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姚平仲夜袭金营兵败之后,李纲便被解除了兵权,一直赋闲在家。此时,侍郎耿南仲向赵桓建议道:“欲救太原之围,非李纲不可。”
赵桓对李纲在东京保卫战中的表现印象非常深刻,如果不是为了向金人有所交待,是绝对不会解除他兵权的。种师道在病重之时曾提到过李纲,认为应该起用他重掌兵权。只因为当时金军已撤出了河北,赵桓就自信满满,认为京师已万无一失,金军也没有再犯京师的理由,就没把种师道的话往心里去。
现在解救太原迫在眉睫,一经耿南仲提起,赵桓马上联想起种师道的举荐,也认为李纲是解救太原的不二人选。于是派人宣李纲进宫,要任命他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救援太原。
李纲自然是主战的,但主战是一码事,带兵打仗又是一码事。在京城保卫战中,赵桓不仅不接受他的建议,更瞒着他直接下令姚平仲偷袭金营一事,叫李钢刻骨难忘。授你职责,却不授你权柄,终你有通天的本领,又能做成什么呢?
拜过了赵桓后,李纲便以能力有限为借口,堆辞道:“臣本一介书生,实不知兵事。在围城一战中,只是不得己暂时为皇上处理兵事,现在命臣为统帅带兵救援太原,恐怕会误了国家大事。”
赵桓见李纲一再推辞,顿时气涌心头,但现在正是用人之际,他只得暂压下心头之气,委曲求全。赵桓以为李纲还在记恨着被当替罪羊的旧仇,才会令他难以下台,便当场驳回了李纲的请辞。
回到家中,李纲再次以有病为由提出请辞,又遭到赵桓的拒绝,李纲还不甘心,一连写了十几道奏折请辞,但全都遭到了赵桓的拒绝。
有大臣认为李纲是国之栋梁,应统揽全局,不应离开朝廷指挥具体军事行动。赵桓听罢,顿时勃然大怒,认为这是李纲在底下搞小动作,有结党之嫌,开始对李纲表示出不满。
正在事情闹得很僵之际,李纲收到了赵云桦的书信,赵云桦在信中劝他以江山社稷为重,立即遵旨上任,赵云桦信中还说,会在河北为他压惊洗尘。
同知枢密院事许翰也十分敬佩李纲的胆色和为人,深怕李纲因被赵桓猜忌而遭遇不测,便写了“杜邮”二字送给李纲,以秦将白起遭疑忌而被杀的典故劝李纲不可一味拒绝。李纲当然明白赵云桦和许翰的好意,于是同意了上任。
李纲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虽然名义上他是河东、河北两路宣抚使,可以节制河东、河北各路兵马,但他实际上能够直接指挥的兵力只有一万二千人。李纲只得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于六月二十七日从京师出发,君疑臣惧,这并不是什么好兆头。
种师道抱病前来送李纲出征,见到赵桓对李纲种种猜忌,什么都没有准备好便催促李纲上任,心中暗暗觉得不妙,回来后叹道:“兵可忧矣。”
李纲刚刚出城,刘蕊又飞鸽传书,将李纲兵援太原的消息传给了刘豫,刘豫又马上将消息告诉了完颜宗翰。
因为没有调拨好物资和征集完军马,从京城出发之后,李纲开不急于赶路,行到河阳时,他停留在这儿十几天,做好了训练士卒、整肃军纪、修理器甲之类的准备。另外,在沿途之上,李纲还将百姓组成民兵,以备金军再次入侵时用。由于朝廷没有覆行约定割让三镇,李纲知道现在正值酷暑,待到秋风转凉之时,金军一定会以违约之名,卷土重来,再次入侵中原。因此,一定要尽快做好防秋的准备。
李纲为了更好地做好防秋的准备,还写了奏章向朝廷禀报自己在去太原途中的所见所闻。如此一来,军队的进行速度就慢下了来。其实李纲的分析很有道理,事后也都得到了证明。
