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1.阴阳的总纲(定义)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①
,万物之纲纪
②
,变化之父母
③
,生杀之本始
④
,神明之府也
⑤
。”
本句说明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是我国古代认识和分析事物的思想方法。但中医中的阴阳又不仅是一个哲学概念,因为它已经有了具体所指,如肾阴、肾阳,就专指肾的阴阳,有具体内容,可以解读具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指导诊断、治疗,不是抽象概念或泛泛而谈。
①天地之道也:天地,指宇宙和整个世界;道,指自然规律。本句说明阴阳是天地间的基本法则,是天地万物运动和变化的一种规律。
②万物之纲纪:万物,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纲,纲领,原指提网的总绳,事物的最主要部分;纪,指纪律,约束力。本句指阴阳是分辨和归纳万事万物的方法。
③变化之父母:父母,指产生变化的原因,后代是由父母化生出来的,是由于父母相结合后才有的。本句指万事万物在阴阳互相交往的动态中才能发生种种变化。
④生杀之本始:生,生长发育;杀,消亡衰败;本,根本原因;始,始末,来龙去脉。本句指阴阳变化是事物生长消亡的根本原因。
⑤神明之府也:神明,变化莫测的现象;府,居住之处。《易经》说:阴阳不测之谓神。事物在变化到一定的时候,就会出现神。本句说明阴阳不仅指事物变化的程序,也是万事万物变化的起源,不仅会引起简单的变化,而且能产生复杂的变化(产生神和支持神的活动)。
(2)《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所谓名,就是名称,概念;所谓形,就是具体形象。说明阴阳本身并不是单指某一固定的具体事物,而是一种概念,可代表众多事物,所以又是一种认识和分析人体变化的方法及说理工具。所以《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又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可见阴阳学说是古代用于医学的一种归纳分析方法,通过阴阳学说能客观地表述宇宙间所发生一切变化与人体的关系,甚至是一些深不可测的现象也能从阴阳学说的分析中得到认识和理解。阴阳学说引用到中医学之后,就形成了中医形态学“有名无形”的特点。
2.阴阳的含义(内容)
(1)《灵枢·阴阳系日月》:“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水为阴,火为阳。”用水与火的属性和外在表现,作为阴阳分类的关键点。从此可以推论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静者为阴,动者为阳。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静阳躁”。说明安静、平静的为阴;躁动、不停的为阳。
②寒者为阴,热者为阳。见《灵枢·论疾诊尺》:“阴主寒,阳主热。”说明寒冷、低温为阴;阳热、高温为阳。
③表现在上者为阳,表现在下者为阴。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说明事物无论如何变化,都可从其结果上判别阴阳属性。
④气为阳,味为阴。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阳为气,阴为味。”说明成形的为阴,不成形的为阳。
⑤外为阳,内为阴。见《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说明同一样物体,其外围属于阳,内在属于阴。
⑥旺盛的为阳,减退的为阴。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说明向外者为阳,向内者为阴。
2)《素问·阴阳离合论篇》:“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说明:
①在上者为阳,在下者为阴;
②光亮者为阳,晦暗者为阴;
③积极者为阳,消极者为阴。
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积阳为天,积阴为地”,“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说明:
①清者为阳,浊者为阴;
②同样积累得很多,原属阳者仍然属阳,原属阴者,仍然属阴,所以本篇还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从静态来看,以上三条为判别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就是水、火、天、地、日、月六个字所包含的内容。余事类推。
(2)从动态来看: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东方阳也,西方阴也。”说明:
①左边为阳,右边为阴;左为东,右为西。这是中国特有的坐北朝南格局的反应。由于中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这样的坐位,就出现太阳从左边升起,在前上方为太阳升起的顶点,太阳从右边落下,后面则看不见太阳。
②进而决定气机运行的道路是左边主升气,右边主降气。形成了中医特有的左升右降、左肝右肺的理论。这再一次证明中医的理论不是建立在解剖学上的。
2)《素问·阴阳别论篇》:“去者为阴,至者为阳……迟者为阴,数者为阳。”说明:
①不断接近自己的为阳,不断离开自己的为阴。
②动作快捷者为阳,动作缓慢者为阴。
从动态来看,阴阳以左、右、来、去、快、慢六个字所包含的意思作为判断动态中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余事以此类推。
(3)阴阳认识的深化:
1)《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2)《素问·金匮真言论篇》:“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以上两条是阴阳属性的进一步分析方法。既说明了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又说明了中医中的阴阳是有所专指的,不是泛指的。与哲学上的阴阳泛指概念有所区别。
(二)阴阳的相互关系
1.对立关系
(1)任何一种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个方面来看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能,古代的态字,与胎字同义,即孕育着。能始,意即原始的意思。说明万物都孕育着阴阳,反过来说,就是阴阳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也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二者同时存在,互相对立着。
