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剑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章一百十九(大圣人之师)
邙山三藏寺,是俗世人诚心祭拜的圣地,同长安慈恩寺一样,甚至比慈恩寺还要受人敬仰。
所以上山的人必须下马,徒步上山祭拜,无论是你位高权贵,还是富可敌国,哪怕是皇帝来了,一样待下马徒步上山。
八人将马匹拴在邙山脚下的驿站里后,便徒步走上了郁郁葱葱的山间道路。一路上,齐聿给各位讲述着玄奘大法师的辉煌人生。
玄奘,俗名陈祎,出生于河南道洛阳洛州缑氏县,在俗世被世人称之为“三藏法师”,意为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他汉传以来佛教史上最为道法高深的大法师,玄奘自从天竺那烂陀寺修行佛法归来后,自创佛家高深法学《成唯识论》、《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
传言只要能将这三部高深绝学领悟透,不仅能够一举踏入九州江湖大圣人行列,更能修得金身,立地成佛。
所以直至今日,玄奘大法师的传闻,依然广传九州江湖还有唐帝国民间。
玄奘大法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天竺那烂陀寺,并且带回经书六百五十七部,十年间与弟子共译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还著有《大般若经》十二卷。
不仅如此,玄奘大法师俗世悟佛道,西游离开唐帝国,亲身经历的一百一十多个国家及传闻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从此以后,其名声响彻大山世界东部、西域、天竺等一些国家,所有的异种人都称呼他为“摩诃耶那提婆奴”。
玄奘大法师的名字不是只有唐帝国响彻,更是令九州江湖之外,还有所有的东部国家,都得以尊敬。
玄奘年幼时因家境困难,曾跟随长捷法师住在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
十三岁的时候,他便在洛阳正式出家。剃度后的少年玄奘刻苦研习佛经,十几岁时佛学造诣已经非常了得。
当时正值隋末唐初的动荡年代,但为了求得佛学的真谛,玄奘下巴蜀,上长安,辗转求学。
贞观元年,玄奘再次到长安学习外国语言和佛学典籍,声誉遍传京师。
在继续学习佛学的同时,玄奘感到各派学说纷繁复杂,没有定论,便决心到天竺取经。
他从凉州城玉门关出发,经过今天的西域周边多个国家,单独行走十万里,历尽千辛万苦抵达天竺。
最初,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后来游历天竺各地,并与当地佛学家辩论,天竺无一人可以与其辩论,于是在天竺名声大震。
玄奘在天竺学习了近二十年,最终拒绝了天竺那烂陀寺自己各个国王的盛情挽留,回到了长安,并同时带回了六百五十多部佛经,受到唐太宗的热情迎接。
为了保存从天竺带回来的珍贵经文,唐太宗特地在长安城内的慈恩寺西院修筑了五层塔,也就是目今赫赫有名的大雁塔。
从此,玄奘和弟子一边忙于宣扬佛法,一边从事梵文经典的翻译。在十九年 年的时间里,玄奘和弟子窥基等人共翻译出七十五部经、论著作。
同时,玄奘还将西行沿途的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等编纂成《大般若经》,为中土佛家留下辉煌一笔。
玄奘大法师留给后人的还有“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玄奘精神。
玄奘年幼时家庭穷苦祖籍河南道洛州缑氏县,家族本是儒学世家。为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陈钦曾任东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为北齐国子博士,父亲陈惠在隋初曾任江陵县令,大业末年辞官隐居,此后潜心儒学修养。他有三个哥哥,二哥陈素,早年于洛阳净土寺出家,以讲经说法闻名于世,号长捷法师。
玄奘于隋朝仁寿二年出生,少时因家境困难,跟长捷法师住净土寺,学习佛经五年。在这期间他学习了小乘和大乘佛经,而他本人偏好后者。
他十一岁就熟读《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
十三岁时,洛阳度僧,被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升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敬。
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后隋朝灭亡,玄奘跟长捷法师前往唐朝首都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
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
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
唐高祖武德五年,玄奘在成都大慈寺受具足戒。
武德七年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先到了荆州天皇寺。
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听。
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深学《成实论》,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
