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TLS的预防及治疗
第六节
TLS的预防及治疗
评估高危患者及病情监测,立即开始预防性治疗。尽早识别肾代谢并发症并迅速实施包括血液净化在内的支持治疗,是治疗TLS的关键。
一、监测
目前暂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TLS高危患者最佳监测时间点及监测指标,常建议治疗前3天每12小时监测患者的血清LDH、尿酸、钠、钾、肌酐、尿素氮、钙和磷水平,3天后每24小时监测1次。已发生TLS的患者,最初24小时内每6小时监测如下内容:生命体征(血压、呼吸、心率、尿量)、肾功能(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血电解质(钾、钙、磷)、尿pH、尿渗透压、尿比重,每24小时应监测全血细胞计数,血清LDH,血清蛋白水平,血清渗透压、动脉血气、酸碱平衡、心电图、体质量等。对高危患者应每日测体重,记录24小时出入量。视患者病情轻重,定期复查尿酸、电解质及其他肾功能指标。若尿中尿酸与肌酐之比>1,对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如在尿中查到尿酸结晶则更有助于高尿酸血症的诊断。
二、预防与治疗
TLS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静脉水化、碱化尿液、控制高尿酸血症、治疗急性肾功能不全,维持内环境平衡,排泄蓄积的代谢产物。
1.水化治疗
在化疗前1天、化疗期间及化疗后2天内,若患者没有体液蓄积的情况,则推荐补液量为 2.5~3L/(m
2
·d)甚至更多,使每日尿量保持在 3000~4000ml[>100ml/(m
2
·h)的水平],若体质量<10kg的儿童尿量为3ml/(kg·h)为宜,尿比重维持在<1.010的水平,必要时可配合甘露醇及利尿剂等使用。但首先要纠正患者机体脱水状态。非常重要的是在补液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给予钾、钙和磷。
2.预防尿酸盐沉积,纠正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的治疗主要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个方面。促进排泄通过碱化尿液来完成,补充碱性药物(口服或静脉给予碳酸氢钠)将尿液pH控制在7.0~7.5,一方面有助于尿酸的排泄,一方面防止钙磷在肾脏沉积,但碱化尿液的治疗也存在着副作用,包括:口服碱性药物导致血钙从离子形式(Ca
2+
)向非离子形式(Ca)转化,可能会加重低钙血症的临床症状;另一缺点可增加磷酸钙在肾小管内的沉淀。因此,使用碳酸氢钠预防性治疗TLS目前不被推荐。
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为别嘌呤醇,别嘌呤醇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它可以减少核酸代谢的副产物向尿酸的转化,从而预防尿酸盐肾病、肾衰竭。化疗前及化疗后2天应口服别嘌呤醇,推荐剂量为 300~600mg/(m
2
·d),化疗期间为 200mg/(m
2
·d),以防止尿酸产物过量积聚。不能口服者可静脉注射。当高尿酸血症纠正之后应适当减量,维持治疗1~2周。但是别嘌呤醇不能降低已经升高的尿酸水平。此外,使用别嘌呤醇后黄嘌呤会增加,由于这种物质难以排出,会在肾脏形成结晶造成黄嘌呤肾病,对于肾功能不全者应减量使用;与硫唑嘌呤、6-巯鸟嘌呤等药物联合应用时,别嘌醇亦需减量,故别嘌呤醇具有一定的治疗局限性。
重组尿酸氧化酶(拉布立酶)则可以直接降解尿酸为易于排泄的尿囊素,不会造成黄嘌呤蓄积,从而具有良好的降低尿酸作用。研究发现拉布立酶能更快、更好的降低尿酸水平,预防TLS的发生,且副作用少。其推荐剂量为50~100U/(kg·d),孕妇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患者禁用。但其价格昂贵,目前仍无前瞻性研究证实尿酸氧化酶能改善TLS的终点事件。
3.碱化尿液
尿酸在碱性环境下不易沉积。因此,治疗中需碱化尿液,使pH维持在7.0左右,可以防止尿酸结晶析出,并减少肾单位及远端尿酸沉积。碱化尿液应持续用至治疗结束后2~3天,尿酸正常时应停用。
4.纠正电解质紊乱
电解质紊乱处理指南,见表33-5。
表33-5 TLS电解质紊乱的处理建议
高钾血症可以通过利尿、补充比例胰岛素葡萄糖溶液、钙剂、交换树脂治疗,必要时进行透析治疗。严重的TLS患者在出现严重高钾血症、急性肾衰竭时可进行透析治疗。出现以下任一情况的患者都应尽早透析:①血钾>6.5mmol/L;②持续性高尿酸血症,UA>600μmol/L;③血磷>3.2mmol/L;④血尿素氮>21.4mmol/L;⑤血清肌酐>442μmol/L;⑥少尿两天,伴有体液过多、血钙低者。
5.纠正低血钙
ATLS患者在高磷血症的同时常伴有低钙血症,可适当给予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以纠正低血钙。当低钙不易纠正时,应考虑到可能伴有低血镁存在,可缓慢静脉滴注硫酸镁(25~100mg/kg)。
三、血液净化治疗
当ATLS出现肾衰竭和严重的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经保守治疗措施无效时,则需行血液净化治疗。TLS可采取的血液净化方法有:血液透析(HD)、腹膜透析(PD)、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滤过(CAVH)、连续性动脉-静脉血液透析(CAVHD)、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CVVHD)。最佳的血液净化治疗时间点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大多数学者主张在肾功能恶化前早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延迟血液净化治疗可能让一些可逆的病情发展到不可逆阶段。