这次入援太原,除李纲亲自带一万多军队外,还有屯驻于辽州的刘韐、王渊,屯于隆德府的解潜、折彦质,屯驻于汾州的张灏、折可求,屯驻南北关的范琼,总兵力共二十二万余人。
赵桓见曾解过围城之困,故而十分轻敌,认为对付金兵区区几万人,宋军在兵力上是占了绝对的优势,以二十二万人马对付区区几万金军,已经绰绰有余,完全可以一举而解太原之围。赵桓认为事有轻重缓急,而眼下最急迫的是确保太原不失,防秋之事可以稍后再议,于是驳回了李纲的奏请。
李纲见赵桓并不听从自已的建议,心中非常着急,为确保万无一失,再次上书向赵桓陈述其中的厉害,要求收回成命,并为此再次提出辞职的请求。
太原被完颜宗翰大军所困,粮草告罄,军民以树皮充饥也已一月有余,城中军民死亡已占十之八九,局势已经危如累卵,朝不保夕,日夜翘首企盼援兵救援。李纲却以防秋大计延迟宋军前往太原,非但不解太原燃眉之急,反而以辞职相威胁拒不遵旨行事,赵桓在朝堂得知后,心中非常恼怒,为此事而寝食难安。
刘蕊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非常高兴,乘着月色,再次放出了信鸽,将目前的局势泄露给了刘豫。很快,这君臣不和的消息就传到了完颜宗翰的耳中。
朱慎妃见刘蕊神色古怪,不由偷偷地跟在了后面。刘蕊此时己经完成了任务,漫步入花林深处,装作与银筝在后花园中赏月。
朱慎妃道:“夜深人静,你们主仆为何还在御花园?”
面对朱慎妃严词质问,刘蕊冷笑了几声,说道:“慎妃不也是一样吗?”她的一句话直顶得朱慎妃哑口无言。
朱慎妃当场被她抢白,气得脸都绿了,但是刘蕊非常狡猾,应付自如,她跟本没能抓住什么把柄,只得悻悻而去。
李纲的大军行至怀州时,赵桓见他行程缓慢,不由勃然大怒,立即下严旨要李纲迅速兵缓太原,并将李纲所组织的民兵全部解散。圣旨明确地指出,当前的急务是解太原之围,而不是防秋,并且不接受李纲的辞呈。李纲在百般无奈之下,只得遵旨照办。
赵桓的战略意图绝对是切实可行的,以石击卵,没有不成功的道理。但宋朝的军事原则是“将从中御”,即是不管前线的具体战事如何,各路大军都必须严格按照皇帝事先安排的计划进行,如有变化,也必须请示皇帝,获得许可后方可改变。也就是说,李纲虽为宣抚使,也只是在名义上是统辖各路大军的统帅,但并没有实际的指挥权,无权独自调动各路大军。
宋朝的这一祖宗家法,是在吸取了五代时期各路军阀尾大不掉,擅权专治,以至称王称帝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是这一家法,维系了宋朝几百年的沿革,但也正是这一家法,使北宋在强大的外部庒力下终于崩溃。
眼下,李纲来到了太原附近,侦查敌情,准备最终的战斗方案。他刚刚来到太原,赵云桦当晚就前来拜访了。
李纲喜出忘外,笑道:“王爷有何良策?”
赵云桦道:“为今之计,只能将全部兵力集中,统一指挥各路大军方可解太原之围。”
李纲道:“臣也有这种想法,但皇上不但忌惮王爷,也不再相信微臣,恐怕不肯轻易下旨。”
经过侦查,赵云桦、李纲发现围城的金兵虽扎下无数大寨困住太原,但大寨多为虚寨,只为虚张声势。如果协调各路大军同日发起进攻,必能破敌。为此,赵云桦、李纲联名上奏赵桓,并说明原因,要求获得统一指挥各路大军的权力。
但对赵云桦有所忌惮,又对李纲诸多不满的赵桓,如何肯放弃坚持了一百多年的祖宗家法?用人而不信人,李纲纵有天大的才华,也无用武之地。 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