贞观元年,玄奘重游长安学习外国语言和佛学。先后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俱舍》、《摄论》、《涅槃》,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其才能倍受称赞,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
西行求法玄奘感到多年来在各地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宗,后并入法相宗、地论宗两家有关法相之说多有乖违,因此渴望得到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以求融汇贯通一切,于是决心前往天竺求法。
因得不到唐帝国发放的过所海外度牒,所以始终未能如愿以偿。
丁亥年唐贞观元年,玄奘毅然由长安私发,冒险前往天竺。经过高昌国时,得高昌王曲文泰礼重供养,复欲强留奘师以为国之法导,奘师“水浆不涉于口三日,至第四日,王觉法师气息渐惙,深生愧惧,乃稽首礼谢”,遂与奘师结为义兄弟,相盟自天竺返国时更住高昌三载受其供养,讲经说法。离开高昌后,奘师继续沿着西域诸国越过帕米尔高原,在异常险恶困苦的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终于到达天竺。
在天竺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请教过许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过的寺院包括当时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他向该寺的住持,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瑜伽师地论》与其余经论,戒贤是护法的徒弟,世亲的再传弟子。
在贞观十三年,他曾在那烂陀寺代戒贤大师讲授《摄大乘论》和《唯识抉择论》。
此后,玄奘还徒步考察了整个天竺、西域等地区。
学成以后,他立真唯识量论旨,在曲女城无遮辩论法会上,等待十八天,结果无人敢于出来辩难,他因此不战而胜,名声鹊起,威震全天竺,被当时大乘行者誉为摩诃耶那提婆奴,亦即“大乘天”,被小乘佛教徒誉为木叉提婆,亦即“解脱天”。
唐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贞观十七年,,玄奘载誉启程回国,并将六百五十多部佛经带回中土。
贞观十九年,玄奘,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情接待。玄奘初见太宗时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译经,但没有得到批准,被指定住长安弘福寺。
永徽三年,玄奘在长安城内慈恩寺的西院筑五层塔。
在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长安设立译经院,参与译经的优秀学员来自唐帝国以及帝国之外诸国。
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在长安城北部约一百五十公里的玉华宫内将约一千三百三十卷经文译成汉语。
玄奘本身最感兴趣的是“唯识”部分,这些佛经这几年从唐帝国传往百济、高丽和倭国。
显庆二年正月,唐高宗至东都洛阳,敕命玄奘陪从。玄奘乘回洛阳之机,就近回乡与惟一尚存的姐姐张陈氏晤面。
这是他自隋大业十三年。年离家后首次回到家乡。
在姐姐的帮助下,玄奘至父母坟茔祭扫拜谒,并求得高宗批准,改葬父母坟茔至故居西原,洛阳僧俗万余人参加了迁葬大典,之后返回长安,继续译经;
显庆二年五月,高宗下敕,要求“其所欲翻经、论,无者先翻,有者在后”。
显庆二年九月,玄奘借着陪驾住在洛阳的机会,第二次提出入住少林寺的请求,“望乞骸骨,毕命山林,礼诵经行,以答提奖”。
次日,高宗回信拒绝。
玄奘依翻译佛典与对经文的阐释而开创了帝国江湖上的法相唯识宗,其学说却深深地影响了其他诸多宗派。奘师一生所翻经论,合七十四部,总一千三百三十八卷,为中土一切译师之最。
龙朔三年十月玄奘译完最后一部佛典《大般若经》之后感慨说∶“向在京师,诸缘牵乱,岂有了日?”
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圆寂,最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后来又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有舍利塔,并在此兴建兴教寺。
玄奘大法师之所以能够名扬四海,还有他在佛道上的伟大卓越的成就。
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天竺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
玄奘认为根据俗世的凡人,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
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人世间的一切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资治通鉴记载) 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