(2)组成统一事物的阴阳两方面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素问·阴阳别论篇》:“阴争于内,阳扰于外。”在正常情况之下,这种争扰使阴阳之间有了活性。在非正常情况下,就成了病变的一种发展方向。说明阴阳既在一起,又互相斗争着(或曰排斥着)。
(3)阴阳在统一体中,不是一对一的相等,但是是协调的。《素问·疟论篇》:“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所谓虚实是指阴阳的虚实变更,阳实阴虚,或者阴实阳虚。在生理情况下这种虚实多少从总体上来说,阴阳是协调的,在病理情况下阴阳则产生了不协调,从而出现各种症状。
2.统一关系
(1)阴阳各以对方为本身存在的条件。《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因为人体是活的机体,所以在运动的过程中,阳是起主导作用的。阳生,是指阳气在阴的支持下有活动能力;阴长,是指阴在阳的活动下才有发展的潜力;阳杀是指阳气衰亡,阴藏是指阴气停止活动而不能表现出作用来。
(2)阴阳又互相孕育着。《素问·天元纪大论篇》:“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天为阳,阳中孕育着阴;地为阴,阴中又孕育着阳。只有这样,天之阴逐渐向地运动,地之阳逐渐向天运动,天地之间才会出现互相交流和运动,才会出现万物和生命。
(3)阴阳虽是一种稳态,但却是非平衡态。《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平,是指阴气平稳,即达到一定的度,不能太少;阳秘,指阳气收藏,也就是指阳气平和,不高起。因为阳气主动,容易冲动而不能平和。阴平阳秘指阴气不要虚衰,阳气不要过动,人体的精神气质才会保持强大的生命力。阴和阳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波动,形成阴阳的非平衡态,但只要保持平秘,则仍然属健康状态。这种波动着的非平衡态,有利于阴阳互相提携,若是阴阳处于平衡状态,则事物没有了生机,而阴阳离决,说明非平衡态彻底被打破;精气乃绝,说明人体的精神气质将会受到巨大的损害,甚至死亡。《素问·六微旨大论篇》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3.变化关系
(1)物极必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指双重、多重,即加倍的多。寒、热累计的数量太多,则会向对方转化。如在气候上,有夏至一阴生和冬至一阳生的分别,在疾病上有寒极生热和热极生寒的表现。
(2)阴升阳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清阳上天,浊阴归地。”阴升,说明动态的情况下,地气要向天气转化,地气虽然属阴,但是阴中有阳,在天气的影响之下,阴中之阳气逐渐上升到天上,使天气有新的阳气补充;阳降,说明天虽属阳,但阳中有阴,在地气的影响之下,阳中之阴下降到地上,使地气有新的阴气补充。总的趋势是清者上天,浊者归地,然后在天地内部又进一步分清泌浊,进行下一轮的升降。
4.天人阴阳相应
天人相应实际上是阴阳的相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贤人,指有修养的人;配、象、傍,都是依据的意思;养,是保养的意思。前一句说明人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保养自己,其中根据天的变化来保养头,根据地的变化来保养足,根据人事关系的变化来保养五脏,因为五脏有情志变化,容易受人际关系的影响。虽然如此,五脏仍然要与自然界保持一致。后一句说明人生来就已经与天地之气相关,所以只有继续保持天人相应才会使身体健康。
5.阴阳的归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这是从不动的观点来看,阴阳的最终应该在什么地方停留,或曰阴阳的留居地是在什么地方。这样才会有上为阳,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四肢为阳,五脏为阴等的区别。这是从动中求不动的结果。
(三)阴阳的现代研究
过去认为“阴平阳秘”是指阴阳平衡,后来解释为动态平衡或相对平衡。实际上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内经》中没有阴阳相互平衡的含义,只有相互统一和依存的含义。在统一和依存中,排斥和斗争是很重要的。可以这么说,统一和依存又是属于阴,排斥和斗争又是属于阳。相对平衡或动态平衡的要害均是平衡,而平衡则是均匀分布,这样就不会出现动态和生命力。近代的耗散理论认为,阴阳的正常结构是非平衡态,称之为稳态或有序状态。耗散理论认为平衡态是指空间有均衡性,时间不变性而对各种扰动保持稳定性,系统和周围环境没有宏观的物质转移和能量转移,系统内部也谈不上任何宏观过程。
1.从分子水平来看,生命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如细胞内外钾的浓度相差20~40倍;钠相差7~12倍。从人体温度来看,口腔、肛门、腋下的温度都不一样,早、中、晚的温度也不一样。
2.cAMP(环腺苷酸)和cGMP(环鸟苷酸)相互拮抗,相互制约。cAMP促进脂肪和糖原分解,加强心肌收缩,使溶酶体酶和组胺减少,其作用类似中医中的阳。而cGMP促使脂肪和糖原合成,使心肌舒张,使溶酶体酶和组胺增加,有似中医中的阴。但cGMP在体内的含量很低,最多只有cAMP的0.02~0.1,因而它们按一定的比例分布于各组织之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戈德伯教授),没有含量的均衡性,只有作用结果的协调性。就是cGMP在人体中也不是均衡分布的,它们在胸腺、肺、小脑、精液中含量很高,几乎与cAMP一致。正常人体的机体和细胞内有一定的因素,调节cAMP和cGMP,使之保持一定的正常比值。而病态时则发生变化,如甲亢病人血浆中cAMP升高,而cGMP下降;甲减病人则恰恰相反(上海内分泌研究所和上海第二医院)。
3.健康与疾病的变化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都属于非平衡相关,关键在于寻找相变点。简单地说就是“一度两点”为非平衡态的阈值。从正常阈值说,如人心跳的“一度两点”是60~100,60以下为心动过缓,100以上为心动过速。疾病也有一个阈值,突破了其“一度两点”的阈值,就可能向健康发展,或者向其他的病情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的实质就是找疾病“一度两点”的阈值,然后想法改变他,使其向愈发展。 灵枢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