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剑歌

 章二百九十一(青州才子骆宾王(二))

剑歌 映月 4386 2021-04-06 12:5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九十一(青州才子骆宾王(二))

  “骆宾王的父亲外出谋仕,经过几番拼搏,终于京试中式,被授予博昌县令。消息传来,家族振奋。他在博昌任上忙完交接事务之后,就抽暇南下,返乡省亲祭祖。然后携妻、儿北上,同居任所。”

  “骆宾王离开义乌的时候,年龄只有十岁。虽然他在家乡已经享有神童的美誉,但从祖父那里接受的仅仅是学术。父亲认为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进行严格的要求。一方面他亲自督导,让宾王继续承接家学的传统。另一方面,他又把宾王送进博昌县学馆,接受齐鲁学风的熏陶。”

  “博昌县高祖时属河南道青州,而骆宾王来到博昌县后,便开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传闻他:然而少奉过庭之训,长昧克己之方。弋志书林,咀风骚于七略;耘情艺圃,偃图籍于九流。洒惠渥于羊陂,屡泛文通之麦;峻曲岸于莺谷,时遗公叔之冠。虽不能纵逸韵于霜皋,唳野致九天之响;而颇亦蓄余芬于露薄,全尊有十步之芳。”(注:《上兖州崔长史启》)“过庭之训”、“克己之方”,都是借《论语》中的故事,意思是说接受父亲的训导,克制自己的言行。“七略”、“九流”,是指广泛的学习内容。包括儒家的经典、诸子的学说、名家的诗赋,乃至兵书、术数、方技,以及三教九流的学问,他都潜心钻研,一丝不苟。其刻苦专心的程度,达到“文通泛麦”、“公叔遗冠”的地步。据《后汉书·逸民传》记载:高凤,字文通,南阳叶县人。早年读书非常用功,有一次,妻子下田于活,院子里晒着麦子,叫文通看鸡。过了一会,天突然下起暴雨,文通手拿竹竿,口中朗读经书,连麦子被水冲走也发觉。妻子从田里赶回,责问他,这才醒悟过来。这种潜心学习的结果,高文通最终成为一代名儒。“公叔遗冠”的故事,见于《后汉书·朱晖传》:朱晖的孙子朱穆,字公叔,读书非常专心。有时思考问题,连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落,飘入沟中也不觉得。父亲说他是书呆子,但他读书益发用功,最后成为知名人物。骆宾王在这段话中,说明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之下,他在博昌读书期间,所学内容之广泛,学习态度之专心。”)

  “骆宾王除了在县学馆学习之外,父亲还让骆宾王结交齐鲁一带的名士,使他在广泛的交游切磋中,提高和深化自己的学识。在后来写的《与博昌父老书》中,骆宾王曾有“张学士溘从朝露,辟闾公倏掩夜台”的话。这“张学士”和“辟闾公”,就是当年骆宾王与之交游的良师益友。若干年以后,骆宾王再回博昌,则两人已双双去世。所以他“感今怀古,不觉涕之无从也”。”

  “但是好景不长,正当骆宾于学业蒸蒸日上,心怀凌云之志,打算通过试场拼搏,以实行“利用宾于王”的理想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死任上。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对骆宾王来说,无异于猛雷轰顶,使他于悲伤之中,又惊愕得不知所措。因为这时他年仅十七八岁,还缺乏处世经验和应变能力。”

  “幸好骆履元为官清正,做人刚直,很受当地父老乡绅的拥戴。加上和附近州县官佐的关系也很好,所以大家都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孤儿寡母料理丧事。按照丧制,骆宾王停学守孝。待到三年服满,家计已十分艰难。其时兖州瑕丘县的韦明府(注:唐时称县令为明府),是骆履元生前挚友。为了周济骆宾王一家数口的生活,就把他们母子接到瑕居居住。一边资助日常的生活费用,一边帮助骆宾王做好上京赴考的一切准备。”

  “当时上京考试,必须经地方举送。举送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学馆”选送,称为“生徒”;二是由州、县考送,称作“乡贡”。骆宾王父殁守孝,已经离开博昌学馆,现在又移居瑕居,所以只能以“乡贡”的资格入京考试。当时“乡贡”的名额,规定很严,一个州只有二三名。”

  “幸亏骆宾王在齐鲁已颇有名望,加上父亲一些朋友的关照,他在州、县竞选中顺利地过了关。”

  “于是怀着鹏飞龙腾的渴望,他辞别母亲,奔赴长安。满望春闹一搏,扬名大下,然后济世用时,建立功业。然而事情并没有如他想象的那么顺利发展,命运之神给予他的却是接二连三的波折。从此他一直在一条坎坷不平,而且又是荆棘丛生的人生小路上艰难奔波。”

