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二百四十二(凉景)
次日,齐聿、仓央穆嘉等人骑着马便去了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寺,四址临街,规模相当宏大,有上中下三院,前有牌楼、山门、过殿、天王殿。
说起鸠摩罗什寺,在上州凉州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凉州有凉州八景,鸠摩罗什寺的罗什倒影,便是其中之一。
要说凉州,不仅是战略重地,更是一处风景绝美的胜地。其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史有“ 四凉古都,河西都会” 之美称,素有“银武威”之称,自古以来就是“人烟扑地桑柘稠” 的富饶之地,“ 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军事战略要地和“ 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的商埠重镇。
而凉州八景,则又分为城内八景、城外八景。
凉州城内八景:文笔三峰、大云晓钟、鱼跃龙门、滚龙石、夜雨打瓦、千里眼、七星剑、罗什倒影。
凉州城外八景:绿夜春耕,平沙夜月,天梯古雪,镇西晓角,狄台烟草,金塔晴霞,黄羊秋牧,莲花壶天。
其景一:文笔三峰,文笔三峰是由罗什塔、清应寺塔、大云寺塔组成的。三座高层建筑像三支立于笔架上的笔,由此号称"文笔三峰"。
其景二:大云晓钟,清应寺紧邻大云寺,在又叫北斗宫,有塔曰姑洗塔,最初创建于前凉王张轨曾孙张重华时。张重华于晋穆帝永和二年六月继王位,他舍其姑臧故城在当阳门内九宫后院空地,创立了北斗宫与姑洗塔。
自晋至元,历经几百年有余,中几经兴废,虽说历经无数战乱狼烟,但是经过一些帝王的重修,又在北斗宫的废墟上,“敕建为清应寺。殿宇巍峨,廊楹绘绚,世称古刹。”
之后又历经多次修葺、补建、彩绘,使殿宇宽敞、绚丽,焕然一新。
大云晓钟,其美诗曰:梵天幽静暮烟深,声教常闻震远音。花雨一天云外落,松风满院月中吟。南园归雁惊寻侣,北渚眠鸥稳趁心。吼罢蒲牢僧入定,更无响度绿萝荫。
大云寺规模宏伟,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古刹,为东晋十六国时的前凉张天锡所建造。唐一些典籍上记载,初元年,朝廷在全国颁《大云经》,下诏各州郡修建大云寺,凉州遂将宏藏寺改名为大云寺。
大云寺的景观当数古钟楼,古钟楼为大云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钟楼建在九米高的砖包土台上,方圆约一百五十,周围绕廊,重檐山顶,五踩作斗拱。
古钟楼上悬有大云铜钟,钟呈黄色,通高二百二十六米,口径一百一十五米,厚十二厘米,重约五千斤。
钟体上饰有图案三层十八格,分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又分六格。
最上层饰飞天,头戴花冠,耳饰明月,上身袒露,下着长裙,彩带缠身,手托果盘,作翩翩飞翔状,线条丰满流畅;中层饰天王力士,威武有力,手持武器各异,头戴塔耳帽,身穿盔甲,骑坐夜叉,旁立两个小鬼,赤身短裤,神态各异,生动传神;最下层饰龙,五彩云纹,现已磨损不全。
此钟体积较大,声音洪亮,形状古朴精美,十分罕见。
大云寺碑记称此钟“若铜、若铁、若石、若金,兼铸其中,真神物也。如响震之,则远闻数千里,发人深省,为郡脉之一大助也。”
每逢日出时分,霞光万道,自西向东仰观大云钟楼,见巨钟通体被朝霞煨成红色,四周透出道道瑞光金色。
此刻,登上钟楼击钟,钟声轰然,响彻云霄。
大云钟是凉州人心目中的神钟,每逢农历传统节日如正月十六、五月端五,众多的游人登上古钟楼,放眼凉州全景,敲击神钟,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其三景:鱼跃龙门,说起凉州鱼跃龙门,那可就神奇了,相传每月初一、十五、二十五日,从西小南门放水,流水穿越西大街,浇镇台衙门花园。十五日夜月明星稀,流水撞击牌坊,激起层层浪花,月光照水,水溅牌坊,好像鱼跃龙门。
其四景:滚龙石,滚龙石是指东城门楼柱顶石,石上刻有滚龙攀凤,雕刻工艺超群,游人为之惊叹。
其五景:夜雨打瓦,在晴天之夜,如果观赏者在凉州南城门楼上听,每在寂静晴朗之夜,楼内可闻雨打顶瓦之声,有雨打瓦片之声,出来看,却天气晴朗,没有下雨的迹象。
南城门楼,又名昭武楼,后经兵燹离乱新建城楼占地几公里,建筑几千公顷,总高三十九米
。
