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一百九十七(北苍一)
西晋初年,上述两个原因基本具备。西晋刚刚统一中原,晋武帝本人有统治才干,威望也比较高,所以能把至高无上的权力牢牢握在自己的手中,保持住政局的稳定。
同时,当时土广人稀,土地问题不严重;晋王朝颁布了占田法、户调式,罢免了州郡兵,赋税徭役也不十分沉重,所以整个社会生产是向前发展的。
不过好景不长,帝国八位同姓王便给帝国带来了灭顶之灾,这次的灾难不同历朝历代,这次的灾难险些让中土汉人近乎灭绝!
太熙元年,晋武帝崩,太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哪知晋惠帝智商近似白痴,无能治理朝政,以至后来引起皇亲国戚争权夺利。
晋武帝重病之时下了诏书,存放在中书省,诏书中依托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政晋惠帝(注:杨骏乃太后之父,太后姓名为杨芷,非司马衷生母,而为其生母武元皇后杨艳之堂妹,为武帝继立皇后)。
杨骏惧怕失势,曾经从中书省借出诏书,看后不归还。当时的中书监华廙恐惧,还亲自向杨骏索取诏书,但杨骏始终不还。武帝病情加重时,杨骏要求让他单独辅政,武帝点头默许。杨骏招来中书监华暠、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遗诏,让杨骏单独辅政。诏成后华廙、何劭二人拿给晋武帝看,武帝视而无言,两日后就驾崩了。
晋武帝死后,司马亮恐怕杨骏要害他,逃亡许昌,杨骏一时位极人臣。
而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是开国元老贾充之女,大司马衷两岁,又矮又黑,凶狠多诈,也企图操纵晋惠帝以把持朝政。
杨骏辅政时期,凡有诏令,晋惠帝过目后交于杨太后;然后直接下发执行。杨骏知贾南风难以控制,为防贾南风碍其擅权,则任命其亲信掌管禁军,此举引起皇亲国戚及某些大臣的不满。杨骏的二位弟弟杨珧、杨济常对他的做法不以为然,劝其小心祸患,杨骏不纳。
贾南风不让杨骏独揽政权,秘密派人与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联络,要他们带兵进京,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从荆州带兵进了洛阳。杨骏向来恐惧楚王司马玮,对此事不加阻止。
贾皇后有了楚王司马玮的支持后,贾皇后设计让晋惠帝下诏书,宣称杨骏谋反,洛阳全城戒严,要楚王司马玮领军保卫皇宫,围攻杨骏府第。
杨骏为人胆小懦弱,事件发生时谋而不决,司马玮军火烧其府第,杨骏逃到府中马厩被杀。贾后又以晋惠帝名义下诏书,废除杨芷的皇太后位置,贬为平民,囚禁在洛阳郊外的金墉城,又诛灭杨骏三族,株连而死的共有数千人,至此杨骏政治势力被消灭。
杨骏被杀后,朝政大权由汝南王司马亮与元老大臣卫瓘共同执掌,楚王司马玮因杀杨骏有功被委卫将军兼领北军中侯(注:守卫京城北部的禁兵),贾皇后的亲戚也担任了要职,但各人之间还是勾心斗角,贾皇后对未能独揽大权也极为不满。
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贾南风对司马玮也很忌惮,以司马玮伪造手诏的罪名处死他,然后独揽大权。
楚王司马玮岐盛、皇后贾南风张华、裴頠、裴楷司马玮杀了司马亮及卫瓘后,司马玮友人岐盛劝其乘机扩大权力,司马玮犹豫不决。
另一方面,贾南风认为司马玮的权力太大,亦想灭之。
在杀了司马亮的第二天,她与晋惠帝用了张华的计谋,派中将军王宫到司马玮处宣布司马玮伪造手诏,司马玮的部下闻诏后多放下武器散去,司马玮束手就擒。
后来以司马玮伪造手诏害死司马亮,卫瓘的罪名,将其处死,其友人岐盛也被夷三族。
由此朝政大权被贾皇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多被委以重任。例如其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这些亲党。贾皇后还起用当时名士张华为司空,世族裴頠为尚书仆射,裴楷为中书令,王戎为司徒。
太子司马遹非贾南风亲生,且二人一向不和,结果贾南风设计诬赖太子谋反,杀害太子,赵王司马伦借杀太子的罪名,先废后杀贾南风,司马伦掌握大权,废司马衷称皇帝。
太子司马遹乃谢才人谢玖所生,太子与贾南风一向不和。
贾南风设计废除太子司马遹,她找人用酒把太子灌醉,然后让太子照抄一篇事先写好,要惠帝退位的文章,太子由于太醉,有一大半未抄完,贾皇后又亲自模拟其笔迹补完,呈送给惠帝。
晋惠帝看了太子手书,要处死太子。皇后要惠帝马上执行,张华劝阻,一直议论到傍晚仍未决定,贾皇后怕拖延下去对自己不利,于是先让晋惠帝下诏废除司马遹的太子地位,囚禁于洛阳郊外金墉城。
赵王司马伦当时是太子太傅,常讨好贾南风,一向为贾南风所信任,掌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
太子被废时司马伦与孙秀等人密谋要推翻贾皇后党羽。
