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四十一(七月半(二))
在民间习俗中,在盂兰亦或是中原节胜会中主要有几种仪式,包括﹕破地狱、招魂、散花解结及修忏等。
破地狱:即越过地狱,到枉死城拯救那些因意外死亡的亡魂。修道之人称为叩关是由佛家相传而来。道家徒随俗,称之为“破地狱”当中设有座位安放亡魂,俗称“开位”。
然後在三清坛外设坛,由二三十人诵经,称为招魂使亡魂接受功德,于二十三、二十四日进行。
超度亡魂:为所有无主孤魂,以至有亲人或後代在世的亡魂超度。由三清(即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主宰。祭坛的布置﹕在三清前有五老,即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分五张抬布置,称为悔花坛。
散花:以花比喻人生,由含苞待放,至盛开, 再而凋谢,去比喻人生有盛衰,主要对象为劝化那些死不甘心的先灵安息,其程序为念经加上散花。
修忏:目的主要是为先人祈福和赦罪,称为忏科。
中元节源于早期的“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七月半”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灵崇拜与农事丰收时祭。古时人们对于农事的丰收,常寄托于神灵的庇佑。如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云:“古者岁四祭。四祭者,因四时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尝,冬曰蒸。”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秋尝”在其中十分重要。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尝这些劳动的果实,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所以众观古今,从典籍文献记载来看,秋尝祭祖的活动,先秦时代已有之;起初,“秋尝”的日期并不确定,后来逐渐固定在七月中旬,一般是立秋后第一个月圆的望日,秋气新来之时。
七月十四祭祖习俗古已有之,原本是民间的祭祖节,而非“鬼节”。
而“七月半”被称为“中元节”,则是源于东汉之后道家的说法。道家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分别在“三元日”为天帝检校人间功罪以定赏罚:“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解厄。”
地官所管为地府,所检的重点自然是诸路鬼众了。据说中元之日,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众鬼都要离开冥界,接受考校,有主的鬼回家去,没主的就游荡人间,徘徊在各处找东西吃,因此又称鬼节,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点荷灯为亡魂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道士建醮祈祷,内容是为亡魂的灵魂超度。
古人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祭祀,“七月半”源于民间世俗、道家、佛家三种文化,其祭祀文化流传已久,影响地域广泛。佛家与道家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家强调孝道;佛家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后期的“七月半”习俗,可以说是世俗、道家与佛家的融合。在统治者推崇道家的大唐帝国,道家的中元节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
三俗合一,一般认为,中元节,又名“盂兰盆节”、“鬼节”;其实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误解。正确来讲,七月十四祭祖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是分属于民间俗信、道家与佛家的说法,三者呈并列关系,而非一个节日的三个不同名称。自道家兴起后,“三元说”的“中元”二字。
“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家征用。佛家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
七月半祭祖习俗是本土文化的产物,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秋尝祭祖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俗道僧三流合一。民间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故需祭祖,祭拜的仪式一般在七月中旬举行。
如一些古老的典籍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祭品之中,楮衣是不可或缺的。因七月暑尽,须更衣防寒,与人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旧时,中元节不仅具有各个门派上的重要意义,在世俗层面,也是一个群众参与度很高、具有鲜明狂欢的节日。
七月十四祭祖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但是由于传闻鬼门关会大开,所以百姓都闭户不出,只在盛会上才会前去参加。
在大千世界东部,各个地域的习俗也大有不同。
中原河北道一代,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河东道的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 、太原府、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等一代,书香世家于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于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于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于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道一代,河南府、虢州、 陕州、汝州、汴州、许州、陈州、蔡州、郑州、滑州、颍州、亳州、宋州、徐州、泗州、宿州、海州、濮州 、曹州、登州、莱州、密州、青州、沂州、兖州、淄州、齐州、郓州、棣州、濠州,等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于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不仅如此,河南道一代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上面写着一些祈福的话,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于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关陇地域,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注: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
江南一代,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东海地域举行中元节“兰盆盛会”
川蜀等地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
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扬州一代等地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于野,称之“施食”。
扬州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饺饼”,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蕃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置于一片大树树上),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南部分地域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
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于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江南东道南蛮人七月半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注: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施主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在辽东一代七月十四有祭祀的传统,这一天无论贫富都要备下酒菜、香烛和纸钱祭奠先人,以示对先人的怀念。辽东人称为“七月十四”或“七月半”。这七月半这天,百姓于节日前上冥店买来金银纸衣(即各种色纸,俗以为可制冥衣)、溪银(冥币)、元宝等冥具,盛于纸袋中,加封,俗称“包袱”,择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拜毕焚化冥具(包袱),俗称“烧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种冥具及水饭、酒菜、香纸等祭于门前,施以无主之鬼魂。祭毕燃冥具,将祭品(酒饭)留在门外不收回,俗称“烧幽”。
桂林一代的人多以月十四为祭祖节,整个节日应该是以七月七开始到七月十四晚上,其过程就是迎接祖先和送祖先,追祭祖先的过程;有的地方从七月七开始迎接祖先,有的是七月十三迎接祖先,但是七月七也是都要“恭饭”(注:就是祭祀);七月十四晚送别祖先,晚饭前祭祀后到晚上十点左右进行送祖先仪式,同时将写有祖先名讳的“钱财”及担夫、引路大王的“钱财”纸。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