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剑歌

章二百九十二(从军边塞,多想改写那悲凉)

剑歌 映月 4523 2021-04-06 12:5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九十二(从军边塞,多想改写那悲凉)

  “在官场混迹近十年,虽然一度得到李元庆的赏识,但所见所闻,特别是亲身经历的罢官屈辱,使骆宾于深切感受到宦海的混浊。”

  “像自己这样直来直往,没有一套投机钻营的本领,要想长时间在其中邀游,迟早会遭到随风恶浪的袭击。轻则溺水,重则丧生。与其将来被恶浪淹没,不如早点跳出宦海,找个风浪不易波及的地方,一家人过几天宁静的生活。于是他不再谋仕,重又回到第二故乡兖州,学当年的祖父过起耕读自娱的闲居生活来。”

  “拿这首诗和《冬日宴》比较,可以看出骆宾王的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年那种闲适的情趣不见了,代之而来的却是寂寞与悲凉”

  “年事渐高,头上增加了不少白发。在一个西风吹落叶的深秋时节,又一个朋友离他而去了。此情此景,怎能叫他不伤心落泪?特别是“哀命返穷愁”一句,说明他的处境已经穷愁潦倒,但他仍旧苦苦坚持着。“东陵故侯”,指召平,本秦时东陵侯,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无以自给,靠种瓜谋生。骆宾王以“东陵侯”自居,说明他到这时仍未萌生再度出仕的念头。”

  “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难以为继,他种了几亩地,想借此维持生活。但读书人以农为生,谈何容易?”

  “最后终于到教“糟糠不赡,审算无资”的地步,连粗菜淡饭也吃不上了。特别是母亲年岁已大,经常卧病,自己身体也不好,确实到了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境地。”

  “为了一家能够生活下去,经过再三思虑,骆宾王终于改变初衷,再度谋仕。于是他写信给司列太常伯兼右相的刘祥道等朝廷大员,诉困陈情,企求引企求引荐。鉴于他在文坛的声誉,大约引起当道的重视,荐举他入朝对策。这年骆宾王已经双鬓白发,重上长安,开始了又一轮多灾多难的仕途生涯。”

  “从军边塞,骆宾王风尘仆仆地来到阔别十七八年的长安,虽然风物依旧,但人事已非。他无暇寻觅旧日的游踪,就匆匆参加对策考试。老天不负苦心人,他这次终于中式录用,被授予奉礼郎的职务。任务是朝廷举行朝会、祭祖典礼时负责君臣版位的安排和各种祭器的摆设,以及仪式开始时做做赞导和主持鼓吹。级别为从九品上,在唐代官制九品三十阶中,属二十九阶,品秩是极其低下的。让一员赫赫有名的文坛宿将,去担任这样一个无聊的职务,的确是大材小用。”

  “好在这时的骆宾王,经过十年仕途浮沉,特别齐鲁闲居后期的潦倒穷愁之后,思想已经平实多了。虽然担任这样一个官职,内心不免耿耿,但想到一家人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思想上也就坦然了。公余之暇,和诗友们切磋诗艺,议论文章,有时也应邀捉笔作序。和一批文人学士往来,品秩的高低似乎并不重要,诗情重于礼数,骆宾王并没有多少被轻落的感觉。”

  “大约是诗文界有地位的朋友推荐,骆宾王在担任奉礼郎后不久,又兼任东台详正学士。后者是一个学术机构的职务,地位自然比奉礼郎高,只有在文史界有很高地位的人才能担任。这说明骆宾王虽然长期生活在齐鲁,但他在学界的声誉,已随着他创作的大量诗文的传播,日显一日,连京城长安也已享有盛名了。”

  “骆宾王在诗文中,经常提到自己命运不好,在《早秋出塞寄东台详正学士》诗中,他借李广自喻,说“数奇何以托,桃李自无言”。在《浮查》和《畴昔篇》等诗中,也都抒发了类似的感慨。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哀叹,是因为自己一生中碰到的尽是不顺心的事。怀才不遇,沉沦下僚,还不时遭到排挤打击,少有舒心的日子。”

  “其实这并不是命运好坏的问题。才高名显,但不愿与世俗合流,总要按自己的秉性正道直行,碰得头破血流,也不肯改弦易辙,这才是问题的根源。他这次年近半百,再度跻身长安,从内心来说,很想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不愿再惹麻烦。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按他的意愿发展,就在他对策入选的第三年,也就是兼任东台详正学土两年之后,他再一次被罢去官职。”