其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上部分为四层(含阁楼)重檐歇山顶仿明建筑。雕梁画栋,彩绘回廊,古朴庄重,大气堂皇;下部分为由仿古青砖砌成的底座(内含负一层),雄关巍峙,傲视广漠。原城楼残垣被包裹在底座之内。
南城门楼位置优越,高峻巍峨。登临此楼,可居高眺远,极目辽阔,襟风袖云,追古抚今,苍茫古凉州,繁盛新武威,尽收眼底,一览无余。
其六:千里眼,千里眼是在北城门楼柱上有一节眼孔,从孔中可望见百里之外的县、村。
其七:七星剑,七星剑虽说以剑相称,可不是与剑有关,而是说原来的凉州城没有西门,也无西城门楼,只有几处土堆似的女墙,每处站一人,土堆数不清,或七或八,号为七星剑。
其八便是罗什倒影,罗什倒影在罗什寺塔西面有一藏经楼。每到正午,日光直射,藏经楼与塔斜对,经楼门隙,塔成倒影,俗称罗什倒影。
传闻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弘法演教之处。寺内雄立的宝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古人曾经盛赞罗什寺是“由来僧宝摇篮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
据史书记载,在后凉建国初年,吕光挟持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武威后,为了安顿他的身心,便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建好后,便命名为鸠摩罗什寺,让鸠摩罗什住在其中,弘扬佛法。
罗什法师圆寂后,他的弟子遵其遗嘱,将他的“舌”舍利供奉于寺内,并在供奉“舌”舍利处造寺塔一座,也就是今天的罗什寺塔。
后来隋炀帝后期大乱,东突厥崛起达到“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强盛程度。
李轨占领河西,归附于东突厥,凉州成为东突厥的势力范围。
贞观年间,大将军尉迟敬德统兵远征西域,行至凉州地界,忽然他看到城内一座古塔顶上放射金光,宛若千佛降世;祥云生处,花雨飞舞。他相信这一奇观是一种神示:如此祥瑞之处必定是佛教的圣地。于是前往礼拜。敬德见到罗什寺塔后大生敬仰,遥想罗什法师功德,于是他下拨饷银,召能工巧匠,亲任监工,经一年多时间,寺塔完工。为彰此德,他在塔下立石碣为记,上刻“罗什地基,四至临街,敬德记。”
凉州城外八景,其一:绿夜春耕,正如诗曰:孚甲早分穑事兴,膏腴成亩各西东。
杏花人趁锄梨雨,乳哺鸦鸣柳陌风。王税待靡收获后,云耕先入画图中。边陲广有桑麻乐,祈谷占年处处间。
“绿野春耕”为凉州姑臧城外八景之一,处于一二阶梯的大坡地的地形,动植物资源丰富,农耕发达,风光绮丽,绿野的景色表达方式比较含蓄,背景是高山、流水、河谷,画面的主题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朝霞初起,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农夫正赶着牛从地平线的远处徐徐迎面走来。
大地好象还未苏醒,空气中充满着朝露的水气,扬尘和还没有散尽的晨雾在阳光中融合在一起,衬托着牛群的身影,几道霞光,将大树的背影投射在地下,土地被描绘的感情丰富,使人感到亲切。
这里没有权贵的舞会,没有华丽的建筑,没有辉煌的海洋,没有缤纷的花圃,没有令人心醉的“情调”,没有喧嚣的城市文明,摒弃一切高雅的庸俗,采菊南山下,悠然自得,还原人本来的面目,这算不算风景? 用自己的兴去感受自然,从大自然感受到真正的美。
城外八景其二:平沙夜月,平沙夜月雁塞沙沉一掌平,夜来如水漾轻盈。笳声不动霜华静,练色如新玉宇清。
正如月夜诗中的:雕落寒隈河欲曙,兔眠深窟月长明。黄昏每晃三秋影,一碧无垠万里晴。
在晚上,腾格里沙漠上空的月亮觉醒地笑着,在炙热的黄土上,圣人续写了真经,写下了壮丽雄阔的边塞诗,那大漠指的就是腾格里沙漠,那长河指的就是民勤的石羊河。平整的腾格里沙漠上,圣洁的月亮迎着晚风徐徐升起,在大漠上空放着仁慈的祥光。
晚上,在大漠里,观赏天上的月亮,总会让你体悟五蕴皆空的佛理,总会让你开阔眼界,体会圣人的孤独感,让你体悟诸法空相与缘起性空的佛理。
事实上,觉悟的圣人始终在无为而治,圣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是上善之士与上德之士,圣人在功德土上茁壮成长,自在生活,吉祥如意,幸福安康。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