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四十五(方术士)
在黄帝蚩尤大战中,蚩尤作法请神下雨,黄帝则驱动旱神天女止雨。蚩尤斗法失败,于是被杀。这是典型的巫师斗法!倒真惊天地,泣鬼神。更重要的是,这一仗决定了我们把自己称为“炎黄子孙”而不是“蚩尤子孙”。
除此之外,其他的典籍上也都留下一笔上古贤君贤臣关于此事的记载,而那些贤君贤臣多半也都有巫术绝活。
据说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有一种奇怪的步伐名曰“凌波微步”,“凌波微步”被后来的道士们奉为“万术之根源,玄机之要旨”,比之少林寺的《易筋经》亦未遑多让。
商汤为了求雨,要点火自焚,有的百姓就信以为真,而有的清高人就说他只是在装样子,但如果不是大家公认他是当时最好的巫师,他即便想作秀也没机会。
“传说时代”是巫师的黄金时代,那些巫师的巫术与占卜道行能够达到一种匪夷所思的地步。
商代时,商朝家大业大,商王就要高瞻远瞩,于是一些君王群臣的宴席就越来越重要,门派事务就分别交给手下人去打理,分工也越来越细。
于是就有了专门整理巫术載录,名曰“史”,有了专门负责祷告的“祝”,有了专门负责整治王八的“卜”;真正原始意义上的巫师,只负责跳舞求雨。
只不过当时盛行“暴巫”,每逢天旱时把巫师放在烈日下曝晒来感天动地求得雨水。
当然,巫师也有好坏之分,比如巫贤,在商王太戊时,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不仅如此,兴致高时商王还经常指点一二,亲自参与占卜,一会说这块龟甲的洞烧得不好,一会说我来看看明天下不下雨,所以在远古时代遗留下来的龟壳上经常见到“王占曰”的字样。
那时的王八体个十分的庞大,以至于几百年后春秋的郑灵公收到一只王八,就敢把满朝文武都请来开“王八宴”。
周代出了个周公,喜欢“以德治国”。
巫师们的诗书博览程度不高,日子就更难过了,根据《周礼》记载,卜、祝、史的爵位都是下大夫,而司巫及男巫、女巫的爵位只是中士,已有沦为官府小厮的趋势。
民间巫师在春秋时期非常活跃,《左传》中提到的卫巫、巫、梗阳之巫、桑田巫等,在本国都是不出十大杰出人物之列的。
预测人的生死寿夭、帝国的战争胜败,简直是一碟小菜,有时准确程度甚至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
丙午年,春秋时期,晋国的荀偃想讨伐齐国,一时不知成算如何。
有天晚上他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和晋厉公开辩论大会,但是辩论失败,被晋厉公用戈把脑袋砍了下来。
过了几天,荀偃在路上碰到了梗阳的巫师皋,于是把梦的内容告诉巫皋,请他给自己搞个精神分析。
巫皋说:“看来您今年是死定了。不过如果跟齐国开战,倒是必胜无疑。”
果然,晋国率领一帮同盟军把齐国打得落花流水,而荀偃当真在回师途中病死了。
当然,这还不算最神奇的,早在春秋时期、东周时期、简王五年,也就是老子降世的那一年,在位皇帝是东周简王,晋景公梦见有个大鬼闯到宫里来追杀自己,还说是奉了天帝的命令。醒来后他请桑田巫预测吉凶,桑田巫说:“您恐怕吃不到今年的新麦子了。”
晋平公当场就病倒了,派人到秦国去请太医来会诊,结果太医说:“已经病入膏肓,没得治了,安心等死吧!。”
没想到,六月初六这天,新麦子送来了。
晋景公登时神清气爽,叫人把麦子煮好,然后把桑田巫抓来杀掉,死前还让他最后再亲眼看看新麦子。
杀了人之后,晋景公正准备安心享用宫廷煮麦子,突然肚子痛要方便,也真邪门,他就在方便的时候掉进宫廷厕所里淹死了,还是没吃到新麦子。
巫师虽然有本事,可是朝代的更替,出现了儒家与道家,而儒家的睿智之人与道家的修道之人,便都不大瞧得起巫师,而且还出言不逊。
孔子就曾经说:“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是没有恒心,连巫师和太医也做不好。
荀子也说:“今世俗之为说者,以桀纣为有天下,而臣汤武,岂不过甚矣哉。譬之是犹伛巫跛匡大自以为有知也。”
意思是如今有些信口开河的人,说什么商汤和文王曾经分别给桀和纣卜卦,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都跟巫师一个德性。当然,话语中还可以看出荀子有点歧视残疾人的倾向。
有需求就能有效益,这些被道家和儒家瞧不起的民间巫师,虽然不被他们不放在眼里,但在民间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日子也因此过得比较滋润。
