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五十三(仓央穆嘉的往事(三))
后来太宗李世民又大力推行和亲政策,他认为北方少数民族的风俗,政权多由后妃操纵。公主出嫁,生了儿子,就是他的外孙。
外孙作可汗,不会骚扰唐帝国,所以出嫁一个公主,可以保证北方三十年无事。
有一次,薛延陀真珠可汗派人带着厚礼来求婚,唐太宗同大臣们商量对策。大臣房玄龄说:“帝国新定,兵凶战危,还是和亲为好。”
唐太宗说:“对,我是百姓的父母,只要对百姓有利,决不爱惜一个女儿。”
于是,唐太宗答应把一个公主嫁与真珠可汗。
在这前后,他把自己的妹妹衡阳公主嫁给了突厥处罗可汗的儿子阿史那社尔;把另一个妹妹九江公主,嫁与在朝为官的突厥酋长执失思力。吐谷浑可汗诺易钵入朝,唐太宗把弘化公主嫁给他。
吐蕃王松赞干布派人入朝求婚,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了他。象这样唐和少数民族联姻的事还很多。和亲政策使唐同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更加亲近了。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大大提高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威望。
东突厥灭亡以后,东北地区的奚、室韦等十几个部和西域的各小国都纷纷要求内属;逃到高昌的突厥人,听说唐朝对归降的突厥人待遇优厚,重又回来归唐。
三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
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
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东土大地上各民族的“天可汗”。
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
的确,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古来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
也就是在这盛世空前的大唐帝国,正在蒸蒸日上时,一位盛名足以匹敌太宗李世民的人物从西域天竺那烂陀寺回到了中原。
那天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贞观十九年,春 ,玄奘大法师到达长安。
唐太宗原是派房玄龄迎接,但是法师早到了一天,这是房玄龄始料未及的。
闻讯而来的百姓夹道欢迎法师,致使长安城外百里的道路拥堵,法师欲进不得,留宿于漕上。
彼时,房玄龄差遣了三个官员来奉迎法师,才使得大法师能够能够顺利进入长安城。
那时玄奘大法师在天竺那烂陀寺以一人之力,力压天竺各个寺院的声誉,早就已经被大千世界东部所有的人都晓知。
所以载誉启程回中土,贞观十九年玄奘大法师回到长安,受到太宗李世民的热情接待,并且在望经楼摆宴庆祝,整个长安城热闹如年。
从此以后,太宗李世民与玄奘大法师如同手足兄弟,形影不离,太宗无论是远征亦或是平定散乱,还是早朝,都会让玄奘大法师随他一起。
当时太宗李世民颇为信沙门,又召沙门玄琬入宫, 为皇太子及诸王等,受菩萨戒。故储宫以下,师礼崇焉。
这些事实表示,太宗在其生活,是道佛并容,以儒为本。他的这种态度,也可以从他和傅奕的一段对话中看出。
太宗问傅奕曰:“佛教玄妙,圣迹可师,且报应显然,屡有征验;卿独不悟,其理何也?”
傅奕的回答:“是。”
因为在他看来,佛教是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
太宗对这一回答的反应是颇然之。
而对太宗影响最大的和尚,正是玄奘大法师,而太宗李世民与玄奘大法师的会见,是非常滑稽性的。
因为玄奘偷渡出唐帝国的时候, 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
后来他得当地佛门领袖惠威法师,密遣两位弟子的暗助,才得 窃送向西,自是不敢公出,乃昼伏夜行,遂至瓜州。
虽然等到玄奘返回东土时,时间已过了十几年,但是玄奘对当年私自偷渡一事,仍然感到不安。
所以当他到达于阗时,马上修表一份,送到长安,探一下风色。
玄奘大法师法师在表文中,首先陈述他好学求法的热忱, 常思访学,无顾身命。
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越宪章,私往天竺。
接著叙述他所游历的地区,和非凡的见闻,然后马上报告皇帝,说他的求法旅程,也曾宣皇风之德泽,发殊俗之钦思。
最后才说他非常希望, 早谒轩陛,无任延仰之至。
玄奘的探试是成功的,唐太宗的反应是热烈欢迎。
皇帝表示: “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朕已敕于阗等道使诸国送师,人力鞍乘,应不少乏……。”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法师荣返长安。
当时太宗正在洛阳,准备出征辽滨。贞观十九年元月底,玄奘才到洛阳宫见驾。
大约太宗当时正忙於军事,初次会面只是礼貌性的。
直到七天以后,第二次会面时,他们才作深谈。
李世民果然厉害,一见面先示以威,然后再布以恩,“二月已亥见於仪鸾殿,帝迎慰甚厚。既而坐讫。”
帝曰:“师去何不相报?”