1.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
当患者出现典型的“高尿酸血症、高钾血症、高磷血症和低钙血症”时应首选HD。尿酸、钾和磷均属于小分子物质,以弥散清除为主,因此HD疗效明显,能够快速有效地将患者血尿酸及血钾、血磷水平调节至正常范围。同时患者体内过度的容量负荷在HD过程中也能得到有效的纠正。
在ATLS中,由于肿瘤细胞溶解破坏,细胞内钾释放入血,血清钾明显升高,另一方面,由于患者同时存在肾功能不全,肾脏排泄钾降低,极易出现高钾血症,而HD治疗目前被公认为纠正高钾血症的最佳方法,当患者血钾>6.5mmol/L时,应急诊行HD。高磷血症和继发的低钙血症也是ATLS的典型症状之一,HD可快速降低血磷水平,但是由于细胞外液磷只占身体总磷的1%,透析后磷的再分布可使血磷水平回升,因此HD对磷的清除作用只是一过性的,并不能真正控制血磷水平,此时可配合CRRT。
2.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
TLS患者由于起病急,病程进展迅速,病情危重,多数患者不能耐受HD治疗,此时,CRRT充分显示出其优越性,尤其是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CRRT治疗具有更安全、耐受性更好的特点,对于患者预后的影响更好。事实上,重症患者往往存在自身血管调节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保障其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是治疗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在HD治疗中,由于在短时间内要清除大量的液体和溶质,常引起患者血流动力学失衡。而CRRT作为一种连续性的治疗方式,可以缓慢、连续、等渗地清除水和溶质,更加符合人体的生理状态,因而能够更好地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同时,由于CRRT治疗中输入了大量未加温的置换液,常常造成患者体温下降,而体温的下降可能有利于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患者对CRRT治疗耐受性很好,治疗中极少发生低血压和低灌注。
CRRT的指征有肺水肿、为了维持液体平衡、输送营养、改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气体交换、改善脓毒血症及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炎症状态。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推荐进行CRRT治疗,因CRRT可减少治疗过程中低血压的风险。
由于TLS患者多并发AKI,引起突然的、危及生命的电解质失衡,因此,维持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及内环境的稳定是TLS患者治疗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维持患者内环境稳定性方面,CRRT具有其他治疗不可比拟的优越性。CRRT除了具有缓慢、连续、等渗地清除水分和溶质的特点之外,其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可以随时清除患者体内过多的水分,根据患者病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及时、精确地控制患者的容量平衡,为营养支持和临床用药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临床研究发现:CBP由于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在控制氮质血症和电解质、酸碱平衡方面,疗效同样优于HD,不但避免了治疗过程中高峰浓度与低谷浓度交替出现的不足,还维持了电解质、酸碱的平衡。
CRRT治疗除了在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清除患者体内大量的炎症介质如TNF、IL-6、IL-10、PAF等。正如前面所述,TNF在TLS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当患者接受CRRT治疗时,体内大量炎症介质如TNF、IL-6等被大量清除,就可能阻断ATLS病程,从而有效缓解病情。另外,由于TLS患者均具有肿瘤的基础病变,当TLS发生时,患者除并发AKI之外,还可能出现其他脏器(如心、肺等)功能衰竭,最终发展为MODS。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CRRT特别是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用于MODS的治疗中,能够清除大量可溶性炎症介质,下调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对于改善其预后具有显著的疗效。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