌,纵向牵引并加大膝关节屈曲,向后推挤远端,矫正其向前的移位。复位后屈膝60°,透视下观察是否复位。过屈型骨折,伸膝位轴向牵引,同时向前推挤远端,向后推挤近端。

  复位后,用带罗纹Steinmann针交叉固定,在不影响稳定性前提下,尽可能远离骺板。针尾剪短埋于皮下,石膏托外固定。不稳定者,石膏托屈膝60°固定,稳定者屈膝30°固定。闭合复位失败常由于骨折近端刺入股四头肌,肌肉嵌夹于骨折断端之间,妨碍复位。

  2.外固定器

  应用指征包括开放骨折,软组织损伤严重;多发伤;严重粉碎骨折需经关节固定者。应用外固定器前先复位骨折。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由外向内穿针。2枚针置于干骺端,平行于股骨远端关节面,至少距离骺板1cm。2枚针置于骨折近端。固定后,应完全伸直膝关节,直视下观察下肢的力线,内外翻及旋转畸形均应矫正。若骨折稳定,可早期部分负重,逐渐过渡至完全负重。若骨折不稳定,则应限制负重,直至X线片可见骨痂生长,其后再开始逐渐负重。骨痂丰富后,将外固定器动力化3~4周后,再去除外固定器以免再骨折,少数情况下,骨折粉碎需超关节固定。2枚针固定于胫骨近端,至少胫骨结节以远3cm,伤后4~6周,骨折开始稳定后去除胫骨外固定器以利于膝关节活动。

  最常见的并发症为针眼感染。可口服抗感染药物及针眼换药治愈。畸形愈合可通过术中调整外固定器使对位、对线满意来预防。伤后2~3周内,每周拍片复查。若穿钉距离骺板小于1cm,则有可能损伤股骨远端骺板。

  3.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应证包括闭合复位失败者和需要坚强内固定者。手术多采用外侧入路,但伴动脉损伤者,则需内侧入路暴露骨折端和动脉。外侧入路经阔筋膜张肌和股外侧筋膜,将股外侧肌从外侧筋膜上剥离直达股骨后外侧起点处,其后切开骨膜,骨膜下剥离显露骨折断端,清理断端间组织,直视下复位。内侧入路可同时修复骨折和动脉损伤,并可同时取大隐静脉以供吻合动脉。切口起自内收肌结节,后者位于股骨内髁后方,分隔股内侧肌和内侧腘绳肌。浅层沿缝匠肌和股内侧肌分离,深层沿股内侧肌和内收大肌分离。大收肌后方走行腘动静脉和胫神经。将大收肌牵向后方可保护神经血管束,并有利于将股内侧肌从股骨内侧剥离。大多数儿童,交叉斯氏针固定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12岁以上患儿以及粉碎骨折,应用加压钢板或特殊钢板固定。任何内固定物均应距离骺板至少1cm。术后辅以长腿石膏托屈膝30°固定6~8周。

  (七)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治疗

  治疗原则:闭合复位应在全麻下或镇静下进行;整复前应充分牵引;受伤超过10天,不宜再试行复位;Salter-Harris Ⅲ型、Ⅳ型损伤需要解剖对位;内固定应避开骺板,通过骺板者应选用不带螺纹的克氏针(图18-42)。若需过度整复才能获得复位,不如保持患肢生长潜力,日后再行截骨术矫形,不应过度挤压骺板,以便加重损伤。

  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治疗目的是解剖对位,坚强固定,尤其是对10岁以上的患儿。小年龄患儿,可接受矢状面20°、冠状面5°成角,无旋转畸形。

  无移位的骨骺损伤,长腿石膏托固定4~6周即可,固定期间可扶拐下负重行走,去石膏后,功能锻炼。

  新生儿的Salter-Harris Ⅰ型损伤单纯固定即可,无需复位,因其生长潜力大。稍大儿童骨骺完全分离者需在全麻下闭合整复,复位后石膏裤或长腿石膏托屈膝60°固定,伤后3~4周逐渐伸直位固定。大年龄患儿或复位后不稳定者,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后4周去除克氏针,继续石膏托固定2周,其后功能锻炼。

