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九十五(栖灵寺约见)
听了仓央穆嘉的话,众人都纷纷点头,毕竟只是听齐聿所,谁也没见过骆宾王是何模样。
见众人如此,齐聿也只能作罢。
次日,齐聿留下阿史德鹘、江厌离、蒋峰以及所带的兵马,带着孟魂、白夜行、惠空、惠英、仓央穆嘉五人骑上战马朝着扬州进发。
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楚惠王三年,相传那年乃是释迦摩尼涅槃之年,那时为杨州。(注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
在古扬州地域内,高祖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扬州城也只是其中一个地域。
扬州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
汉武帝时,在汉帝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注: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注:今安徽寿县)、合肥(注: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
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
唐高祖武德八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唐帝国为十道,扬州属淮南道,目今分为十五道,仍属淮南道。
扬州范围广阔,隔江而往的是江都与镇江,其下管辖还有广陵等地。
唐帝国建国以来,虽有所改动,但是还是继承以往扬州的特点。
齐聿等人来带扬州城时,被扬州城外的士兵带入了扬州城内,正如昨日那名送信的中年人所言。
进入扬州城后,齐聿几人观察着扬州的格局,扬州城包括一个正方形的子城和一个长方形的罗城,面积广阔。
其实扬州有两座城,新的一座城池由于太宗时期国富时建设的,高祖时期只有子城,亦称牙城,官衙多集中于此城内。子城东西长约四里地,南北长约三里地,十字大街贯通四座城门。
又由于近些年唐帝国的发展,扬州城也成了一个重城。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路交通网中,扬州始终起着枢纽作用,从隋帝国大业年间开始,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都要经过扬州,很多来自各地的客商侨居在城内,从事着贸易往来,使得扬州城快速发展,在江淮之间“ 富甲天下 ”,还成为中土东南第一大都会。
行在扬州城的主街道上,两侧琼楼玉宇,辉煌无比,街道上更是人潮拥挤,热闹非凡。
在护卫的带领下,众人朝着扬州城大明寺行去。
大明寺,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大明寺院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故称“大明寺”。
隋仁寿元年,文帝杨坚六十寿辰,诏令在全国三十个州内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夺内,称“栖灵塔”。塔高九层,因寺从塔名,故“大明寺”与“栖灵寺”并称;又因大明寺在隋宫、唐城之西,亦称“西寺”。
骆宾王邀请齐聿,却去了大明寺,让众人很是不解,但是却还决定是去了。因为此地乃是山东豪强的根据地,按理来说,应该会在一个有身份地位的府邸约见,没想到却选择了一座佛寺相会。
大明寺位于扬州西北郊蜀冈之上,由大雄宝殿、平远楼、御园、栖灵塔、天下第五泉等组成。
山门殿:兼作天王殿,正门上额“大明寺”三字是赵朴初集隋帝国时期的《龙藏寺碑》而镌。殿内供有弥勒像,背面为护法韦驮,两旁分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四大天王。过天王殿,见庭院开阔,古木参天。东有百年桧柏,西有百年黄杨,中有宝鼎两尊。
天下第五泉:在平山堂之西是一座富有山林野趣的古典园林—西园。西园一名御苑,又名芳圃。
栖灵塔:共九层,始建于隋仁寿元年,栖灵塔气势磅礴、高耸云天的雄伟气概。
众人进入佛寺后,都观察着这座佛教庄严圣地。特别是惠空、惠英二人,一路从凉州行来,对中土的佛寺之大深感震撼。