法师谢曰:“玄奘当去之时,以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无任慕道之至,乃辄私行。专擅之罪,唯深惭惧。”
法师既然认了错,皇帝也就放了手。
帝曰:“师出家与俗殊隔;然能委命求法,惠利苍生,朕甚嘉焉,亦不烦为愧。”
皇帝既然表示,他不究已往,玄奘自然感激,等到太宗问他: “但念彼山川阻远,方俗异心,怪师能达也?”
法师马上藉机会把皇帝恭维了一番。
法师对曰:“玄奘闻,乘疾风者造天地而非远,御龙舟者涉江波而不难。自陛下掘乾符清四海,德笼九域仁被八区,淳风扇炎景之南,圣威振葱山之外。所以戎夷君长,每见云翔之鸟自东来者,犹疑发於上国,敛躬而敬之。何况玄奘圆首方足,亲承育化者也。既赖天威,故得往还无难!”
虽说玄奘大法师是修佛之人,但是他也并不是那种不识好歹之人,玄奘大法师的回答多为人们当作是客套,不加重视。
也是玄奘对当时的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帝国朝廷法度,都非常敏感,并不是一位不知世事的呆和尚。
刚刚相反,像这样恭维皇帝的话,几乎出现於每一次对话中。这种事实在当时都是人们所熟知。
玄奘的徒弟彦悰曾对他师父的机警善辞,有过这样的称赞: “法师才兼内外,临机酬答,其辩洽如是,难哉!”
玄奘初遇太宗时,李世民还是雄心未已。贞观十九年太宗会见玄奘时,他所注重的仍在政事,不在佛教。
他的这种态度,在玄奘传中表现得非常清楚。玄奘恭维太宗的天威,也是投其雄主的所好。
在两人初次长谈中,太宗询问:“自雪岭已西天天竺之境,玉烛和气,物产风俗,王故迹,四佛遗踪,并博望之所不传,班马无得而载。法师既亲游其地,观觌疆邑,耳闻目览,记忆无遗。”
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
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即大雁塔,用以贮藏自天竺携来的经像。
在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中土以及西域诸国。
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长安城北部约三百里的玉华宫内将约三千三百卷经文译成汉文。
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后来从中土传往百济、高句丽、倭国等地。
显庆二年正月,李世民至东都洛阳,敕命玄奘陪从。
玄奘乘回洛阳之机,就近回乡与惟一尚存的姐姐张陈氏晤面。
这是他自离家后首次回到家乡。
在姐姐的帮助下,玄奘至父母坟茔祭扫拜谒,并求得太宗批准,改葬父母坟茔至故居西原,洛阳僧俗万余人参加了迁葬大典,之后返回长安,继续译经。
显庆二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
显庆二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
“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次日,高宗回信拒绝,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中土佛家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中原宗派。
先不说高宗李治,就单单说太宗李世民时,佛家就是当时天下最大的门派,什么玄琼宫,什么神剑山庄,不过是萤火与皓月争光,不自量力。
当然这些荣誉是太宗李世民给他的,也是相互博弈的。
贞观四年,李靖平定东突厥以后,西北君长,请上号为天可汗。
可是西域诸国,分合不定,唐帝国朝廷对当地的情形,并没有一贯的资料。
现在玄奘的旅行,远越西域直达天竺。玄
奘的见闻,远超过博望侯张骞。
太宗自然需要这种信息,这种信息对唐帝国经营西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太宗才决定,法师宜修一传,以示未闻。
这也就是玄奘大法师和其门下最得意的弟子辩机撰写《大唐西域记》的起因。
但是太宗并不以此为满足,他和玄奘会谈之后,深觉像玄奘这样佛法无边,而且智谋超群的圣僧,应当位以高官,收为己用。
玄奘传文称:“帝又察法师堪公辅之寄,因劝归俗,助秉俗务”。
玄奘坚决不干,推说他自幼出家,不问政务,一旦还俗,不但於政无功;并且也会使他的宗教学问,徒令腐败。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