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八十三(逐鹿)
齐聿好奇道:“那惠空高僧口中的天梯,都是在哪?俗世有人登上过天梯?”
仓央穆嘉摇摇头,看向齐聿,眼中略带些迷茫空洞,他笑道:“山之天梯,首曰昆仑,昆仑山是众神居住的神山,又称昆仑虚、是大千世界东部第一神山、号称万祖之山。山脚下有弱水和火山隔离,山顶直通仙宫,是连接人间和天界的阶梯。华夏上古文明很多都发源于这里,所以它在中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是为众山之山。”
“《山海经》记载,西海之南,大漠的边缘,赤水河之后,黑水河之前,有一座大山,名字叫做昆仑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绕,其外有炎火山包围,投物即燃。西王母就居住在这里,有陆吾和开明两个神兽把守。”
“这里是群神的居所,山上还生长着很多灵药,传说只要登上昆仑山,就会成为神仙。《淮南子》:‘昆仑之丘上下对称,是一个两层结构的神山,山基在人间,山上面的部分叫做‘悬圃‘’,只要登山它就会变成灵体,能够驱使风雨,登之乃灵,能使风雨。”
“第二个登天之梯便是群巫之山,上古时代,在华山青水河之东,有一座山叫肇山。《山海经海外北经》有‘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肇山。有人名曰柏高,他就是从这里上下登天的’柏高就是远古的神仙柏子高。”
“由远古巫师组成的国家巫咸国境内有座山叫登葆山,也是一个通往天界的通道,《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巫咸国有登葆山,群巫所从山下也’巫师是天人和人间沟通的媒介,这座山就是他们上天的阶梯。”
“第三个天梯是神树建木,上古世界里有很多神木,比如生长在拘掬国之南,黄河西北的寻木;南海之外,黑水河和青水河之间的若木;还有太阳之下的扶桑。这些树动辄数百丈之高,树荫覆盖上千里。但是只有一颗神树可以供人族前往天穹,那就是建木。”
“《山海经·海内南经》云:‘有树曰建木,状如牛,其叶如萝,果实如栾,青叶紫茎,黄花黑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淮南子》中说:“建木在都广之野,众帝自所上下。”它是古代三皇五帝上下天界和人间的天梯。以此看来纵观古往今来,很多帝王都是神族,或者说是神族在人间的神子。”
“第四个天梯时通天葫芦,还有一个俗世民间故事。七仙姑在天井中撒下了一颗凌霄花的种子,也有说是一个葫芦的。顷刻之间就长成天梯直通上界,她就是从这里把她和董永的孩子送回人间的。古籍中记载,释迦穆尼成佛之后,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九十日,他当时就是沿着天青梯上下人间的。后来天青梯化为石头,没入地下,只剩下十二级残破的石阶。有老者说,如果天梯完全隐没地下,就是佛法毁灭的时候。”
次日清晨,马队离开铁佛寺,一路朝着涿郡进发。
涿郡又称“幽州”,位于河南道,汉高祖置。
三国魏黄初中改名范阳郡,隋朝大业初年,又改幽州置,治所在蓟县。
隋炀帝时开永济渠,南达于河,北通至此。
唐朝武德初年,复名幽州。
而大运河也是经过涿郡,大业四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修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历经三天时间,众人进入了涿郡的地域,进入涿郡之后,众人没有任何的停歇,而是直赴幽州的涿鹿。涿鹿北临燕山,南倚太行,东靠京畿,西通张垣,一行人用了半日时间才抵达京畿。
穿过京畿,就是涿鹿,说到涿鹿,也是一个地域古老的地方,传闻这里是中土汉人繁衍生息之地。
千年前,黄帝、炎帝、蚩尤“邑于涿鹿之阿”,合符釜山,开启了中土汉人的文明之先河,这里不仅有黄帝泉、黄帝城,更有三祖堂、轩辕湖。
进入涿鹿后,白夜行等人也被这里的繁华给惊的不知所以,惊讶不已。
“这里就是涿鹿?简直堪比长安城周边几个城关的繁华了!”众人进入涿鹿的城池后,白夜行看着街道两侧繁华的建筑,诧异道。
齐聿也看着两侧三四层好的楼阁酒馆,笑道:“那是当然,秦朝时逐鹿中原一词,就是由此而来,后来兼并诸侯分天下为三十郡、涿鹿县境属上谷郡。”
“逐鹿中原由此而来?”孟魂好奇道:“逐鹿中原的意思不是是追赶所要围捕的对象吗?”
