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国家大事:战略科学家蒋新松生死警示录

第二十段科学家,一个沉重的角色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国家大事:战略科学家蒋新松生死警示录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二十段科学家,一个沉重的角色

  3月,一个叫春天的季节。在这个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季节里,作为大自然一分子的人,自然应该尽情娱乐、尽情潇洒、尽情享受一番才是。因为上帝将大自然分为春、夏、秋、冬,意思无非是想让人们分别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酸、甜、苦、辣;面春天,无疑是上帝对经受了夏、秋、冬磨炼后的人们的最好馈赠。

  然而,作为科学家的蒋新松,却无暇享受这本来应该享受也可以享受的美好季节。

  1997年的3月,是蒋新松生命的最后一个季节。在这个本来悠闲美好的季节里,他的心情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忧郁,更加沉重,更加苦涩!几天前,即2月21日,中国人民的领袖、他一生中最敬仰的邓小平同志突然去世,噩耗传来,他悲痛欲绝。当晚,他第一次停止了工作,独坐灯下,含着悲伤的泪水给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党委书记写了一封悼念小平同志的信:

  亲爱的中共沈阳自动所委员会书记艾荣群同志:

  今天我和全国人民一起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收听中央电视台播送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随着一字一句的节拍,随着哀悼的音乐,一幕又一幕伟大的历史镜头又重演在我的脑海中。小平同志在中国革命的历次关键时刻,总是能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以非凡的勇气,抓住最根本的问题,力挽狂澜。他坚持原则,从不考虑个人安危。1975年小平同志复出主持中央工作,主席要他对“文化大革命”作出总结,肯定三七开,小平同志拒绝了,他说:“在这个时候,由我来作这样的结论是不合适的。”不久,他就再一次被打倒。“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小平同志从千头万绪中首先抓住决定性的环节,从思想路线的执行拨乱反正入手,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尔后我国大范围的拔乱反正、改革开放和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2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更深刻地体套到当时反对“两个凡是”的伟大意义;体会到在当年狂热的个人崇拜和思想在长期僵化的教条主义影响下,提出反对“两个凡是”是要多么大的勇气与魄力,更深刻地感到他的伟大。

  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小平同志制定的一整套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是小平同志把我从十八层地狱中解放出采;是小平同志批准的“863计划”,把我推到了自动化领域首席科学家的岗位;是敬爱的小平同志给我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得以施展我报效祖国的夙愿。从1978年甄别开始,整整20年了。20年来,我的一切都离不开小平同意制定的各项政策。今天小平同志离开了我们,在阵阵的哀乐声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我,我无法止住我万分悲痛的心情,无法止住我夺眶而出的熟泪,我……

  亲爱的书记同志,作为一个党员的我,在此我向您保证,我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沿着小平同志开创的道路,奋勇前进,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小平同志永垂不朽!

  蒋新松

  1997.2.21

  在此后的这段时间里,他为中国的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尤其是科技问题,他更是忧心如焚。就在邓小平去世后的第三天,为了调动海外学子的积极性,尽快建立“海外兵团”,开展立体的全球化研究,他还迫不及待地给国家科委写了一份《关于开展海外研究开发的建议》。在这份《建议》中,他以十分焦急的心情这样写道:“……随着生产体系的垒球化,研究开发的全球化也以迅猛的速度在发展中。根据从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得到的一份最新报告,在美国,外国公司1994年在美国开发经费已超过150亿美元,达到足以影响美国整个研究开发费用增长速度的量级。在1994年底,外国在美国设立的研究中心已经超过645家,分别属于300家母公司。其中日本有224家,占第一位;英国有1019家,占第二位;德国有56家;法国有52家;韩国有27家……与此同时,美国也相应增加了海外研究开发经费,从1987年到1994年差不多增加了一倍。至今在海外已有108个机构,总投资为100亿美元……我认为走全球化的开放研究开发体系,已到了势在必行的地步……我愿为这件事情的开创竭尽全力!”同时,他还给朱丽兰副主任附了这样一封信:

  朱主任:

