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
(1)
,何如?岐伯曰:岁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
(2)
,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3)
。天周二十八宿
(4)
,而一面七星
(5)
,四七二十八星,房昴为纬,虚张为经
(6)
。是故房至毕为阳,昴至心为阴
(7)
,阳主昼,阴主夜
(8)
。故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
(9)
者,别于目锐眦
(10)
,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间外侧
(11)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
(12)
,侧下至小指之间
(13)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
(14)
,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
(15)
,入五指之间
(16)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是故日行一舍
(17)
,人气行一周与十分身之八
(18)
;日行二舍,人气行三周于身与十分身之六
(19)
;日行三舍,人气行于身五周与十分身之四;日行四舍,人气行于身七周与十分身之二;日行五舍,人气行于身九周;日行六舍,人气行于身十周与十分身之八;日行七舍,人气行于身十二周在身与十分身之六;日行十四舍,人气二十五周于身有奇分
(20)
与十分身之二,阳尽于阴
(21)
,阴受气矣
(22)
。其始入于阴,常从足少阴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为周。是故夜行一舍,人气行于阴藏一周与十分藏之八
(23)
,亦如阳行之二十五周,而复合于目。阴阳一日一夜,合有奇分十分身之四
(24)
,与十分藏之二,是故人之所以卧起之时有早晏者,奇分不尽故也。
黄帝曰: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
(25)
?伯高曰:分有多少,日有长短
(26)
,春秋冬夏,各有分理
(27)
,然后常以平旦为纪
(28)
,以夜尽为始
(29)
。是故一日一夜,水下百刻,二十五刻者,半日之度也
(30)
,常如是毋已,日入而止,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与期
(31)
,失时反候者
(32)
,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
(33)
;刺虚者,刺其去也
(34)
。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
(35)
。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
(36)
,是谓逢时。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三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阴分而刺之。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五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六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七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八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九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一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二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三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四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五刻,人气在阳明;水下十六刻,人气在阴分。水下十七刻,人气在太阳;水下十八刻,人气在少阳;水下十九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一刻,人气在太阳;水下二十二刻,人气在少阳;水下二十三刻,人气在阳明;水下二十四刻,人气在阴分。水下二十五刻,人气在太阳,此半日之度也
(37)
。从房至毕一十四舍,水下五十刻,日行半度
(38)
,回行一舍,水下三刻与七分刻之四
(39)
。大要
(40)
曰:常以日之加于宿上也
(41)
,人气在太阳。是故日行一舍,人气行三阳行于阴分
(42)
,常如是无已
(43)
,天与地同纪,纷纷
(44)
,终而复始,一日一夜,水下百刻而尽矣。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