西门豹治邺,治的就是民间的巫师,那位主张为河伯娶媳妇的七十多岁的老巫婆,竟然把持了邺城所有的巫术钱财
从战国后期开始,巫师曾经迎来过短暂复苏的黄金时代。
有的人就说:“在日益高涨的神仙,尤其是君王群臣在渴望长生不老,好仙神之所的刺激下,这些原本流落并活跃于民间的巫、医之流便纷纷而起,自觉地以神仙说为宗旨,并重新有意地综合巫、医之长,同时又进一步吸取了道家、阴阳家的一些法术,终于又重新回到了匹敌中原道家门派的地位。”
巫师们在民间大搞鬼神之说,然后骗去钱财养家糊口,但在权力上却没有什么前途。一批有理想的巫师念念不忘远古时代的荣光,力图再为帝王师,重铸帝王魂。
这一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要跳过所有的中间人,直指最高统治者。
巫师们先夸说自己如何机缘巧合,得到了不死药,如何健康长寿。在中土汉人的大地上掀起追求长生不老的风潮后,再去游说帝王。比起前辈来,这些巫师在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在理论上更加过硬,什么阴阳五行八卦气功之类的学说一齐上阵;另一方面不再局限于小地方活动,他们四处云游,一会出海,一会上山,既开阔了眼界,又广交了朋友。
于是在战国中后期,方士逐渐形成。一时间,整个东海岸都有方士们出没,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纷纷派遣方士们出海寻找住着仙人的海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最热衷的就是寻找神仙和不死药。
在秦始皇的感召下,神仙学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甚至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山东、河北一带沿海的农民兄弟,一放下锄头就自发地研究神仙、方术。
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咸阳献宝,在阿房宫出入的方士,有名有姓的就有十多个,其中就包括率领几千童男童女出海的徐福。秦始皇当然也没闲着,他三番五次地出巡,访求不死药。
秦国灭亡后,汉武帝再接再厉,高举起求仙的大旗。
汉武帝时的国力更加强盛,方士人数更多,文化水平也更高,据不完全统计,向汉武帝上书兜售成仙秘方的就有上万人。
汉武帝上当归上当,求仙的热情依然不减,一直到死都没有放弃。
巫师(方士)在西汉风光无限,可从本质上说,不过是皇帝的小厮,除了请神仙、找不死药这些技术活儿,他们什么用场也派不上。东汉后期,神仙方术被道教吸收,不少方士就转行做了道士。
其实道和巫本是一家,巫师被人称为:方士,就是方术士,或称为有方之士。
一般简称为方士或术士,后来则叫做道士。
《高唐赋》以羡门、高溪、上成、郁林、公乐、聚谷等人为“有方之士”。
《史记始皇本纪》秦始皇说:“吾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以上有方之士及方术士指的都是方士。
道士之称始于汉代、《汉书五行志》中说:“道士始去,兹为伤。”
《许曼传》也说:“行遇道士张君巨。”是东汉以来,始将方士叫做道士。
晋代以后,方士之称渐不通行,而道士之称大著。
遵崇神仙,而成方术之士。
《史记秦始皇本纪》:“方士欲炼以求奇药。”
其出现不晚于周,至秦汉大盛,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方士的教派,即所谓方仙道或神仙家。
又以所主方术不同而有行气吐纳、服食仙药、祠灶炼金、召神劾鬼等不同派别。神仙及其方术,成为后世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支柱。
起源于战国时燕、齐一带濒海地区,从战国末年,即齐威宣王时候,这些人便已经有了他们自己的传授系统,《史记》中将他们叫做 “方仙道”。
同时还提到了其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宋无忌、正伯侨、充尚和羡门子高。
秦汉后渐盛。如秦之徐福;汉文帝时“望气取鼎”的新垣平。
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李少君等。
道家承袭了方士炼丹采药之术,作为修炼方法之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