  “骆宾王入京应是在他二十二岁那年的秋天。科举场中,很早就有请托、通关节、私荐或场外议定等流弊。考生们为求中第,考试前多方奔走,竭力钻营,千方百计争取权要的吹嘘、引荐。有的人还把自己得意的诗文,献给有名望的权贵显宦、学者名流,求得他们的赏识赞誉,以扩大影响,制造有利于自己的背景舆论。有些考生还直接把自己写的诗文送给主考官员,以期先声夺人,给主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

  “总之,在正式考试之前的场外竞争,活动是很激烈的。骆宾王自恃学识精博,加上出身低下,大约不愿,或者也无门路从事这种院外的竞争。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的开头,谈到这次进京考试的情事,他曾有这样的描述: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齐聿看着众人,轻声道:“这首诗的意思,是说自己早年崇拜的是英雄侠义之士,轻视的是官场得意的权贵显要。但正当自己“承欢膝下”的时候,由于帝国权贵环境的驱使,却匆匆上京求取功名。于是就利用考试前后的余暇,尽情地游览京城的胜迹,领略洛阳的风月。明知处境艰难,也决不追逐权门,乞求赏赐。这也说明当年的骆宾王,年轻气盛,恃才傲物。既然看不起权贵,当然也就不愿向当道干谒、行卷。人家忙忙碌碌进行院外活动,他却悠闲自得地饱览京、洛名胜。他总以为考试凭实力,自己经纶满腹,何愁试场不中,慈恩寺大雁塔留名,自然是唾手可得。”

  “然而考试的结果,竟是名落孙山!这一下骆宾王才慌了手脚,他的情绪从超凡脱俗的高空一下子跌落到悲苦穷愁的低谷。他第一次体味到现实生活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随着这次考试的失败而变成了泡影。下一步怎么办?丢开试场失意的羞耻不说,一家人日后的生活又该怎么过?总不能长年寄人篱下,依靠别人的救济过活?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反复思忖,骆宾王决定南下义乌,向故乡的亲友诉情求助。虽然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但亲人的浓浓情意始终暖在心头。他知道故乡的亲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这个落难归去的游子。”

  “在南下的路上,骆宾王写下《途中有怀》一诗,以抒发他此时的心清:睠然怀楚奏,怅矣背泰关。涸鳞惊煦辙,坠羽怯虚弯。素服三川化,乌裘十上还。莫言无皓齿,时俗薄朱颜!”

  “时间是晚上,天际的星月照着故乡的江面,显得十分清丽。急促的船桨拍打着阵阵波浪,我这个漂流在外的游子终于投入故乡的怀抱。于是紧锁的愁眉展开了,脸上绽露出长久不见的笑容。“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我这只南飞的乌鹊,今天夜里再没有“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苦恼了。见到故乡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故乡的亲人热情地接待骆宾王,对他的处境深表同情,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使骆宾王真切地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但这时母亲和年幼的弟弟,正在远方翘首等待,他不能在家乡多作逗留,必须尽快地回到母亲身边,以免她长期倚闾而望。”

  “骆宾王赶回瑕丘,已近年关,虽然谋仕无成,一家人难免有几许失望,但合家团聚,共度春节,多少也增添了几丝欢乐气氛。”

  “这次长安之行,给骆宾王的最大收获,是使他懂得了世情的冷暖和现实的严酷。他开始成熟起来,以更为务实的态度潜心书海,闭门苦读。为迎接第二次的搏斗作充分准备。”

  “几年以后,骆宾王终于在长安出仕了。这次谋仕的经过及其担任的职务不清楚,在《畴昔篇》中他详细记录了这段仕宦生涯,从描写的景况来看,生活颇有气派,大约是担任豪府的幕僚之类。但过了几年,却遭人排挤,罢去官职,原因当然和他的品性有关。”

  “他处世行事,刚正不阿,崇义节,轻权诈,对官场中相互追逐、拍马逢迎的风气,很看不惯。加上才高学显,跌宕不羁,所以容易得罪权要,又容易招惹群小的嫉恨。最后罢官去职,从某种角度看,也是情理中事。”

  “李元庆是高祖李渊的第十六个儿子,唐太宗的异母弟,封道王,当时出任豫州刺史。他爱才好士,性格豪爽豁达,对骆宾王的文章诗赋,甚为欣赏。所以对骆宾王也就另眼相看,分外器重。在京城经受蒙冤打击的痛苦之后,骆宾王总算在道王府中过了一段舒心爽意的日子。”

  “唐帝国制规定,在亲王府中谋事的官佐,任职时间不能太长。生怕时间久了,彼此情谊深厚,滋生事端,所以一般不超过四年。李元庆既然赞赏骆宾王的文才器识,想为他任满妥善安置。所以在他任职三年之后,特地下了一道手渝,要他“自叙所能”。目的是希望骆宾王自陈器识才情,作为提拔举荐的依据。”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一个进身自谋的极好机会,只要好好陈述一番,说不定会给自己的前途开辟出一片阳光灿烂的。” 剑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