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四十(七月半)
仓央穆嘉道:“凉州鸠摩罗什寺的僧人,大部分也都是那个时候流落到此地的僧人,他们为了都够防止当年二武屠杀僧人,所以一直都不远在去中土,毕竟他们都不是汉人。而贫僧的师傅自从犯了大忌之后,其门下弟子都被绞杀,只有贫僧逃到了西域,并且在西域遇到了如今的师傅,由于当时是我家主人帮助我逃离杀害,所以贫僧在西域待了两年,才有回到了长安城,辅佐我家主人。”
齐聿心忖疑惑道:“那高僧是如何与鸠摩罗什寺的僧人相识的?”
仓央穆嘉闻言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看样子似乎是什么值得回味的事情,只听他笑道:“说来都是缘分,贫僧在西域的时候跟随师傅修行,而鸠摩罗什寺的僧人虽然不愿前往中土腹地,但却经常去西域散播佛法,其中有一次在师傅所在的寺里,贫僧认识了他们,后来还经常去凉州鸠摩罗什寺讨论佛法,贫僧与他们就是如此相识的。”
听了仓央穆嘉的话,众人也才算明白个大概。
齐聿盯着仓央穆嘉又问到:“那东海长洲异宝出现的预兆,是何时被发现的?”
仓央穆嘉笑答道:“已经快一个月了。”
闻言,齐聿眉头一皱,紧锁眉头思索道:“已经快一个月了?我们若是现在出发,抵达东海古长洲,快马加鞭怕是也要一个月的时间,会不会太晚了?”
仓央穆嘉摇摇头,看着齐聿笑答道:“齐都督多虑了,七月盂兰,百鬼夜行,暗道江湖上的规矩,江湖各大门派不会选择在盂兰节这段时间里去寻《道书》,所以我们现在出发,正是时候。等到我们抵达古东海长洲时,七月以过,也就避开了百鬼夜行。”
盂兰节,百鬼夜行,对于齐风、孟魂这些不是修道之人,自然是不信这个说法。毕竟男子汉大丈夫,哪里会信鬼神之说,所以众人听了都疑惑为何不能提前前去,这样就可以在各大门派以及朝廷的火山令抵达之前,夺得《道书》。
孟魂冷笑道:“我们常年在刀口上混饭吃的人还信这个?”
仓央穆嘉双手合十,道:“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目今初春是帝国各道贫道有大商人平凡离奇死亡,虽说很有可能是那些歪门邪道所为,但也不排除是鬼魅妖物所为,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小心为妙。”
齐风道:“佛家信奉这个所谓的盂兰节,那是因为这是佛家的忌讳,可中原一些江湖大门派不同,他们信奉的乃是道祖,是皇天后土,亦或是道家天师。所以他们就可以不用这个盂兰节。若是等我们抵达古东海长洲,《道书》已经被他们所得,那我们是不是白去一趟了?”
