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古装言情 少府遗珠:帝女逾墙来

第二百零八章 替罪羔羊

少府遗珠:帝女逾墙来 室鞅 4530 2021-04-06 13:19

  有了章邯出面,再加上胡亥亲口允诺不再追究蒙氏罪过,羽林军渐渐安分了下来。

  经过这场危机,赵高认清了自己尚无能力掌控兵权的现实,为了稳固来之不易的权力,他只能继续留着章邯,以备不时之需。

  然而这次不小的动乱并没有彻底结束。消息从咸阳传到了上郡,上郡军营里也传出了各种奇怪的谣言。

  赵高虽然手段狠辣,脑筋却清醒得很。上郡镇守国门,一旦生乱,乱局便会从北边一路蔓延至内陆,内忧外患齐发,恐怕就再也压不住了。为了稳住这些人,在除掉扶苏和蒙恬的同时,他迫不得已留下王离,想借助他的力量稳住北边的局势。

  蒙恬曾以内史的身份御守上郡近十年,可以说上郡这三十万大军皆为他的亲信。当初蒙恬身死,他们本就对赵高等人的胡作非为心存不满,如今赵高还要赶尽杀绝,连蒙氏后人都不放过,这更是激起了将士们滔天的怒意,恨不得立刻杀回咸阳,将赵高剥皮饮血。

  王离虽然也无法容忍赵高的恶行,但作为大秦的将军,他所考虑的事情更为深远。不管胡亥和赵高对内怎么折腾,然大秦绝非胡亥一人之大秦,更非赵高一人之玩物。作为镇守一方的大将,他远离朝堂中枢,不能在胡亥面前直言相劝,他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护住蒙恬毕生的心血,保证这三十万大军的稳定、固守住北方的阵地,防止匈奴趁机作乱、祸患再起。

  御外侮于外,镇山河于内,这是王离的首要职责。可眼见军中人心开始浮躁,一旦失控,这后果可想而知。王离心忧如焚,一边小心谨慎地抚慰军心,一边快马加鞭呈递奏疏,将萌发的祸乱苗头陈述于上,希望朝廷可以以大局为重,不要再做出损害军心的糊涂事。

  收到这封奏章之后,胡亥自然又是一番心惊肉跳。他连连向赵高确认,是不是已经妥当善后。赵高宽慰许久,告诉他羽林军已经各归其位,咸阳也逐步恢复稳定。胡亥这才舒了口气,又命他即刻将朝廷的意思转达给王离,命其务必将上郡的情况安抚下去。

  赵高领了命,刚要奉旨办事,又被胡亥唤住:“这次的事太危险,朕现在想起来依旧忍不住后怕。羽林军太过彪悍,若没人牵制总是不行的。你虽然是郎中令,但在军中没有什么分量,根本镇不住那帮武将。”

  赵高听着话锋不太对,没有立刻接话,而是悄悄打探着胡亥的脸色。感受到他逡巡在自己脸上的视线,胡亥佯装不知,几步近前握住他的手,满面感激之情:“还是你有先见之明,那个时候劝朕留着章邯,关键时刻果然用上了。要不是他,恐怕这次就算朕亲自出面也收不了场。现在朕才明白,当年为何先帝要送大哥去上郡监军,若不能将兵权牢牢握在手心里,这江山是坐不稳的。”

  听了这话,赵高脸色有些难看,刚要跪下请罪,又被胡亥一把拉住。

  “是臣无能,不能收服那帮将士,让陛下受惊了。”

  “诶,这怎么能怪你?你虽在朝中多年,却从未涉军,想要培养军中势力,还得慢慢来。”胡亥摆了摆手,神色渐渐暗淡下去,“不过这次的事倒也提醒了朕,除了咸阳、上郡,各地驻军皆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一旦有一处乱起来,燎原之势便会波及到其他地方,这事不可小觑。纵然强势如先帝,初继位时也需要仰仗王翦那样威名赫赫的老将来坐镇中军。朕的威信、能力远逊于先帝,若无人替朕看着这庞大的军队,朕着实不安啊……”

  绕了一大圈终于说到了点子上,胡亥的用心呼之欲出,这令赵高明显不安起来:“陛下的意思是想要重新启用章邯?”

