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剑歌

章二百九十(青州才子骆宾王)

剑歌 映月 4544 2021-04-06 12:5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九十(青州才子骆宾王)

  “聿哥你还认识他?”白夜行惊道。

  齐聿点头笑道:“我虽说常年混迹与朝廷,但却很少接触骆宾王这让的才人。刚从西海玄琼宫归来时,我曾去过长安城大慈恩寺,有次与小师姐游玩渭水河畔时,结实了他与李峤。”

  “这个骆宾王是何人?在中土名气很大吗?”阿史德鹘问道。

  说到骆宾王,惠空、惠英还有阿史德鹘这样常年待在帝国西部的人,没有来过中原,自是不知骆宾王名气有多大,所以才不知晓骆宾王是何人。

  白夜行道:“连骆宾王都没听说过?骆宾王,字观光,生于义乌,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四杰”,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目今唐帝国家家户户孩童口中的《咏鹅》就是此人七岁所作。骆宾王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罕有的长篇,更是以为绝唱。传闻他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如“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早年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曾从军西域,宦游蜀中。及任侍御吏,又因贼罪下狱,他在诗文中则力辨其冤。出狱后,为临海县丞,怏怏不得意。”

  “像我这种粗人都知道,你们竟然没有听说过。”白夜行诧异道。

  仓央穆嘉笑道:“白施主,不知者不罪,而且巫师与惠空、惠英两位高僧都是在西域长大,所以不曾听说也实属正常。”

  阿史德鹘疑惑道:“那骆宾王是如何知道大都督来到瓜洲的?而且似乎早有预料,不然也不会大都督前脚刚到,他们后脚就派人过来了?”

  说着,她还扭过头看了一眼前来送行的中年男子。

  齐聿闻言,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看向送信的男子,道:“骆军师邀请,齐聿深感荣幸,明日前去拜访,还望壮士通知一声,就说齐聿明日前去拜访,但不知骆军师目今身在何处?”

  齐聿的话语中略带送客的意思, 男子似乎也察觉到了,于是拱手笑道:“我家军师目今就在扬州,明日齐少侠若是前去,我会安排好人在扬州城下等待齐少侠,如此也算完成了我家军师的任务。”

  说完,男子又说了几句客套话,便退去了。

  男子离开后,齐聿这才看向众人,笑道:“在坐都是自己人,齐某也就不相瞒了,上次长安城与骆宾王一别时,骆宾王说他要去赶赴扬州投靠英国公李敬业,他日时机成熟,定将干一番大事业。目今找上我,估计另有打算,至于他是如何知道我会来扬州,这个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干一番大事业?”仓央穆嘉带着疑惑,道:“莫不是与山东江淮豪强联合?”

  唐帝国三大势力,一是关陇豪强,二是支持武媚娘的江南世家,三便是山东豪强,徐敬业祖上山东豪强,骆宾王这样的前去投靠,以仓央穆嘉的阅历,自然很容易把二者联想在一起。

  齐聿摇头道:“这个就不晓知了,不过李敬业祖上山东,骆宾王是不是真心投靠他,还需心忖。”

  阿史德鹘问道:“那他找到大都督,莫不是想要将大都督捆绑到山东豪强的势力车轮上?目今大都督乃是上州凉州的大都督,从上任的那一刻起,那些势力党羽就应该已经知道大都督乃属关陇,他们既然知道还如此做,岂不是另有所谋?而且骆宾王这个人,奴家不曾了解,谁知道他是不是将大都督真的当做兄弟?”