  去年在顺德谈及设置海外兵团一事,事后我在小范围内征求了几位同志的意见,认为这件事情应该干,早干比晚干好。但普遍认为难度较大,特别是我国随着领导的更动,政策的不稳定,会带来种种困难。另外研究开发需要长期投入,而成效需要时间,同时对成效的估计,也非易事。如办成自负盈亏独立经营,在海外为了生存,也许达不到初衷,还可能办飞了。我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还有很多随机因素,事先不可能都想得很清楚。正像站在西单路口100米处,要制定一个完整的穿过路口的计划,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随机事件太多。但西单路口是一个可以穿过的路口,这一前提是绝对肯定的,抓住机遇按既定方针大胆地往前走,有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的一生,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坐上科研领导岗位以来,都是在这种“过马路辩证法”的思想指引下,把一个又一个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小平同志有向名言:“一切在发展中求得解决。”记得有一位学者提出他的治学之道,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我是搞自然科学的,我把求证理解为研究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我的设想绝大部分都成功了。我认为开展立体的全球化研究,特别是充分调动海外学子为报效祖国摸索一条可行途径,应该说是时候了。为此,我写了这份建议,请审阅。祝

  好!

  蒋新松

  1997年2月23日

  当时间的脚步跨进3月的门槛,跨进他生命的最后一个季节,也许是因为邓小平的去世更加激发了他的雄心壮志,也许是他的心灵已经感应到了什么,他的工作节奏和日程安排便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张、更加匆忙了!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他在1997年3月这个最美好的春季里的生命流程,从他最后这段实实在在的生命流程中,或许我们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中国科学家沉重的生命、探索的精神、焦灼的心情和不死的魂灵——

  3月1日、2日,蒋新松在清华大学闭门赶写他对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究报告。

  3月3日,他针对大中型企业重组的问题,就如何快速重组制造系统一事,和有关专家一起进行了分析、探讨和研究。

  3月4日凌晨,值为CIMS专家组(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专家组)写下了《关于快速重组制造系统的若干意见》。在此《意见》中,他这样写道:“……我认为要从科学和技术的巨大发展及竞争的态势,来说清楚制造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当前企业的重组,是世界范围正在进行的一件大事,而整机厂和部件厂的进一步分离,是这次重组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企业如何重组,以及企业如何按照“敏捷”的原则来组织全球化生产,既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又是一个有待研究的理论问题……”

  3月5日—7日,他在北京参加第二次CIMS专家组会议,与专家组成员一起,就1997年课题指南的落实、典型应用工厂的推广和应用企业如何向CIMS示范工程过渡的问题进行了商讨,并提出了自己很有价值的意见。

  3月8日,是传统的妇女节。他继续忙于赶写他对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研究报告。尽管长年奔波在外的他这天依然很忙,但还是没忘记以十分歉疚的心情给远在沈阳的妻子打击问候的电话。

  3月10日—12日,他在北京参加“超级863计划”会议。会议由于涉及到了一些新的技术方向问题,使他感到很是兴奋。12日晚已经深夜12点了,他被一些问题困扰得睡不着,便爬起来用他的便携式电脑给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新任所长王天然写信,及时表达自己的设想和建议,并当即电传到沈阳。这封信的原文如下:

  王所长:您好!

  我来京参加S—863(笔者接:S—863即超级863)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的评审会,到会的都是各部委的科技司的负贵人,讨论非常热烈。大家一致认为这份研究报告很好,有高度,有内容。定位也比较清楚。提了一些补充意见,现正修改中。这是一份很重要的报告,我希望能组织有关研究室的学术带头人认真地研究,看看我们的先进制造中心能做什么,拿出一点小钱,开展预研。因为未来的竞争将是异常激烈的,教委系统已经成立了很多先进制造中心……要注意新的方向,他人还没有优势的专题方面,如果我们能先走一步,就能看着领先。我们有了实力,有了一定的显示度,才能赢得竞争。竞争是新思想、新概念的竞争,但更重要的是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新思想、新概念也是诞生干实践,因此先干起来是最重要的。组织原则,应该是时间差,即利用现有的项目经费,研究某一起前项目,等下一轮争取到这一起前项目时,实际上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再利用这一资金做另一超前项目。一个研究所、一个企业,不应以赢利为第一目的,应以赢得竞争为第一目的。增加员工。的工资、福利,增添研究设施,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赢得竞争,这样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21世纪很快就要到来了,因此立即部署,应该说已经不早了。行动起来,着实地行动起来,是时候了!这是我1997年痛后的第一个建议。生命总是有限的,病也许多少带给我对身体的一些悲观,但让有限的生命,发出更大的热与光,在无穷的苦苦探索中,追求人生的价值,追求超物质的幸福,让生命更有意义,这是我的夙愿。我希望我能在推动我们伟大祖国的现代化,为我们所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我的贡献!

