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八十八(临近东海(二))
二郎神沟是沁源韩洪乡石台村进入沁河源的一条峡谷,全长约六里地。峡谷内高山并峙,峭壁如削,沟壑幽深。在沟中行进,时而青山叠翠,时而峡谷一线,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
沁河的主源位于沁源县王陶乡河底村后一条狭长的沟谷中,沟谷两岸山崖相距约七米宽,在石崖上有一个水源丰盛的山泉出水口,如茶碗之粗,突涌而出,水质清冽,终年不减,长流不息。山泉流出石崖后,沿着险峻的十里山谷,一路奔涌而下。
此后,渐次纳入出自官滩乡活凤村、景凤乡南湾、交口乡马泉村、赤石桥乡涧崖底村、聪子峪乡水峪村等五处流出的水源,汇纳各川之水后,由小南川流出沁源县境,经千里流程注入黄河,沁源县即因它是沁河发源地而得名。
当然,二郎神沟奇景也多之不尽,石台夜月为沁源古八景之一,在韩洪乡石台村东南的下窑自然村。沁河从源头涌出后,流经此地,在河流东岸岩壁之前,有一孤峰突起,高达六十米,四面如削,顶呈平台状,人称“石台”。月满之期,初出东山,从村西望去,恰如落在石台顶上,仿佛玉盘托月。
因此“石台夜月”之景闻名遐迩。
又有沁源旧志记载:这一石台“峰石光明若镜,照耀一川,盖山灵气所发也”。民间传说:有一位神仙为了报答月亮神救命之恩,在此献奉了一颗硕大的夜明珠,故而闪光。
当地还有一传说,古时有一位穷秀才不慎从山崖上失足落在石台之上,恰遇一颗流星也落其身旁,秀才借星光日夜苦读,后来竟成仙飘然而去,却仍把夜明珠留在石台之上。
沁源县因在沁河之源而得名。
沁源县春秋为晋之地。
战国前期属韩后属赵。
秦属上党郡。
西汉置谷远县。
王莽时,改谷远为谷近县。
三国为魏之地。晋废县,属上党郡。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建义元年,始置沁源县。
同年,于沁源县置义宁郡,领团城、义宁、安泽、沁源等县。
北齐,北周时,沿用不改。
隋文帝(注:杨坚)开皇十六年治沁州,州治在沁源县城南。
同年,沁源北部始置绵上县,属西河郡。
隋炀帝(杨广)大业初,沁源属上党郡;隋恭帝(杨侑)义宁元年,仍复义宁郡。
唐高祖武德初,复沁州治。同年,又在沁源西部,分设招远县,沁州,三年废,招远县仍归沁源县。
沁源县境属黄土,地理属沁水盆地西部隆起太岳山系主脉,西北隆起,东南倾低。
沁源县水系以才子平山岭为分水岭,其北的王风河和王淘河于古塞汇成龙凤河向西注入汾河属汾河水系;其南有沁河及其支流聪子河和紫红河,属沁河水系,两者均属黄河支流。
沁源古八景古籍便有记载,八景分别名为太清飞雨、石台夜月、沁水秋声、琴山晚照、青果寒泉、灵空滴翠、绵山积雪、雁落龟滩。
八景均为自然景观。
石台夜月 在县西北七十里石台村。东南有一孤峰,突起如簪,四面如削,高二百余尺,其峰如石如镜,每夜光明照耀一川,即《山水记》 如匡庐之圣灯,华岳之神灯。
盖山灵精气所发也,俗误为月。
绵山积雪 在县西北百余里,乃邑之镇山也。其山高耸,与介山相连,万山盘踞,涧壑幽深,冬雪至夏不消,远望如银山。土人相传,入山樵采尝得冰蛆云。
雁落龟滩 在县南五里沁河之洲。周围十数亩,其形似龟,俗呼“龟儿湾” 。沙汀野渡,芦苇交丛。春秋之际,湘鸿塞雁往来,多止宿于此。睹排云之字者,惊时序之迁移,闻嘹唳之声者,动离人之凄怆。入景堪题,此其一焉。
青果寒泉 ,在县东北五十里侯壁村之东青果山顶。其水清冽,虽炎暑寒冷如冰,太守相公品其味,无异金山中冷泉水,茶料第一。
太清飞雨, 在县西北紫金山上太清观内。西岩下有古洞数口,松柏垂荫,朝夕间,雾雨蒙蒙而有飞扬之状。远望如雨落,近之,不作点,不沾衣,故名。
沁水秋声, 在县东百步,沁河是也。其水至秋,风激波涛之声呼号奋发,澎湃奔腾,闻彻十数里外。春夏则寂无闻焉,人以此异之。
灵空滴翠 ,在县西六十里灵空山内。寺东北石岩下有洞,可容百余人。
上有十数碎孔,水点如珠,津津然下滴,色如银,盖所谓乳泉是也。四围苔藓结翠如绣,石气萧萧。虽盛暑之月不能久停,其水散漫流出,惜人不知取而饮之。
琴山晚照 ,在县东三里许,即琴高真人结庵之处也。每日落时,霞光掩映,峰峦之上,丹碧流辉,移时不散,人聚观之,咸谓琴仙放光。盖其山最高,斜阳所曜如此,非真人放光也。
随后,齐聿叹道:“沁水,沁水啊……”
吱……
就在齐聿叹息过后,船舱的门再次被打开,这时白夜行、孟魂、蒋峰、江厌离、仓央穆嘉、阿史鹘、惠英走了出来。
同时,站在船头的齐聿与惠空二人也回头看向众人,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
“出了什么事儿?你们都出来了?”齐聿诧异的看着走出来的众人,问道。
白夜行看着笑,走上前道:“方才与穆嘉高僧商量了一下,问问从何地下船,所以才出来征求一下聿哥你的意见。”
“哦!”齐聿闻言,扫视一眼众人,最后将目光定格在仓央穆嘉的身上,问道:“穆嘉高僧觉得从何地下船最好?”
