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剑歌

章一百二十(佛家规矩)

剑歌 映月 5243 2021-04-06 12:50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一百二十(佛家规矩)

  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玄奘在那烂陀寺修行佛法时提出了“真唯识量”。

  回唐帝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天竺佛教的全貌,更是使得中土佛教的佛道跟上一层楼。

  当时天竺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

  而由于玄奘将其传到中土,使得佛教各个宗派得到唐帝国的支持,立足于江湖之首,统领天下正道,就连当时的昆仑玄琼宫都被他压上一头。

  玄奘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

  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

  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

  玄奘毕生致力于佛教事业,其事迹多见于《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玄奘传》。研究玄奘一派学说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另外,由玄奘大师口述,弟子僧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在唐帝国极为有名望,也是人津津乐道的话题。(资治通鉴记载)

  传言玄奘乃是金蝉子下凡,玄奘之学,博大精深。

  一时硕彦,俱集门下。

  玄奘的徒弟: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这些弟子,皆是大千世界东部佛家的小圣,九州江湖的大能。

  这些佛家小圣人中,窥基大师、太贤高僧,齐聿在长安城慈恩寺都见过,其他的圣僧,大多数都居住在洛阳城白马寺、万佛寺、唐僧寺,齐聿虽有耳闻,却不曾见过一面。

  除此之外,还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大圣,圆测。

  圆测,名文雅,是玄奘的徒弟之一,也是唯一一位佛道达到大圣人境界的圣僧。

  他原是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唐初来中国,十五岁受学于法常和僧辩。

  受戒后,住长安玄法寺。钻研《毗昙》、《成实》、《俱舍》、《婆沙》等佛法典籍,及其注疏。

  在玄奘回长安以前,圆测所学的内容已很丰富,并负盛名。玄奘从那烂陀寺回到长安,他就开始从玄奘受学。

  显庆三年玄奘徒居新建的西明寺,同时敕选名僧五十人同住,圆测也在其中,他迁移到慈恩寺后,与玄奘门下的窥基并驾齐驱。

  由于圆测天资聪颖,最终超越窥基,成为了大千世界东部屈指可数的大圣人,齐名九州江湖剑圣李虚玄、御风剑神万逍遥等大圣。

  于是东部、九州江湖、唐帝国,便有了《圣人赋》:东圆测,西玄虚,南苗凤,北石离,中土二圣为李武,神剑山庄为逍遥。

  当然,《圣人赋》也是齐聿从那两名灵妖宫弟子口中道听途说的。

  一行人说话间已经登上了邙山山顶,来到了三藏寺的楼门前。

  齐聿也是第一次来三藏寺,看到眼前三藏寺寺的规模,也为之动容,光是面前的这座楼门,就有十多丈高。

  楼门门洞上方的蓝色金边的匾牌上写着“三藏寺”三个大字,楼门两侧皆是红砖金色琉璃瓦的层层佛殿、高塔,看上去巍峨大气,气势磅礴,外侧的墙上还雕刻着一些云雾缭绕的金龙图案。

  “走吧,进去吧。”齐聿扫视众人,道。

  “好!”

  随后,齐聿领着齐风、刘晓泊等人穿过了眼前的楼门,来到了前院内。

  三藏寺虽在邙山群山之中,但是却不是建在一个山头上,其左侧山上有条河,名曰龙泉,右侧的山头曰牙牙山,上面由座西向东的正院和座北向南的偏院组成的另一座院子。

  齐聿带着众人先是在三藏寺前侧的几座寺院巡视了一圈,前院呈现齐聿眼中的约有殿堂六十三间,寮房二十五间,窑洞二十眼,占地面积估计有两千丈长宽,规模比万佛寺还要大,甚至只逼慈恩寺。

  除此之外,还有塔地、园圃、山林等,占据七八个山头,面积可达十几万平方米。

  放眼望去,就像俗世的昆仑玄琼宫一样,当然,玄琼宫在昆仑秘境深处,所在的每一座山头,都高不可测,耸立去云端,所以其规模与传承的玄琼宫相比,小的不是一丁点儿。

  八人依次朝着每个殿门走去,并没有发现任何的主持高僧,只有偶尔的一两位小和尚在殿堂内敲着木鱼,一阵阵袅袅佛音自殿堂内传入众人的耳朵里。

  在院子的正中央,立着一尊佛像,这是佛家祭拜的释迦摩尼,其盘腿坐在金色莲花之中,两侧站着两位佛子。

  而释迦摩尼佛像前摆放着一尊高一米的铜鼎,铜鼎的四面雕刻有卧龙鼎三个字,字的四周都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画卷。铜鼎上方搭有一米高的铜棚,上面写着“香内入寺,香外勿进。”

  鼎内皆是一些正在冒着青烟的香,此刻还有一些前来祭拜的人

  前院还有许多的俗世百姓在各个殿堂内烧香拜佛祈福。

  太宗李世民以来,对佛家大为崇拜,而齐聿在帝国朝廷的官宦之家长大,阅读过许多典籍以及对于拜佛的礼仪。

  此时来到佛门重地,没有和尚的带领下,他则入乡随俗,按照这三藏寺的规矩来办事。小的时候,齐聿可没有与他的父亲齐忠书少去长安城的大慈恩寺,所以非常的了解。

  其一,来到佛门重地,入寺门后,一切都要遵从佛家规矩,不宜中央直行,进退具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迤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兵器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座上安放。

  其二,拜佛大殿中央的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拜用,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头前行走。

  其三,阅经。寺中若有公开阅览的经典,自可随便座看,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加在经上。

  其四,拜僧。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礼,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其五,法器。殿堂中钟鼓鱼磬,不可擅敲,锡杖衣钵等物,不可戏动。

  其六,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打招乎,不得坐起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毕,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礼拜佛菩萨,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上香供养。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诚心”。

  除以上之外,祭拜合掌也颇有讲究。

  (以下乃是佛家典籍记载)合掌的礼仪,俗世人几乎是天天要用的,如在圣像前要合掌示敬,与人见面也合掌示礼。合掌看似简单,实表深广的佛法。正如佛经之语深,一句话乃至一个字,可能有无量的含义和境界。宇宙一大天地,人体一小天地,人是宇宙的缩影,一切佛菩萨皆从人身修成。所以,合掌也含藏宇宙万法。俗世之人不能浅看合掌之礼。

  其一,合者,和也,代表和平、友好、团结合作。手握拳或手拿武器,表示争斗。双手抬起,示赤手空掌,即无争斗之意。 又因一只手也可伤人,现两掌相合,则全无伤他之意。十指合于一处。表示十方力量的凝聚、团结。 又,十指合于心口,表示诚心诚意,所谓"十指连心"。 再者,平时十指散乱,代表散乱的妄心,现合于一处,代表一心。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又说:"一心不乱"、"一心皈依"。

  其二,合掌时,要掌背微躬,掌心略弯,这样,两掌之间形成空洞,表示真空之理,意即我们要悟入空性。合掌也是法印的一种,若紧闭掌心而不留空隙,则沦为外道,来生则生于无佛之地,不闻三宝之名。 剑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