但孙秀认为废太子司马遹聪明过人,若复位,将亲近圣贤,孙秀等人必不受重用。
孙秀更指出司马伦向来被认为是贾皇后一党,即使救了太子,太子也不会嘉赏他们,救太子是自取其祸。
于是司马伦,孙秀等人决定先等一等,让贾南风先杀了太子再动手为太子报仇,这样才能获得最大利益。
司马伦,孙秀劝贾南风一党尽早杀了太子,以断绝大家要复位太子的希望。
不久,太子在金墉城被杀,司马伦、孙秀等人伪造晋惠帝的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收捕贾皇后及其党羽,废贾皇后为庶人,囚禁在建始殿。
张华、裴頠等人当时被杀,很多官员都被罢免。(注:贾南风后来被送到金墉城,司马伦又以伪诏书让贾南风喝下金屑酒而死。)
事后司马伦假诏书自封相国,孙秀等人都被封大郡,握有兵权,司马伦一党掌握了朝政大权。
司马伦一党道德低下,治国能力缺乏。党羽之间勾心斗角,在政治上并无建树。
赵王司马伦自立为皇帝,晋惠帝被废,软禁于金墉城。
司马伦篡位后人心不稳。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三王起兵讨伐司马伦。
司马伦兵败被杀,司马冏迎接晋惠帝司马衷复位,独揽政政。
赵王司马伦称帝,人心不稳,在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关中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
司马伦与孙秀兴兵反击,战败,死者近十万人。
司马伦后来被囚禁于金墉城,也被赐金屑酒而死,司马伦一党的许超、士猗、孙弼、谢惔等人也被杀,司马伦一党被消灭。
司马冏在杀了司马伦后,迎接司马衷复位,自己担任大司马一职,辅政晋惠帝,司马颙、司马颖二王被封高爵,拥兵自重。
司马冏没有好好利用其兴复皇位之功的大名,独揽政权后不可一世,没有臣下之礼,俨然自己就是个皇帝,而且沉迷女色,政事荒废,结果又给其他有野心争权的王有了讨伐的借口。
翊军校尉李含携私(注:谋欲并去乂、冏,使权归于颙,含因得肆其宿志)由洛阳逃回长安,矫诏劝河间王司马颙除掉当朝的司马冏。
太安元年底,司马颙经一番利害考量后答应,上表陈述司马冏的罪状,兴兵讨伐首都洛阳,声称当时驻军在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为内应,司马冏得知消息,派遣其将董艾攻袭乂,乂连同其党羽百多人,乘车飞奔皇宫,以奉天子的名义攻打冏,火烧司马冏府第,冏战败被杀,其子被囚禁于金墉城,冏党羽被灭。
司马颙不甘司马乂独揽政权,与司马颖共同兴兵讨伐司马乂,司马乂获胜。
朝廷任职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夜捕获司马乂,司马乂被活活烧死。
后司马颖独揽政权,废太子成为皇太弟,但其作风又令其他野心家有了借口。
司马颙眼见计谋未果,反被司马乂独揽政权,司马颙多次派人刺杀司马乂,不成。
太安二年,司马颙令部将张方领兵7万与司马颖二十多万大军起兵讨伐洛阳。晋惠帝下诏令司马乂为大都督,兴兵迎击。
连续战了几个月,司马乂胜司马颙,司马颖军,斩杀俘虏了六万人,因战事太久,司马乂军粮食缺乏,但将士们愿意效死,固守洛阳。
司马颙的部将张方认为难以取胜,建议要班师回长安。
永安元年,在朝廷内任职司空的东海王司马越乘司马乂军疲惫,勾结一些禁军将领,夜里捕获司马乂,送到金墉城,要晋惠帝重用司马越,去除司马乂的职位。
司马颖在朝野向来有威望,而且军事实力强,入洛阳后被增封二十郡,拜丞相。河间王司马颙也官升太宰,东海王司马越为尚书令。
司马颙上表认为司马颖应该成为皇位继承人,过后废除皇太子司马覃,以司马颖为皇太弟,丞相位置不变。
晋惠帝以东海王司马越为大都督,云集十多万士兵讨伐司马颖,司马越大败,晋惠帝被捕后送到邺城,司马越逃回东海,另外司马颙大将张方进驻洛阳。
晋惠帝任命东海王司马越为大都督,与左卫将军陈眕,刘琨、苟睎、成辅及长沙王故将上官巳召集四方共讨司马颖,云集了十多万人。
司马颖大为惊震,想要逃跑,其部下劝其不要,司马颖就召集各人商量对策。东安王司马繇认为皇帝亲自来讨伐,应该投降请罪,司马颖不肯,参军崔旷劝司马颖迎战,司马颖赞同,派遣奋武将军石超率五万兵马到汤。
司马颖的两位弟弟司马匡与司马规亲自到司马越军中,声称邺城中司马颖部下听到皇师到来已经离散。
司马越信以为真,军队于是防备松懈,石超赶到荡阴,大败司马越军,晋惠帝被捕获,石超把晋惠帝送到邺城,司马颖改年号为建武,杀死之前劝司马颖投降的东安王司马繇。
司马越在兵败时先逃到下邳,当时的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茂不接纳他,司马越就逃回其封地东海。司马颖以同是宗室兄弟的名义,下令宽恕司马越,要招他回朝,司马越不应命。
武媚娘叹道:“让中土汉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仅仅开始。”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