  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Salter-Harris Ⅱ型损伤,闭合复位外固定。全麻下先纵向牵引,其后矫正成角畸形,术后屈膝20°~30°固定。对同时伴有韧带损伤者,复位困难且复位会加重韧带损伤,复位后不稳定,需内固定。有移位的Ⅱ型损伤,在全麻下闭合复位,克氏针经皮固定干骺端骨块。10岁以上可用空心钉固定。术后患肢屈膝20°~30°固定6周。闭合复位失败的原因主要为骨膜或肌肉嵌入,需切开复位内固定。

  图18-42 股骨远端

  Salter-Harris Ⅲ型损伤相对少见,但通常均有移位,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此型损伤应解剖对位以恢复关节面的完整性,避免生长障碍的发生。因骨折类型不同,可取前内侧切口或前外侧切口,直视下解剖对位,经皮空心钉固定骨骺,尽可能应用2枚空心钉,并使螺纹位于骨折线一侧,以起到加压作用,术后长腿石膏托屈膝20°~30°固定6周。

  Salter-Harris Ⅳ型损伤的治疗同Ⅲ型。内固定物如空心钉或克氏针应平行骺板,固定骨骺或干骺端。

  所有的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随诊至少18个月,以观察骨骺生长情况。

  股骨远端骨骺损伤的预后取决于患儿年龄、骨折移位程度、复位和固定程度及损伤类型。Salter-HarrisⅠ、Ⅱ型损伤预后较Ⅲ、Ⅳ型好。10岁以下患儿需高能量损伤才能导致明显的骨骺损伤,骺板破坏严重,预后比青少年差。Riseborough报道少年组83%出现生长障碍,而青年组约50%有生长畸形,这与生长潜力有关。

  (八)并发症

  伤后早期并发症少见,包括腘动脉损伤、腓神经损伤、膝韧带损伤和骨折复位后再移位。晚期并发症常见,包括下肢不等长、成角畸形、膝关节挛缩、僵硬及韧带损伤后遗关节不稳定。

  1.早期并发症

  股骨远端骨骺损伤伴发动脉损伤多见于过伸损伤,骨骺完全分离,骨折近端向后移位,损伤血管。就诊时应仔细检查双下肢血运,若双下肢血运不一致,则试行轻柔复位后再次检查,若仍不恢复,则动脉造影、血管探查。热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则预后差。下列情况下应行切开减张:过长的热缺血时间;围术期明显低血压;软组织间隔张力大;挤压伤致腘区或股区静脉损伤。伴动脉损伤者,应急诊行内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修复动脉。

  腓神经损伤可能为小腿近端后外侧直接损伤所致,或内翻损伤过度牵拉所致。发生率约为5%。文献中所有的腓神经损伤6个月内自行恢复。伤后3个月无恢复者行肌电图检查,纤颤或失神经支配或传导速度下降者手术探查直接修复或神经移植。开放骨折伴腓神经损伤者,清创同时探查吻合。

  股骨远端骨骺损伤伴韧带损伤相对常见。有学者总结5篇文献,共111例患者,26例(23%)伴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最常见,其次外侧副韧带,再次内侧副韧带,受伤时明确诊断韧带损伤往往困难。骨折愈合后应再次反复检查。

  复位丢失是由于固定不牢靠所致。单纯复位石膏托固定复位丢失可达40%,随着内固定的应用,发生率明显下降。

  2.晚期并发症

  即使解剖对位稳定内固定,生长障碍所致下肢不等长或成角畸形仍相对常见。约37%双下肢不等长超过2cm。危险因素包括高能量损伤,少年(小于10岁)严重移位骨折、粉碎骨折、骺板多处损伤。

  怀疑骺板损伤者应仔细CT检查,骺板受累面积小于50%,残留至少2.5cm生长潜力时,行骨桥切除术。若双下肢不等长小于2cm,无需治疗,2~6cm者行对侧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骨骺阻滞术,大于6cm者行股骨延长术。

  成角畸形较下肢不等长少见,约29%。成角畸形大于5°,可行截骨矫形或部分骨骺阻滞术。

  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膝关节活动丧失约占27%。运动受限可能与长期制动关节内粘连、关节囊挛缩、腘绳肌或股四头肌挛缩有关。此外,Salter-Harris Ⅲ型、Ⅳ型损伤后关节面不平滑亦可导致关节挛缩。为预防关节功能障碍,关节内骨折要解剖对位,尽可能缩短外固定时间,早期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 实用小儿骨科学(第3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