  “这次骆宾王不敢再走隐居的道路,因为他深深懂得那样做会造成什么后果。他必须另找一份工作,不是留恋官场,而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但一个罢官免职的人,要想在长安继续留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当骆宾王走投无路的时候,西北边境传来消息:这年四月,吐蕃大举入侵,占领了西域一带的大片领土。朝廷派薛仁贵为行军大总管,率兵进讨,边疆军事的失利,激发起他爱国的热情。于是他写了一首诗给掌管用人大权的吏部侍郎裴行俭,要求从军自效。裴行俭是非常器重骆宾王学识的朝廷要员之一,大约很快就得到同意。于是骆宾王从军入伍,于七月初离开长安,开始了穷沙极漠的军旅生涯。”

  “虽然立功边疆的理想没能实现,但军旅生活的亲身体验,使骆宾王获得了极其丰富的诗文灵感。”

  “天山积雪,交河绝塞,戈壁流沙,边庭落日,加上戌楼烽火,野气狼烟,拌和着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思和羁旅的感慨,凝铸成一首首情真意切的远征诗歌,成为有唐一代边塞诗的先声。骆宾王没有想到,他写下的这些诗歌,其意义较之个人建功立业的理想,不知要远出多少倍!”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咸亨三年正月,也就是骆宾王到达西域的第三年,西南边陲的姚州发生战乱。夏初,骆宾王随军入滇,参加平叛。”

  “这次战斗进行得很激烈,短短几天时间里,打了几次硬仗,唐帝国军取得重大胜利,敌方的主要将领都被捕获。主帅向朝廷报功的文书由他起草,骆宾王情绪非常亢奋,文中对战斗过程的描绘,气势磅满,十分精采,读后令人心神为之激荡。战争结束,骆宾王作为文书的起草者随主将入京报捷,并和几年不见的老母、家人团聚。但停留时间不长,不久即奉使入蜀,在川地的军中服役。”

  “骆宾王在蜀中担任的大约是军中的幕府书记之类,主要负责文字工作。职务清闲,名声又大,高级将领都愿和他交往,并不拿他当下属看待。蜀中山水,历来是文人骚客向往的地方。骆宾王得此良机,就尽情邀游各地的名胜古迹。峨眉山的秀丽风光、诸葛亮的八阵图址、李冰父子的都江堰,以及司马相如的琴台、卓文君的酒肆,他都—一亲临光顾。所见所感,融入诗歌,掀起了他创作生涯中的又一个高潮。”

  “在蜀中整整过了两年悠闲的生活,骆宾王军中任期届满。那年的冬天,他回到长安,和家人团聚,总算结束了漂泊不定的从军生涯。”

  “骆宾王风尘仆仆回到长安,吏部按绩考核,量功补过,结果功过相当。也就是说以从军的功,补罢官的过,两者刚好相当。于是授予骆宾王一个武功县主簿的职务,品秩为正九品上。和十年前对策入选所授的奉礼郎,品位相同,仅增二阶。”

  “武功是镇县,在京郊,奉礼郎倒是宫中的职位。在重朝廷任职而轻州县干禄的社会风气下,一般人看来,骆宾王的身价反而下沉了。”

  “十年宦海浮沉,特别是后面几年,在边塞荒漠中梗漂蓬转,历尽艰辛,倍尝风霜之苦,想不到最终却落得这样一个结果。”

  齐聿看着众人,叹息说骆宾王自己虽说“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微官养母,心愿就足。但内心深处总不免涌上阵阵悲酸。

  在《畴昔篇》中,他感慨万千地写道:“十年不调为贫贱,百日屡迁随倚伏,只为须求负郭田,使我再干州郡禄。”

  他十年不得升迁,但仍忍气干禄,原因是出于贫贱,是为了养活一家人,并不是自己贪恋官职。有的评论家看到骆宾王写的上面几句诗,不明就里,就说他为“求负郭田”而“干州群禄”,是一种庸俗势利的思想表现,这实在是冤枉了他。

  骆宾王不是势利人,也不贪禄要官。

  当年李元庆要他“自叙所能”,他不肯从命,最后回到兖州,准备终迹山林,就是证明。只是后来穷困潦倒,无法奉养垂暮之年的老母,才忍气吞声,再度求仕。此中苦况,只有骆宾王自己心中清楚。

  官场失意,骆宾王就把志趣集中在诗歌创作上面。武功主簿任上,他的著名长诗《帝京篇》写成。

  一时朝野传诵,誉为绝唱,使骆宾王的文坛声誉达到高峰。

  这首诗以五言、七言错杂运用的句式,平仄韵相互转换的节奏,铺张排陈,构成了一种流走婉转的声调,形成了一股磅礴奔放的气势。全诗以大量篇幅着力渲染京城长安及王畿一带地形的险要,殿苑宫阙、楼阁通衡等建筑群落的雄伟壮丽,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生活的奢侈豪华,秦楼楚馆、游乐宴饮的淫佚无度。然后笔锋一转,向上层统治者敲响警钟要他们不要在繁华的表象下忘乎所以。

  裴行俭当然注意到骆宾王在诗中发的牢骚,内心也深表同情。 剑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