齐聿看着街道上人潮挤挤的行人,笑答道:“是啊,中原,本来指中土黄河中下游一带,是中土汉人的发祥地,现在逐鹿中原指的是帝位、政权,指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史记·淮阴侯列传》曰:“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秦朝时,兼并诸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涿鹿县境属上谷郡。汉朝时,属幽州上谷郡,并于今县境内置涿鹿(注:因涿鹿山得名,治今矾山镇三堡),下落、潘三县。
西晋时,改置广宁郡(治下落),仍置三县于原治,唯下落改称下洛。
北魏时,属燕州广宁郡,州、郡治下洛县。并改下洛县为广宁县,仍置涿鹿、潘县于故址。北魏末废潘县,北齐改置怀戎县。同时废广宁、涿鹿二县。
隋大业初废北燕州、改属涿郡,为怀戎县地。
唐刚建立时属河北道妫州怀戎县。光启中改置新州治永兴县及永兴县、矾山县,治涿鹿故城,隶属河东道新州。
魏晋南北朝时期,涿鹿境内有三个县,即桑干河北一带为下落县后为广宁郡广宁县区划,桑干河南岸起南到倒拉嘴乡,西到宣化县界。
东到涿鹿栾庄、辉耀、石门一带为潘县区划;矾山镇、子方口、太平堡、黑山寺、卧佛寺以及千树底、河东、谢家堡等十一个乡为涿鹿县后为矾山县。
当时,矾山县分为三个乡、九个亭;潘县分为两个乡,六个亭。
据《水经注漯水篇》记述:“漯水桑干河又东经高邑亭,又东为无乡。
高邑亭即今涿鹿县高堡,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亭治所,东二十里地外今九堡一带设乡,高邑亭为无乡所辖。
原下洛县怀潘县区划并为永兴县,仍分为四乡,治所分别在今张家堡、涿鹿镇、保岱、五堡。
矾山一带又分为三个乡,治所在河东、太平堡、矾山。
汉朝时,属幽州上谷郡,并于今县境内置涿鹿,因涿鹿山得名,治今矾山镇三堡,下落、潘三县。
西晋时,改置广宁郡(治下落),仍置三县于原治,唯下落改称下洛。
北魏时,属燕州广宁郡,州、郡治下洛县。并改下洛县为广宁县,仍置涿鹿、潘县于故址。北魏末废潘县,北齐改置怀戎县。同时废广宁、涿鹿二县。
隋大业初,废北燕州、改属涿郡,为怀戎县地。
讲述完后,众人先是在漕运渡头承包了五艘大船,将跟随的护卫以及兵马都安排妥当。
众人坐上大船之后,一路上船只沿着大运河永济渠一路朝着南进发,两岸青山掠过,偶尔会经过一些大的城池或是镇子。
时不时还会看到一些大商船或是富家子弟的私家船只。
其中,五条长七八丈,宽四丈的大货船从逐鹿的港口出发,在众多船只中,顺着夏季末的风,沿着河流顺流而下。
阴沉的天使得河面上冷风徐徐,即使百戈争流,也没有热闹的气氛。而这些人满挤挤的船只,更是让气氛变得压抑起来。
五条大船之首,最大的船只上,齐聿等几位首领,全部都站在船头上,眺望着远方,烟雨运河。
众人沿着永济渠一路前行。
永济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开凿留下的运河河道与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用沁水、清水疏浚而成;自汲县至馆陶一段,基本上是利用曹操遏淇水入黄河古道白沟而成;在馆陶与沧州一段,是部分地利用了汉代屯氏河和西汉大河故渎而成;沧州至涿郡,又部分地利用漳水,至独流口则与漳水别而另辟新道,与漯水相接,经漯水到达涿郡。
所以众人从涿郡发出,然后按照计划,抵达洛口仓。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