  3月14日,他终于同意并接受了笔者的采访。采访中,他给笔者的感觉,好像开始感到自己是该为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了。

  3月15日晚,他继续接受笔者的采访,并以一个科学家的率真与坦诚,痛痛快快地敞开了他的心怀,为历史和子孙留下了他一生的故事和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采访结束的当晚,他又连夜搞定了他关于探索大中型企业出路的研究报告:《我匿制造业面临的内外形势及对策研究——抓住机遇,参加全球化敏捷生产体系》,并决定马上呈送国家科委领导。为了让这份报告能引起重视,他还连夜给朱丽兰附了一封亲笔信:

  朱主任:您好!

  最近我经过深思,把我一年多来的研究结果及最新的研究写成了连篇报告。我认为在已经到来的世界经济繁荣期,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我们应该果断地对企业进行重组,大力推广CIMS,迅速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设计能力,参与到全球化生产体系中去,我认为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一次极好的机遇。今呈

  上,供参考。如您认为合适的话,请转宋主任(笔者

  按:宋主任指宋健)。此致

  礼

  蒋新松

  1997年3月15日

  3月17日,他连夜赶写了一篇题为《肩负时代的使命,迎接信息时代新的工业革命》的文章。

  3月19日,他在清华大学作关于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内外形势以及对策的专题报告,并在会上强烈呼吁:抓住机遇,利用敏捷制造原理,加紧对企业进行重组!引起清华学子们的强烈反响。

  3月24日凌晨,他一大早起床给“863计划”CIMS专家组的吴澄、李伯虎、曾庆红三位专家写了一份3000字左右的工作意见书,对“九五”期间CIMS重点应用工厂的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坦率地谈了应该如何进一步做好这一工作的几点意见。由于这份意见书落款的时间是3月24日凌晨5点15分,那么他起床写信的时间,应该是凌晨3点或4点,甚至更早。

  3月25日下午,当他把北京方面的工作匆匆处理完后,又急急忙忙离开北京,赶往沈阳。

  当晚。沈阳。蒋新松家中。

  妻子张丽珠把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着蒋新松的归来。蒋新松每次回家之前,都要事先给妻子打个电话;而每次出差在外,晚上9点左右,也要给妻子打上一个电话,甚至有时在国外也是如此。张丽珠是位才貌双全而又相当能干的女性,作为大夫的她,不仅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善于操持家务的本领,而且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体,具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和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她和蒋新松结婚十几年来,不仅彼此和睦相处,相亲相爱,而且还为蒋新松牢牢地支撑起了一个十分安稳的“后院”,使蒋新松总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全身心地投身到自己的事业之中。所以应该说,蒋新松一生中正是因为先后拥有了母亲、前妻和现在的张丽珠这三位优秀的女性,才使他的生命到达了辉煌的顶峰,同时也才使他的人生显得丰富多彩!

  10时许,蒋新松迎着寒风疲惫不堪地走出机场。和往常一样,紧紧伴随他的依然还是两样东西:一是便携式电脑,二是黑色公文包。3月的夜晚充满了凉意,面对空旷寂静、冷冷清清的沈阳机场,蒋新松有一种冷的感觉。

  大约10点20分,他回到了家中。

  他刚一进门,妻子张丽珠便上下一阵打量,然后便很是心疼地问了一句:“新松,怎么又瘦了?”

  “咳,最近忙一点,没事!怎么样,家里都好吗?”说着,他就向自己的书房走去。

  妻子忙拉住他道:“喝碗稀粥再去吧。”妻子知道他最爱喝的就是稀粥,旱为他熬好在锅里了。

  “我已经吃过了,不饿。”他放下黑色公文包,拎着电脑便径自走进书房。然后,打开电脑,插上电源,就要工作。

  妻子一看;忙拦住他说:“新松,你看你,连伺都不问我一句,就又敲开了,你先歇一会儿再敲不行吗?”

  一向风趣、在妻子跟前更是风趣的他立即站了起来,对着妻子便鞠了一躬,而后风趣地说:“夫人,对不起!我今晚真的有事。”话音刚落,他又一屁股坐了下去。

  “光说对不起对不起,你就不能先歇上一会儿吗?跟你说吧,我刚买了一盒影碟,正等你回来一起看呢!”妻子说。

  “不行不行,”他忙解释说,“你不知道,我正在做大事情呢!”

  “什么大事情?”