  胡亥有些为难,吞吞吐吐犹豫了半天:“唉,朕也明白他这个人太危险,留在咸阳一定会生事。可你看看,若不是他,这次的危机绝难平息。朕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把他留在咸阳吧。”

  他小心翼翼地说着,暗暗打量着赵高的神色。见赵高脸色不善,忙又乖巧地解释道:“当然了,留在咸阳不等于要给他兵权。朕瞧着这个少府的位子他坐着挺好,就接着让他坐吧。只要他人在朝廷里,将军们能看得见他,下面的兵就乱不起来。再说了,朕不是还有你呢吗?你多派些人手,把他紧紧看住了,朕就不信他在这天罗地网之中还能闹出什么事端来。”

  胡亥说完,一脸期待地盯着赵高。赵高明显对这话很不满意,冷着脸退了几步,俯首说道:“陛下思虑周全,臣五体投地。但是陛下有所不知,羽林军对章邯的态度过于亲密。这次平息骚动,臣一直让阎乐跟在章邯身边,即便如此,军中将领闻听他回来,许多人都主动前去探访。章邯落魄,在朝中失了势,但章府却依旧门庭若市。这样的人有一呼百应的能力,若他不能真心实意为陛下效力,后果可想而知。陛下刚刚侥幸逃过一劫,臣不能见你刚出狼窝又入虎口。没有章邯在,羽林军群龙无首,难成气候。可一旦章邯回来,必定会成为他们的主心骨。他有羽林军撑腰,即便无军职在身,也可煽动将士们与朝廷作对。到那时,别说是臣,就连陛下恐怕也无法再牵制他了。”

  胡亥的本意是想借此将章邯留下,好有机会与他见面,了解赵夫人死因的真相。他一心纠结在母亲的事情上,完全没有想到章邯的立场。虽然赵高的话有危言耸听的嫌疑,可是细细想来却不无道理。毕竟章邯与扶苏的关系太过亲密,依照他的脾气,绝不会善罢甘休。对于扶苏的死,胡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若章邯一心替扶苏讨回公道,势必会查到自己头上。

  想到这里,胡亥不由打了个冷颤。

  赵高离他很近,很容易便发觉到他细微的变化。知道他被自己说的动摇了,赵高暗自松了口气,继续诚恳说道:“除此之外,章邯与王离的关系也非同一般。王离在蒙恬身边已久,臣能稳住他亦是侥幸。如今上郡冒出不安的苗头,王离绞尽脑汁想要稳定局势,这并非说明他已真心实意效忠陛下……”

  “哦?”胡亥闻言又是一惊,“你这话何意?难道王离那边也有异常举动?”

  赵高神色严峻,说出的话更是令人一身冷汗:“王离一直就对蒙恬的死耿耿于怀。他之所以没有什么行动,一来是因为王氏三代为将,王氏的忠义之名不能毁在他的手里;二来他戍守藩篱多年,在朝中并无太多势力,无人替他策应于内,难成大事。所以,臣担心一旦章邯回来,与他暗中勾结,里应外合,试图颠覆陛下的皇权,这……”

  “啊?!”胡亥惊得合不拢嘴,“哎呀,这些事朕怎么没想过?!对对对!当初王翦把章邯当亲孙子,王离也视他如同自家人,他们两个若是联起手来……十万羽林军和三十万上郡的戍守军队,整整四十万大军,想要杀了朕简直易如反掌!”

  “是啊!这才是臣最担心的地方!”赵高摇了摇头,忧心忡忡,“此事看似结束,但真正的危机才刚刚开始,而且……”

  赵高欲言又止,看起来有什么话难以启齿。胡亥探着头等了片刻,着急地拽了他一把:“说啊,有什么话不能直说?”

