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八十六(通济渠)
只不过透过白色沙帘,里面的人倒是让齐聿微微感到差异,因为此人是他在洛阳城凤鸣楼以及则天门下金凤盛宴上所遇见的茶圣李木子,那日凤鸣楼李木子施展圣威,震慑前去赴大理寺卿陈世杰宴会的文武百官,可谓是圣威十足。
虽说与则天门下的徐夫子一指碎剑相比略显逊色,但是也算是江湖上的一个人物。而且逍遥谷游仙门,乃是高宗时期特别颇为尊重的江湖门派,所以在江湖三道九流中,也算得上地位高深的门派。
只不过让齐聿感到吃惊的是没想到茶圣李木子也会前去东海。听仓央穆嘉说,东海出现异宝,基本上都是中土各大门派的弟子前去,如今在齐州遇到了一位圣人,着实让齐聿心中腾起了一种不详的预感。
要知道江湖传闻,圣者都有开天辟地的本事,若是朝廷火山令有圣人坐镇,那他们这些喽啰,亦或是那些江湖弟子,岂能是圣人的对手?
透过街道上的层层人群,望着眼前的队伍,齐聿此刻心情复杂,若是异宝出世,有圣人插手,那该如何是好?而且此次前来东海,也是因为小凉王独孤慈的原因,毕竟目今凉州城有兵马,粮草充足,都是小凉王独孤慈给的,若是夺不了《道书》,那他会不会让小凉王独孤慈有了另外的看法呢?
当然,这也是忧虑的其中之一。
仓央穆嘉说,《道书》乃是天人袁天罡所著,说那袁天罡遗留下的《道书》能够帮助修道之人提升道法,单凭得到它便能看破前世今生来世,能够参透乾坤,若是真的得到了《道书》,以后为父母报仇雪恨,起兵推翻武媚娘的统治,胜率也会大一些。
只不过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原本的自信满满,如今似乎被打击了许多。
此刻,热闹的街道上,两侧围观的百姓议论纷纷。
“听说这是朝廷的修道者,不远千里前去东海,路过此地。”
“去东海做甚?为何近半个月来,源源不断的有江湖人士前去东海?”
“谁知道,不过他们路过此地,估计也是为了借助我们齐州的通济渠,然后通往东海罢了。”
“哦?说说听听,我也是才迁移至齐州做生意不久,对这里不太熟悉。”
“我们齐州是中土水运最重要的渡头,上同永济渠,东通通济渠。通济渠始建于隋帝国,为区分“古汴渠”,唐帝国目今又称我们齐州通济渠为“汴河”,这里是隋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
“通济渠自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经鸿沟、蒗荡渠、睢水沟通了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全长一千三百里地,共流经多个州县,是中土老苦百姓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魏、晋后开封以上河段改称汴水,自开封以下河段改称蔡水。”
“从我们齐州开始,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两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
“那如此说来隋炀帝功不可没啊!竟然能够挖通这么长的运河!”