  “告诉你吧,现在大中企业跌人低谷,问题很严重,亏损很厉害,我作为一个科学家,有责任用科学的办法把它扭转过来。辽宁的企业亏损更严重,必须得尽快想办法。最近,我通过对国内外实际情况的调查研究,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一把钥匙!我的研究报告已经送给国家科委了,但有些问题我还得思考,还得补充。这可是大事,我必须抓紧时间干!”蒋新松刚一说完,便又坐了下去,啪啪啪地敲开了电脑。

  妻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工程院来电话了,问你那篇写‘院士之路’的文章写好没有?”

  “对了,我刚开了一个头呢!来来来,调出来让你看看”他一边说,一边把那篇写自己人生经历的题名为《我……》的文章调了出来:

  美丽、浩瀚而雄壮的长江,有时她显得非常宁静、非常温和,你可以舒坦地躺在她的宽阔胸怀中,犹如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仰望着耀眼的蓝天,倾听着她内心深处的搏动声,犹如倾听着妈妈的摇篮曲;有时她显得烦躁不安,掀起阵阵波涛;有时甚至愤怒起来,她会一反常态,从望不尽天边的西方到东方,一片狂风巨浪,她愤怒地想吞噬人世间的一切不平,和强加给她的一切耻辱。这就是伟大的长江!长江和母亲一样,共同赋予了我的人格;“培育了我的性格。”

  1931平的秋天,我出生于长江边上……

  “丽珠,我写得怎么样?”他还没等妻子看完,便很得意地问了一句。

  “写得真好!不过——”妻子指了指说,“这个地方好像应该改一改。”

  他看了看,立马便改了过来。

  “哦,对了,你得赶紧洗个澡去,水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妻子说。

  “好吧。”他这才起身离开了书房。

  蒋新松洗完澡,刚穿上一条裤衩,便又坐到书房里敲开了电脑。妻子一看他那个痴迷的样子,就知道他在洗澡时肯定又想起什么事儿了(因为他过去常常是这样),急忙过去帮他把衣服穿好,并说,“新松,今晚你就歇一歇吧,我看你太累了。”

  “丽珠,我看这样吧,你去看影碟,我……”说着,蒋新松走到客厅,把电视打开,将影碟放好。

  平常在家,蒋新松最喜欢看的,是《巴顿将军》这盒录像。这盒带子多年来他一直保留在身边,每当遇到挫折和难题时,他便将它放上一遍;每看完一遍,他就精神大振。他不但自己看,而且还让几个孩子也看,只要有时间,还陪着孩子们一起看。他说,“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精神。不知什么原因,我每看一次《巴顿将军》,就像给我打了一针精神强心剂,总能给我一种战胜困难、勇往无前的信心和力量!”至于影碟,他偶尔也陪妻子看一看。但今天晚上,他实在没有心情。

  “夫人,请——”蒋新松放好影碟,风趣地把妻子请到沙发上,并讨好地将遥控器按在妻子的手心,这才转身回到书房。直到12点,也没睡觉。

  第二天,即3月26日凌晨4点,敏感的妻子在睡梦中被一阵电脑击键声惊醒,她睁眼一看,丈夫已经坐在电脑跟前了。她后来回忆说,那天夜晚她不知道丈夫是什么时候睡的,也不知道他第二天早上是什么时候起来的。

  3月26日7点30分,蒋新松草草吃了早饭,便去研究所找所长王天然。他因前段时间去美国考察,发现美国在机器人上又搞出了一种新型的控制器,便很想和王天然所长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可他和王所长还没谈上几句,听说楼下在开会,便问开什么会?王天然告诉他在开关于6000米水下机器人的会,他马上就改变主意,要到楼下参加会议。因为他知道,水下6000米机器人将在5月再赴太平洋执行重要的勘探任务,同时也是让机器人再接受一次更严峻的考验。由于水下6000米机器人是无缆的,就跟放卫星一样,一旦放出去了,谁也不能保证一定就能收回来。再说,上次出海是性能试验,这次是应用试验,万一出去发生问题,怎么办?所以有人不太主张冒这个险。但蒋新松认为应该让机器人再出一次海,再接受一次考验,只有让事实多次证明搞出来的东西确实没有问题,才能算对国家真正作了交待。所以有些问题他放心不下,要再讲一讲,便让王天然所长陪他去了二楼会议室。

  二楼会议室里,水下机器人的专家们正在开会。大家见老所长蒋新松突然而至,都热情地站起身来同他握手,并询问他最近的身体情况,因为谁都知道他近半年被糖尿病折腾得狠厉害。他和大家简单聊了几句,然后就几个关键问题一起作了研究。接着,他又作了一个近似战前动员的讲话,鼓励大家一定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树立信心,相信自己的产品没问题,大胆地去执行任务。最后,他还说:“如果有什么风险,责任全由我和王所长承担!总之大家一定要努力,活着干,死了算!”他的话掷地有声,在场的专家们听后备受感动,颇为震惊!