仓央穆嘉摇头反驳笑道:“不会的,盂兰节在佛家认为是鬼节,在修道之人的眼里,也同样时,他们称盂兰节为中元节,中元节,百鬼夜行,同样闭门不出。”
七月十四日(注:有些地方是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节,民间旧称鬼节,七月半。
相传那一天,地狱大门打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主的回家去;没主的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度”以普遍超度孤魂,恐防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因此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普度的习俗。
鬼节在民间称为中元节、鬼节或七月半、麻谷节,是祭祀祖先、祭拜孤魂野鬼的日子。
在中土汉人所在地,最早举行“盂兰盆会”的是南北朝时以笃信佛法著称的梁武帝。
到了后来,盂兰盆会依然盛行,只不过渐渐地由供僧转变为施鬼,目的是超度死去的亡灵。宋代以后,三教逐渐融合,佛、道在这一问题上达成了默契,其实,盂兰盆是梵文,本意是指“救倒悬”,佛经上说亡者的苦有如倒悬,应尽快解救。
由于汉文佛典使用汉文,因此也产生了望文生义的解释,认为“盂兰”为倒悬意,“盆”为食器,这一说法虽然不符合梵文的情况,但由於在汉文佛教界广为流传,故至今仍存在这样解释的情况。
盂兰盆节的和平祈福法会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知道后,很伤心,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饭一到口边就化为灰焰,佛祖释迦牟尼告诉他,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其母方能济度,目莲依佛主之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后来这一传说形成一种民间习俗,并逐渐演变,从供养僧人演变成供养鬼魂。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用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久而久之,就有了盂兰节这一节日。
“盂兰节”出自目连救母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欲度化父母,以报生养哺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观三界六道,看到死去的母亲居然身堕地狱,转生为饿鬼(六道中的“饿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针,想吃又吃不下,嘴里冒烟,不得饮食,饿得皮包骨头。
目连非常难过,于是前往地狱探视,只见地狱一派凄惨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经历万次生、万次死;或者是身陷刀山剑树,或者被铁犁耕舌,或者遭汁铜灌口,或者要吞热铁火丸,或者手抱铜柱,身体焦糊。
还有牛头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为了解救母亲,目连施展神通,用钵盛了饭食去喂母亲,母亲一手持钵,一手遮掩不令旁见,悭贪之习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罚她饭食未等入口,即化为火炭,无法进食。见此惨状,目连悲号泣涕,于是返身求佛救度。
佛祖告诉目连,他母亲的罪孽实在太多,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须联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
佛祖还说:“十方众僧一般在七月十五日出来活动,你要救母出厄难,必须在这天准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来供养十方大德众僧,成就殊胜功德。这样,不但可以救你的母亲脱离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别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脱离苦难,福乐百年。”
目连听佛陀说后,欢喜奉行,在七月十五日供养众僧以后,其母果然当天就脱离饿鬼之苦,离开地狱,投胎向王城为狗;再经过目接连铺设四十九天道场后,他的母亲才得以升天。
目连很感激佛陀,四处赞叹三宝功德,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这就是佛教“盂兰盆会”或者叫“盂兰盆节”的由来。
佛家在七月半举行“盂兰盆会”,七月十五日是僧众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褔报可百倍。
因此佛陀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所得福报来解亡世父母在阴间倒悬之苦,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当然,道家也有道家的说法,道教说法是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
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注: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
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相传七月地狱大门开放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阳间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的祭祀仪式。
从前,各地轮流进行普度,把七月的每一天安排得满满的,引起孤魂野鬼的酗酒、殴斗事件﹔后来的普度便统一在七月十五日举行。
在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而七月十五日便称“中元”最後十月十五日举行的称为“下元”三个合称为“三元”在上元当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而中元是用以赦免亡魂的罪,最後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
虽然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旱日安息。
在法事中,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侪。而在法事中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相传七月初一“开鬼门关”七月三十日“关鬼门关”在这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人世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的祭仪,以诵经作法事和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
两者相比,盂兰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
在道家七月十四日开始,盂兰醮设天师坛,有醮首、醮信、锁榜,另有值理十多人,醮坛中央挂着三幅神像作神台,两旁挂地狱阎王殿图六张,案台摆放三个小神像及香案烛台、生果、斋饭等,另备有纸衣、纸马、纸钱等。
十四日上午由“喃巫佬”(即巫师)主持起坛,起坛后先拜“幡秆”、井公、社公等。所谓“幡秆”,就是用长竹树立吊下十个灯笼,每个灯笼分别写着:“中、元、一、品、清、虚、消、灾、大、帝”十个大宇。
烧衣时,点起幡秆灯笼,据说这时阴鬼就会向灯笼处奔来领取食物、金银衣纸。晚上进行施幽,六时计,由身着黑袍的喃巫佬,手执铜铃,走向山边田茔等僻静地请鬼,约一个时辰后,请鬼完毕,开始施祭无主孤魂野鬼,巫师念咒后,便将施幽包抛向他处,最后读地榜。
在建醮两天内,村民都在家门挂上写着“盂兰建醮”字样的纸扎灯笼。
十五日晚,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烧纸衣祭鬼。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