  为难之情溢于言表,赵高抽了口气,猛然跪下身去:“就算陛下责备臣冷血无情,臣有一言也不得不说了。”

  “说!说!”胡亥不耐烦地催促着,“朕不责备你,你但说无妨。”

  有了这句话,赵高仿佛吃下一颗定心丸,神色稳了许多:“陛下遇刺,幕后黑手乃是蒙氏和将闾公子。如今为了安抚羽林军,陛下不得不网开一面、以德报怨,不再追究蒙氏的罪责。这本是权宜之计,但在朝臣们眼中,却传达出另一层含义。他们会认为您这皇帝之位尚未坐稳,所以只能向乱臣贼子妥协退让。臣苦心孤诣,好容易借着上次惩治李斯的事替陛下立足了威,如今这么一闹,俨然功亏一篑。左右擅权,则人主势微,陛下不可不防啊。”

  胡亥拧着眉听完,连连啧了几声,只觉得刚明朗些的局面又乱成一团:“那你说怎么办?”

  赵高意味深长地瞄了他一眼,低声答道:“古者有谚,为政尤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蒙氏在朝中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暂时还不能动。可这谋刺皇帝的案子总不能稀里糊涂就这么过去了。折腾了一圈,结果谁都毫发无损,传出去的话陛下颜面何存?威信何存?”

  胡亥滴溜溜转着眼珠子,很快就明白过来:“你要让朕把将闾当做‘弃发’?”

  眼见他已经猜到了自己的意思,赵高便也没了顾虑,坦然点头:“是!臣明白,将闾公子是陛下的兄弟,陛下心存仁爱,不忍惩处手足同胞。可将闾公子谋逆在先,若不严惩,难堵攸攸之口。事到如今,既然蒙氏碰不得,总要推出一个人来祭天,以便威吓群臣,防止有人趁机行不轨之事。”

  胡亥抿着唇想了想,明显有些犹豫:“你说的道理朕都明白,可是朕已经错过一次,伤了大哥的性命,若非万不得已,朕……朕实在是不愿再把刀口架在兄弟们的脖子上……”

  “陛下何错之有?!扶苏公子的死并非是你的错!成王败寇,那是他必须付出的代价!”赵高面色一凛,见胡亥微微张着嘴愣怔不语,又继续劝道,“陛下,为君者当有仁慈之心,这话是没错的,可若轻易将仁慈送给自己的敌人,那就是妇人之仁了。陛下,你本是先帝幼子,若按照长幼秩序,无论如何这皇位是传不到你手上的。公子们心中不服,窃生怨言,你今日不杀将闾,他日便会有第二个、第三个将闾冒出来。这些人就潜伏在陛下身边的某个角落中,百密难防一疏,难道陛下还要继续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一席话说的胡亥心惊肉跳,这样朝不保夕的日子他已经过够了。他反复搓着手,来回踱着步子:“是,是!你提醒的是!朕是先帝幼子,不仅仅是前朝大臣,就连兄弟们向来都没将朕放在眼里。他们对朕面服心不服,谁知道背地里都在勾结什么。正好,趁着这个案子,你派人好好查一查,把朕的那些兄弟们都查个清楚!看看到底有谁和将闾一样,在背地里阴谋反对朕!”

  “是!臣遵旨!”

  “等一下!”胡亥想到一事,忙又按住赵高揖礼的手,“至于章邯,朕同意你的建议,还是让他回骊山的好。你要去查将闾的谋逆案,不知又会牵连出什么人来。章邯涉军已经很麻烦,若是再和文臣们勾结上,那就更棘手了!”

  赵高淡淡一笑,示意胡亥放宽心:“陛下放心,臣这几日就找个理由打发他回皇陵。至于将闾公子的案子,你也不必过于担心,因为臣会让李斯出面来压制文官,稳住大局。” 少府遗珠:帝女逾墙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