  下午,蒋新松又去了机器人实验室。周国斌等几位机器人专家见他来了,都热情地围过来,一张口就问:“老蒋,最近身体怎么样?”

  他笑了笑,说:“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感到太累了!”

  在场的人都知道他干起工作来是个亡命徒,便都劝他说:“你还是多注意点身体吧,别老把医院当娘家了!”

  他叹了一口气,说:“没办法,要干的事情太多了,实在是歇不下来嘛!”

  周国斌和蒋新松是老同事了,见蒋新松一副疲劳不堪却依然还在硬挺着的样子,很替他着急,便故意用话激他说:“你干吧,如果因为没有你地球就不转了,你就拼命干吧,死了我们大家纪念你!”

  蒋新松见大家为他的身体都急了,便忙开玩笑说:“好好好,明天我就让我的脑袋过礼拜天!”

  结果呢?3月27日—28日,国家科委在沈阳东北大学召开关于“超级863计划”的座谈会,征求辽宁科技工作者的意见,蒋新松是“超级863计划”自动化领域的负责人,自然不可缺席。所以他的脑袋不但没“过礼拜天”,反而还更加超负荷的运转——他在会上不仅认真听取了与会代表的发言,还详细谈了自己对“超级863计划”的意见以及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的种种认识和思考。他那富有独创性的意见赢得了与会者的支持和赞同。

  28日下午,谈大龙等几位机器人专家听说蒋新松从北京回来了,便去会场上看望他。大家见面后便聊天,聊得很开心,聊到中国的知识分子问题时,有人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是好,价廉物美,包退包换。蒋新松马上就指着两只眼睛都快瞎了的谈大龙说:“对对对,你们看,大龙就是价廉物美,还包退包换。”谈大龙忙反守为攻,说:“你老蒋不也是一样吗?本来已经退下来了,一分钱不多拿,还整天满地球转!”大伙一阵开怀大笑,笑过之后,便劝蒋新松注意休息,不要太劳累。蒋新松听后笑了笑,还是那句口头禅:“活着干,死了算!”

  28日晚,蒋新松从会场回到家里,他对妻子说,开了两天会,脑子有点累,便去洗了个澡。可刚洗完澡出来,他又进书房打开了他的电脑。

  妻子忙走过去,一边给他揉着头,一边劝他说:“新松,今晚你就先歇一歇,明天再干吧!”

  他把头往妻子身上靠了靠,说:“是啊,我也想歇歇,可不行呀!明天一早,我要赶着去鞍钢,他们的总经理早就邀请了,很想听听我对鞍钢“九五”计划中关于自动化技术改造的意见。鞍钢是重点企业,我与鞍钢又有10年的感情,再忙,也得去呀!另外,那篇关于‘院士之路’的文章,工翟院等着要,既然已经答应人家了,怎么也得赶着写出来。还有,下礼拜一我还要去杭州开会,还得讲讲国有企业改造问题,这两天我又有一些新的思考,我得把它补充进去。”

  “有些事情你可以放在下个月做嘛!”妻子说。

  “那哪儿行呀!”他说,“告诉你吧,我的活儿多得很,4月份都全排满了!”

  这天晚上,蒋新松一直写到凌晨2点。后来在妻子的再三催促下,才不得不关闭了电脑。

  29日早上,星期六,沈阳气温零下8度,北风6级。蒋新松依然是凌晨4点就起床写稿。到了7点,妻子一边叫他吃饭了,一边为他剥着鸡蛋。这时,楼下有人到公园锻炼后开始回来了,妻子看见后,便把蒋新松拉到窗前,指着楼下的人群说:“新松,你看看,别人多潇洒,你也去锻炼锻炼吧!”他说:“我的活儿这么多,哪有工夫去潇洒呀。丽珠呀,我看以后早上你也去锻炼锻炼吧。”妻子说:“你不在家,我哪有心思去呀。”他忙歉意地说:“好好好,等我把这一阵子忙完了,一定陪你一块去锻炼!”说完,他草草吃了点饭,就准备去鞍钢。