仓央穆嘉双手合十,面带笑容道:“先进船舱看看地图再说,如此也可以上大都督来分析分析,毕竟大都督在中土长大,对中土了解甚多。”
“也好!”齐聿点点头,随后朝着船舱内走去。
进了船舱后,众人围在船舱正中央的桌子前,桌子上放着一张两米长的一米宽的图卷。
齐聿站在桌前,盯着图卷,眉头紧锁,道:“从洛口仓出发,沿着通济渠,一路上经过盱眙、山阳、江都,然后通济渠的终点是余杭。东海在这些地域的东部,按照图卷所绘,从山阳县或是从江都,才是两个最佳的地方。”
“那聿哥的意思是?”白夜行等人抬头看向齐聿,问道。
齐聿盯着图卷,道:“这两个地方是最佳的地域,距离东海路途也不算远,只不过要从哪个地方下船,这个要慎重了,因为江都和山阳,都是唐帝国的兵马重地,我们如果身份暴露,很有可能会遭到朝廷的围剿。”
见齐聿如此之所,众人觉得颇为有道理,不过对于仓央穆嘉和惠空、惠英以及阿史德鹘,就不一样了,四人皆是看向齐聿,想要知道齐聿的打算。
“还请大都督明示。”仓央穆嘉道。
齐聿道:“山阳为楚州治所,东晋义熙七年置山阳郡,义熙九年置山阳县,隋朝开皇初年,废除山阳郡。开皇十二年置楚州,山阳县隶之。大业初,楚州废,淮阴县并入。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臧君相占据江都郡的山阳县和安宜县地,号东楚州。后投降于唐帝国,州复为楚州,山阳县为首县。”
随后,齐聿将山阳和江都为何是唐帝国的兵马重地说了一遍。
要说山阳,首先要说楚州,楚州春秋战国时期,楚州先后属吴、越、楚等诸侯国。
秦统一后建淮阴县,楚州部分地区属淮阴县。楚汉之际,属项羽西楚。
汉高祖五年,封韩信为楚王,楚州属楚王国。同年,贬韩信为淮阴侯,封刘缠为射阳侯,楚州分属二侯国。十一年,淮阴侯国降为县。西汉惠帝三年,射阳侯国为县。元狩六年,置临淮郡,淮阴、射阳县属临淮郡。
王莽称制,改射阳为临淮亭,淮阴为嘉信。东汉建武十五年,封皇子刘荆为山阳公,山阳之名始见。东汉末年,广陵郡移治射阳。东晋义熙七年,广陵、临淮两郡改为临淮、广陵、山阳等五郡,山阳郡治所在山阳县。
时射阳与山阳并存,分属临淮、山阳两郡。萧齐时,阳平郡寄治山阳。
南齐永明七年,割山阳官渎(邗沟)以西三百户置寿张县,割直渎(盱眙禹王河)、破釜塘以东淮阴镇下流杂一百户户置淮安县,淮安县之名始见。
两县属原先寄治山阳的东平郡。隋开皇三年,置楚州,治淮阴。
十二年,移楚州治山阳县,州旋废。隋大业初,去淮阴县入山阳县,不久复置。唐武德四年,置东楚州,治山阳县。八年,裁西楚州,东楚州改称楚州。
而复为楚州,山阳县为首县。
由此可见,山阳县为楚州最为重要的兵马重地,因为山阳县距离东海近,为了防止倭国、百济、新罗、高句丽等国,唐帝国在山阳县布置重兵也不止一次两次。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