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难】
(1)营气之道:道,道理,要点。本句说营气之所以称之为营气的道理(是)。
(2)内谷为宝:内,同纳,指受纳;谷,五谷,指五谷之精微;宝,贵重之物。本句说只有受纳了水谷精微物质之后,才具有重要性。
(3)传之肺:《素问·经脉别论》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说明饮食进入胃中,经脾胃的化生,吸收了其中的水谷精微物质,然后有两个输送途径,一是“散精于肝”,一是“浊气归心”;前者为精,后者为气。精为阴,气为阳,也就是说,水谷精微物质中的阴进入肝中收藏,属阳的部分则进入心中开始营养全身的进程。而气中之精,又进入脉中,向上输送到肺。营气就是以这种输送方式进入到肺中。这也说明营是“浊气”中的“精”,属气中之阴。
(4)流溢于中:流,循行流动;溢,溢出;中,指五脏六腑。本句说营气在循行过程中不断将精微物质输送到五脏六腑之中。
(5)布散于外:外,指皮毛,肌肉。本句说营气可以向外输送到皮毛、肌肉。
(6)精专:张志聪认为是中焦之汁,也就是能化生为血的那部分营养物质,似乎过于局限和抽象。这里实际上就是指营气。营气是“淫精于脉”之后才出现的,所以称为“精”。而“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在专行于经脉之后才有“肺朝百脉”,才真正具有营养能力,所以称为“专”。因此称营气为“精专”。
(7)行于经隧:所谓经隧,是指伏于较深部位的大经脉,它们主要是运行气血,而不是直接营养机体。本句指营气首先在大经脉中循行。
(8)是谓天地之纪:纪,规律。本句说营气在经脉中运行,与天地的变化规律相合。虽然天地之间的变化规律很多,但这里主要说的是“常营无已,终而复始”的规律,比如白天、黑夜的变化,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生长收藏的变化等周而复始,螺旋形上升,无限重复的规律。
(9)气从太阴出:气,指营气;从,从脏入经;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出,按经循行。这里说明从手太阴肺经出来的营气,是真正具有营养能力的气。注意,中焦所化生的水谷精微物质虽然具有提供营养的可能,但直至与大气结合之后,形成所谓“宗气”,才真正具有营养能力,所以“气从太阴出”后,才能算真正具有营养功能的气。
(10)注:灌注。因为手太阴肺经属阴,手阳明大肠经属阳,二者有阴阳之别,所以气血从阴经进入阳经的时候,有一个阴阳转换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压力或变化过程,因此称之为“注”。
(11)上行注:手阳明经从手走头,所以称之为“上行”,气血上行相对压力更大,因此称为“注”。
(12)注大指间:注,注入,涌入;大指,即足大趾;间,指外间,外侧。本句说营气向下进入到足大趾外侧。
(13)与太阴合:太阴,指足太阴脾经;合,交合,交接。
(14)上行抵髀:髀,这里指大腿根部内侧。本句指营气沿着足太阴脾经向上循行,抵达大腿内侧。
(15)循手少阴出腋下臂:循着手少阴心经,从腋窝部走出来,向下进入手臂部。
(16)合手太阳:合,互相交会融合。与手太阳大肠经相合。
(17)上行乘腋:乘,顺势。本句指营气循手太阳经向上行,沿着经脉顺势进入到腋窝部。
(18)
:指眼眶下缘的骨头。
(19)上巅下项:向上到达头顶部后,转向下行至项背部。
(20)下行注小指之端:小指即足小趾。本句说营气向下循行注入到足小趾尖端部。
(21)外散于胸中:外散,向外布散,这里的向外,不是指体外,而是指心脏之外。
(22)出两筋之间:两筋,指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在手内侧面,握拳之时可以看见两筋高起。
(23)还注小指次指之端:还,还有一条分支;注,注入;小指次指,指小指旁的指头,即无名指;端,指尖部位。
(24)上行注膻中:膻中,两乳之间的部位。这里指两乳间、胸膛内的部位。
(25)出胁:从胁部外出。这里的营气循行,并没有循经上头后,再进入足少阳胆经,而是从胁部直接进入足少阳胆经,然后向下循行。应该和少阳经多气少血有关。胁肋部的穴位是辄筋、日月和京门。
(26)复从跗注大指间:复,复出,生出;跗,足背部;大指,足大趾;间,整个大趾。
(27)入颃颡之窍:颃颡,(Hang Sang,音杭嗓)指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相当于鼻咽部。本句说营气循足厥阴肝经进入到鼻咽部。
(28)究于畜门:究,终止的意思;畜(Xiu,音嗅)门,鼻孔中通于脑之门户。指营气最终到达鼻咽部之周围。
(29)循脊入骶:依脊椎内缘循行到达骶骨部位。指营气沿督脉向下循行。
(30)上过毛中:向上经过阴毛之中。
(31)上循腹里:腹里,指腹部正中间,即任脉部。本句说营气沿任脉向上循行。
(32)下注肺中:向下注入肺脏。说明营气循任脉上行至缺盆后,并没有再向上到达口咽部,而是在缺盆部即转折向下到肺脏,开始下一轮循行。
(33)逆顺:转折,指循行中拐弯抹角,不是呈直线状。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