“功不可没归功不可没,但不还是灭亡了吗?而且这运河,并不是直接挖的。”
“通济渠的前身是战国时的鸿沟。鸿沟是战国时期陆续开凿成功的,是当时中原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东周的战国时期,周显王五年,秦献公二十一年,梁惠王欲称霸诸侯,从山西安邑迁都大梁,迁都后两次兴工开凿运河,周显王九年,魏国曾在黄河圃田间开凿一条大沟,引黄河水入圃田,又从圃田开凿运河用于农田灌溉;壬午年,周显王扁三十年、魏惠王三十一年,魏国又从大梁城的北部开凿大沟引圃田水灌溉农田,这就是鸿沟最早开凿的一段。鸿沟的主干,以魏都大梁为中心,从今荥阳县以北,和济水一起分黄河水东流,经过魏都大梁,折向东南再经过陈都宛丘,向南注入颍水,而颍水下流注入淮河。”
“另有丹水成为鸿沟的分支,从大梁东流到彭城注入泗水;睢水从大梁以南自鸿沟分出东流,经过商丘,注入泗水;濊水也在大梁以南从鸿沟分出向东南流,经过蕲而流入淮水。这样以大梁为中心,就构成了济、汝、淮、泗之间的水运交通网。大梁凭借优越的水利交通条件,初步显露出它在历史车辙上的重要地位,成为“诸侯辐辏”的魏国国都。”
“魏国灭亡后,鸿沟不断遭到毁弃,秦汉南北朝之际,这里先后出现过沙水、蔡水、汴水、官渡水、莨荡渠等名称的河流,尽管这些河流并不是一个河床,可走向都是自开封附近或南或东,大体上都是东南走向,流入淮河。”
“乙丑年(牛年),隋大业元年,高昌延和四年,开掘的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称之为“通济渠”,贯通了洛阳到扬州,作为中土帝国最鼎盛时期的交通命脉,“枢纽天下、临制四海,舳舻相会、赡给公私。”
“隋大业元年,高昌延和四年,杨广力排众议,下令由隋帝国时杰出工程大师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注: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长两千多里地。通济渠施工时,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要行龙舟,龙舟舟体巨大,运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无法通行。”
“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杨广要求的时间却极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竣工了,只不过时间短,却付出了血的代价。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官员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
“通济渠开通后,杨广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南巡江都。因此,隋帝国时称通济渠为御河。”
“杨广沿通济渠‘巡游’的盛况:‘偕皇后、嫔妃、贵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龙舟、杂船五千二百余艘巡幸江都’杨广乘坐的龙舟,实际上是奢侈豪华的水上宫殿,其‘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上重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重有二百房,皆饰以金玉,下重有内侍处之’。”
“而皇后乘坐的翔螭舟,除尺寸略小一点外,其装饰和龙舟无异。在龙凤舟前后,另有三重高的花、鸟、虫、鱼彩船九艘,作为流动的“浮景”以供帝妃、王储、公主们游乐。这些龙凤舟和“浮景”船队,组成水上宫殿群体。尾随其后的是各类随行官员的船只数千艘,其后还有补给船只,承载各种供奉之物,以备随时之用。”
“只不过通济渠这十几万人的“流动宫殿”,穿州过县,游山玩水,乐坏了皇帝、嫔妃,忙坏了地方官吏,害苦了黎民百姓。”
“隋大业十二年,杨广决定三游江都。当时,帝国已经民不聊生、烽烟四起,一些耿直之臣上书劝谏,结果多人被杀。当杨广所乘龙舟行至梁郡时,官绅带领一些群众拦路上书谏阻,结果同样惨遭处死。就是在那次巡游到达目的地江都后,失道寡助的杨广被“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勒死在江都行宫。”
“隋炀帝大业四年,高昌延和七年,戊辰年,在这一年隋炀帝运用“以胡制胡”之战略,用丁男二十万,修筑了河西榆谷长城。开通京杭大运河的北段永济渠。隋炀帝沿洛阳东北方向开凿永济渠,沟通沁河、淇水、卫河,通航至三海口,接着,溯永定河而上,通涿郡。”
“庚午年,马年,隋大业六年,隋炀帝继续开凿江南运河,使得镇江至杭州段通航。至此,以京都洛阳为中心,通过通济渠、永济渠两大渠道,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总长五千四百里地的中土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
“当然,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也算的丰功伟绩,从大业元年开始挖掘,以不到六年便完成了。使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得以沟通,全长四千多里地。它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西通关中盆地,北抵北部平原,南达太湖流域,东至淮海。对隋帝国以后南北物资的交流,经济的发展,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
“大运河共分四段,第一段是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注:长安)到潼关,长一百多公里。第二段是大业元年开凿的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黄河,再从板渚引黄河水东南流,经成臬、中牟、开封、陈留、杞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宿县、灵壁,到盱眙北,达于淮河。同年,隋炀帝又征发淮南民夫十多万人开通山阳渎,引长江水经扬子到山阳与淮水通,通济渠连同山阳渎,全长两千多里地,成为沟通黄河、淮河、长江的重要通道。第三段是大业六年开的江南运河,从京口南至余杭流入钱塘江,全长四百公里。第四段是大业四年开的永济渠,引沁水东北通涿郡。”
“无论从规模、长度或从中土地理位置上讲、通济渠在整个大运河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