众人边走边看,大明寺占地十二亩建有大雄宝殿五间、天王殿五间、斋坛两层十四间、祖师殿三间、伽蓝殿三间及念佛堂、学戒堂、储经阁、钟鼓楼、浴室、客舍、厢房等建筑。
一路行走,众人被带领人带入了大明寺后山,齐聿抬头朝着后山头上看去,只见山头有座亭子,亭子内还有两道人影坐在亭子内,有说有笑。
当齐聿朝着山头逐渐登近时,才看清楚二人。两人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二人鬓角皆有华发。其中一人是名身穿道袍的道士,另一人则正是半年前在长安城渭水河畔所遇到的骆宾王。此刻他身穿黑色长袍夹杂着金丝边,看上去比在长安城时要精神了许多。
当齐聿等人逐渐登上山头时,骆宾王和那名道士似乎也看到了齐聿等人,于是乎站起身来走出亭子,朝着齐聿等人走来。
“齐少侠,一别半载,今日能够再相见,实属不易啊!”骆宾王走到众人面前,扫视一眼众人后,朝着齐聿双手抱拳笑道。
齐聿再见骆宾王,心中也是感慨万千,没想到长安城只有一面之缘的骆宾王,今日还能再见,当真是有缘啊。
齐聿微微一笑,同样拱起手行礼道: “我也没想到今日在这扬州城,也还能与名满天下的骆宾王再次想见,”
而后,二人又将此次前来的人介绍介绍,相互引荐后,登上青山头,入亭而坐。
不过当骆宾王介绍完那名道士后,齐聿等党羽皆感到意外。
眼前这名道士名曰:李荣,道号任真子,出自重玄派的道士,乃是重玄派成玄英的弟子。
对于重玄派,在中土门派中还是颇为有声望的门派,地位虽说不能堪比玄琼宫、慈恩寺、神剑山庄等大门派,但是与逍遥谷游仙门却不分伯仲。
重玄派名如其意,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而来,该派以重玄之义解《老子》,认为老学要义在于“玄之又玄”,以达到道行上的无滞。
“玄之又玄”,在玄的基础上更进一层,故有“重玄”之说。
“重玄”,语出《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重玄学”也是隋初之际开始,上承先秦魏晋玄学的发展脉络。
“重玄”是两晋隋时期影响非常大的思潮,其不属于哪一门、哪一派,而是为儒、道、释三教所融摄、所应用。
“道家重玄”、“老学重玄”、“道教重玄”三者义蕴虽相互有所涵盖,但不可视为一体,混为一谈,应该说,作为“重玄之道”的不同外延。
两晋隋的“重玄”思想孕育于先秦老庄道家思想,由西晋末年的玄学圣人郭象在其《庄子注》中第一次提出这种思想的“双遣”、“三翻”的典型表述,从而形成以“双遣”、“三翻”为特征的重玄道书,并非受佛家影响而形成,而是为佛学佛道所吸收,同时也为道家义理所摄取。
不仅如此,重玄分为多个分支,有重玄太玄派、重玄灵宝派,但道家中的灵宝、楼观、上清、天师道等,都为重玄学的成立,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诸者的合流,促成了隋帝国道家重玄派的成立,隋帝国重玄派是诸者的门派。
重玄太玄派、随着《妙真经》、《太玄经》、《自然经》、《正一经》、《玄门大义》等诸多太玄道书,使得重玄派根深蒂固,一跃成为了中土的大门派,并且有道行高深的人物坐镇。
除此之外还有《道德经》、《西升经》、《太清金液神丹经》、《道德义渊》和《西升经集注》、《云笈七签》等诸多的道书,都是中土江湖门派上的绝学。
重玄灵宝派的道书多以元始天尊为首,其经典有晋魏时期的《无上内秘真藏经》、《海空经》、《本际经》其书多为编纂集合南北朝道经而成的合集,雷同处甚多,故有时有前后衔接不严矛盾之处。(注:另外也有学者认为他们不属于严格的重玄学,如《 太上一乘海空智藏经 》,虽然也谈“重玄”问题,但是“囫囵吞枣,把佛学带进 了道教,忘途而不知返”, “实际上已经改头换 面,离开了道教重玄学的根 旨”)。
传闻另有晋魏时期所作的《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老君内观经》、《升玄经》等经不知何派所作,据其内容因跟天师道关系甚大。
使道教在偏离道家之后,又在一个更高的基础上向道家回归,而不失道教的本色.作为隋帝国时期名扬天下的重玄学门派,其是继先秦老庄哲学,两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和神仙道教之后道家发展的重要时代。
这是成玄英李荣等道教高人对老庄的传统回归, 使道家负的或否定的方法传统,在唐帝国时期发扬光大。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