  齐聿闻言摇头笑道:“骆宾王这个人比较实诚,否则也不会也不会仕途坎坷,至于他是否将我当做兄弟,只有天知道了。”

  “看人要将他的所作所为以及经历所了解,既然大都督说此人实诚,不妨告诉我们他的过去,我们也可分析分析此人。”

  齐聿“嗯”声道:“坐下来说吧。”

  “骆宾王之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骆宾王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高宗永徽年间,为道王李元庆府属,道王叫他陈述才能,他耻于自炫,辞不奉命。后拜奉礼郎,为东台详正学士。因事被谪,从军西域,久戍边疆。后入蜀,居姚州道大总管李义军幕,平定蛮族叛乱,文檄多出其手。在蜀时,与卢照邻往还唱酬。”

  “仪凤三年,后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又由长安主簿入朝为侍御史,武媚娘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次年,遇赦得释。调露二年,出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弃官游广陵,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

  “高祖武德二年,也就是唐帝国建国的第二年,在乌伤城北一个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名叫骆家塘的小村庄里,后来成为“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之一的骆宾王,降世来到人间。”

  “骆姓是古乌伤的名门望族特有的姓,早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就出了骆俊、骆统、骆秀一门祖孙三人,成为名盛一时的文臣武将和志行卓越的俊士,一直为帝国文人所称道。此后骆族虽然簪缨不绝,代有才人,但到骆宾王出生之前,家族已经衰落。然而诗书传家、清节自守的家风却始终不变。”

  “骆宾王的祖父,早年也曾担任过地方小吏,隋帝国末年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过着耕读自娱的农家生活。”

  “他学识渊博,精通经史,为人豁达大度,和地方上的关系相处得很好。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就是在他的精心培育和言行熏陶下,成长为一个经纶满腹、志行超逸、在当地颇有声望的才士。”

  “如今第三代的长孙降临人世,为这个和睦欢乐的家庭更增添了一分喜气。祖、父两个忙不迭地翻检古籍,要为小儿取一个好的名字。”

  “出于久乱求治的心切,加上望子成龙的渴望,父子两人经过一番推敲,最后根据《周易·观·六四》:‘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的意思,给小儿取名宾王,字观光。用意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能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

  “骆宾王长大以后,深谙祖、父命名的苦心,于是矢志不渝,始终以自己的名、字作为言行进止的座右铭,力图辅君佐国,干一番事业。然而世海泛浊,正道难行,迎接他的却是一连串的波折与不幸。又是罢官贬职,又是诬赃下狱,命运乖蹇,壮志难酬。这样的结果怕是祖、父为他命名时所始料不及的。”

  “唐帝国建国以后,为了帝国稳定和生产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帝国很快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种蒸蒸向上的社会气氛激励下,根据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教诲和家族“簪缨传家”的传统,学业修成,等待传飞腾跃的骆履元,在家里待不住了。”

  “在父亲的指点下,他打点行装,离家出游,上京谋仕去了,把小的骆宾王的学术和养抚留给自己的父亲和年轻的妻子。”

  “为了使自己的期望成为现实,祖父对骆宾王的学术称得上是呕心沥血。还在宾王开始咿哑学语的时候,祖父就经常把孙子抱坐在膝上,教他朗读简易的诗文。”

  “大约是天之欲降大任于斯人,一开始骆宾王对诗文吟读就表现出浓烈的兴趣,仿佛和它们有天合之缘。一首诗只消教几遍,他就能用吐字还不十分清晰的童音朗诵出来。抑扬顿挫,颇合规矩,而且经久不忘。这种天赋的资质与灵性,使祖父兴奋不已,脸上总是荡漾着笑容。合家人的生活也因此增添了不少欢乐。”

  “时光不待人,转眼间,骆宾王已经五六岁,他不仅已熟记不少诗文,而且在祖父的教导下,还能吟句作文。”

  “祖父经常向他讲述的历史掌故和人物故事,在他的脑子里积存起来,使他拥有了初步的文史知识。对儒家处世做人的道理,虽然还不能深切理会,但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应该说骆宾王的学术是十分出色的,他心中的智慧之门,早早地被打开了。”

  “骆宾王七岁在河边看到一群白鹅戏水,于是便开口吟唱,于是咏鹅这首诗,像春风一样,很快就在唐帝国内广为流传,成为各地学童人人喜爱诵读咏唱的童谣,骆宾王从此也就得到“江南神童”的美誉。”

  “随着岁月的流转,这首诗连同骆宾王七岁咏鹅的故事,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不仅帝国人人都在传唱,而且流传倭国、百济等,成为儿歌的象征,永远放射着光芒。” 剑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