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灵枢解难

【新解】

灵枢解难 彭荣琛 3174 2021-04-06 13:51

  【新解】

  一、《内经》中人迎、寸口脉之间的旺盛关系

  《内经》中人迎、寸口脉之间的旺盛关系见表40。

  表40 《内经》中人迎脉、寸口脉旺盛与疾病关系对照表

  续表

  二、《内经》论关格

  《内经》中的关格,包括两个方面:一指脉象变化。人迎、寸口脉的盛衰比,达到最大时的一种称呼。人迎脉比寸口脉大出四倍,称之为外格或溢阳;寸口脉比人迎脉大出四倍,称之为内关或溢阴。若两脉同时比平常大出四倍,则称之为关格。二指病理变化。在阴阳偏盛偏衰,互相不能协调,到达阴阳离决时的一种称呼。如《灵枢·脉度》所说:“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得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也。”病理变化是可以通过脉象的变化察觉的,因此以上二者有共同点。

  “格”为隔拒,“关”为关闭。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成为矛盾的统一体。当阳热太过,阳没有阴的支持,游散而无拘束,被隔拒在外;或阴寒太盛的时候,阴没有阳的化生,阴寒凝敛不化,被关闭在内,则阴阳的关系就可能遭到破坏。形成“外格”或“内关”,甚至成为“关格”。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所说:“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从《内经》的描述来看,关格应该发生在急性病中,是急性病死亡前的征兆。多年前,一例患节段性肠炎的病人,在死亡前请我会诊,当时患者高烧昏迷,超过40℃,医用体温表无法测量体温,腹泻多为酱红色渣滓,人迎、寸口脉象均洪大无根。经治医生束手无策,问计于我,此时除了进行常规抢救之外,一时别无他法,因为已经处于关格时期,按《内经》所言,已经属于死不治的状态。

  1.从脉象上看,《内经》主要是从人迎和寸口脉的盛衰比来说的,所谓盛大一倍、二倍、三倍甚或四倍,如何体验?经文中没有明说,实际上也很难体验。《脉经》将左寸口脉代表人迎,右寸口脉代表寸口,以进行人迎与寸口脉的盛衰对比,似乎不妥,张景岳对此也持有非议:“以左候表,以右候里,表里岂容混乱乎?此则用叔和而不为叔和用也。”张景岳还说:“余尝诊此数人,察其脉则如弦如革,洪大异常,故云四倍;察其证则脉动身亦动,凡乳下之虚里,脐傍之动气,无不舂舂然、振振然与脉俱应者;察其形气,则上有微喘,而动作则喘甚,肢体乏力,而寤寐多慌张。谓其为虚损,则本无咳嗽失血等证;谓其为痰火,则又无实邪发热等证,此关格之所以异也。”张氏也不能将所谓的四倍予以明确解读,古代医家对此也没有进一步说明和发挥,多从脉象的其他表现进行说明。《难经·三难》也只是说:“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是其真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这是以寸口脉中寸、关、尺的表现来说关格,脉象大而涌向寸部或涌向尺部,寸脉延伸到鱼际部,尺脉延伸到手臂部,说明热极或寒极,成为不同的关格。《医门法律·卷五》认为“至仲景复开三大法门”,即以寸口脉、心脉、趺阳脉的变化进行诊断:①“谓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从两手寸口,关阴格阳过盛中,察其或浮或大,定其阳虚阳实,阴虚阴实,以施治疗。”②“谓心脉洪大而长,是心之本脉也,上微头小者,则汗出;下微本大者,则关格不通,不得尿;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此则深明关格之源,由于五志厥阳之火,遏郁于心胞之内,其心脉上微见头小,亦阳虚之验,下微见本大,亦阳实之验。头无汗者可治,有汗则心之液外亡,自焚而死矣。”③“谓趺阳脉伏而涩,伏则吐呕,水谷不化,涩则食不得入,名曰关格。诊趺阳足脉,或伏或涩,辨胃气所存几何,伏则水谷入而不化,胃气之所存更可知矣;涩则并其食亦不得入,胃气之所存更可知矣。荣卫之行迟,水谷之入少,中枢不运,下关上格,岂待言哉?”

  2.从病因上看,《景岳全书·杂证谟》:“求其所因,则无非耽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虽与劳损证若有不同,而实即劳损之别名也。病若此者,阳自阳而阳中无阴,阴自阴而阴中无阳,上下否隔,两顾弗能,补之不可,泻之又不可,是亦关格之证也,有死而已。此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证,大有不同,学人当辨其疑似……凡见此者,总由酒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如此,此则真阴败竭,元海无根,是亢龙有悔之象,最危之候也。”可见,之所以出现关格表现,除了病症发展比较剧烈之外,还主要和正气内虚有关。正气不足以抗邪,而医生的治疗又不及时、不到位是其主要原因。

  3.关格的分证。从《内经》一书来看,主要分为寒热两证,“紧则为热,虚则为寒”,热盛在外形成外格,寒盛在内,形成内关,若寒热两盛,则为关格。《景岳全书》还说:“形色之辨,以红黄者为实热,青黑者为阴寒。而仲景云:面赤戴阳者为阴不足,此红赤之未必为实也。”

  4.从治疗上看,假若疾病发展到关格的时候,是属于死不治的范围。张景岳所出的治疗方法,应该是在人迎、寸口脉盛衰比为一倍、二倍、三倍的时候,如《景岳全书·杂证谟》:“关格证,凡兼阳脏者必多热,宜一阴煎、左归饮、左归丸之类主之;兼阴脏者必多寒,宜大营煎、右归饮、右归丸之类主之;若不热不寒,脏气本平者,宜五福饮、三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主之。关格证,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远居别室,养静澄心,假以岁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绝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曝十寒,得失相半,终无济于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从《内经》的本意上看,关格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及死亡前出现阴阳离决时的表现,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应该属于死症。现代在中西医结合思想指导下,有可能通过抢救而获得好转。

  由于历史的原因,后世对于关格的认识,逐渐转向病症名称。①认为小便不通为关,呕吐不已为格(见《医学心悟》)。②大便不通为内关,小便不通为外格(见《诸病源候论》)。③上不能入而致呕吐,下不能出而致大小便不通为关格(见《医贯》)。④呕吐而渐致大小便不通为关格(见《医醇

  义》)。⑤膈中觉有所碍,欲升不升,欲降不降,升降不通,饮食不下,此因气之横格所致(见《万病回春》)。以上所说基本属于脏腑、上下、前后不通引起的病变,虽然这时的病症也可能出现危急状况,但与《内经》原意已有所区别。对此情况,《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卷下》也曾经说:“仲景东垣丹溪。皆以关格为病症。马玄台非之。而以关格为脉体。昂谓若以为病症。当不止于膈食便闭二症。若以为脉体。则内经脉经及诸家经论。并无所根据。且有是脉者。必有是病。马氏何不实指其病为何等乎。” 灵枢解难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