  7点30分,接他去鞍钢的车来到了楼下。蒋新松急忙站起,穿好衣服,提上电脑和公文包便要下楼。可就在这时,他感到胸脯一阵绞痛,便忍不住叫了一声:“哎呀,我怎心绞痛呀?”说话的一刹那间,他整个身体便再也支撑不住了一

  妻子听见他的叫声,回头一看,天呀,丈夫一脸煞白,满头是汗……敏感的妻子是大夫,马上明白了什么,急忙把他扶到床上躺下,然后招呼楼下准备同他一道前往鞍钢的办公室主任王刚和司机赶紧上来。

  王刚和司机快步冲到了楼上。接着就是一阵忙乎。结果,本来是准备送他去鞍钢的车,成了送他去医院的车。而车上的蒋新松,这时已经完全昏迷过去了!

  蒋新松被及时地送进了医院。

  医院立即组织医生进行抢救。

  初步诊断: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

  抢救中,不少人员闻讯后纷纷赶到了医院。辽宁省副省长郭廷标等领导也赶到了医院。

  经过抢救,蒋新松从死亡线上暂时退了回来。

  但医院当即给蒋新松下了病危通知书,并明确告诫单位和家属:蒋新松在24小时内仍有生命危险,必须卧床休息,不能有情绪激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就这样,蒋新松黑一次不得不躺倒在了医院里。

  医院对蒋新松来说,已经很不陌生了,而这一次,可以说是上帝向他发出的最严重的一次警告!由于这次病的性质不同,病情也比以往任何一次更为严重,所以他必须绝对卧床休息,否则……

  可他办不到,也无法办到。作为一个科学家,他的身体可以停止活动,但脑子却难以停止思索。他早就曾不止一次地说过,科学家是这个世界上一个最沉重的角色,只要还在呼吸,脑子就得琢磨事情。何况,他与别的科学家不同,他已经被耽误了20年,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来得很不容易,上帝留给他的生命和时间,已经到了必须精打细算的时候了!所以现在剩给他的时间和机遇,比什么都重要!更何况,眼前有好几件事情都在等着他,他的脑子不得不思索,不得不考虑。

  果然,他被抢救过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办公室主任兼秘书的王刚叫到床前,吩咐说:“你赶紧给鞍钢打个电话,给他们说一声对不起,我今天可能去不了了,过两天一定再去!”接着,他又示意王天然所长靠他近点,想谈几句工作上的事情,妻子张丽珠发现后,马上制止了。但刚过一小会儿,他还是对王天然所长说:“假如车子开上了去鞍钢的高速公路,我今天就没救了!看来我这次病得很重啊,不知还能不能逃过去?”王天然所长忙安慰他说:“老蒋,你是命大福大,你就安心养病吧!”他说,“要是能再给我留点时间,给大中型企业做点贡献就好了!”

  望着眼前这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老所长,王天然禁不住鼻子一阵发酸,真不知该说什么是好。他知道,蒋新松什么时候都是以工作为重,从来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情。有一次他跟蒋新松去深圳出差,走着走着,蒋新松说他心律不齐,跳一下停一下。他用手一摸,不是跳一下停一下,而是老半天才跳一下,便急忙把蒋新松送到了医院。医生一检查,让蒋新松住院,蒋新松说,我是来出差的,住什么院?医生说,你是什么病知道不知道?他说,知道呀!但我不住院。医生没办法,最后只好在他病历上这样写道:“病人自己不肯住院!”回去后,吓得王天然一夜没敢睡觉,可他像什么事也没有一样,刚躺下两个小时,就又爬起来折腾他的电脑。还有一次,他俩去上海开会,回来时在虹桥机场候机大厅,走着走着,蒋新松突然站着不走了,用手摸着自己的心脏,说不行,我得呆一会。结果他不得不在墙根儿靠了一会儿,才上了飞机。

  3月29日的整个下午和晚上,蒋新松几乎都处于半昏迷状态。晚上,妻子张丽珠和他内弟以及研究所的所长助理王小刚守在他的身边。一开始,监视器上情况特别不稳,大家非常担心。10点50分,他醒来了,睁了睁眼,见王小刚在身边,第一句话便说:“小刚,你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上班。我已经没事了。”王小刚见老所长已经到了这种地步,还总替别人着想,很是感动。

  这是一个周六的夜晚。该下班的,都下班了;不该下班的,有的也下班了。此刻,北风嗖嗖,寒气袭人,四周很静,医院更静。12点40分,由于医院的窗户有点透风,蒋新松开始咳嗽,妻子张丽珠颇感着急,可现实如此,有何办法?她先给他喂了两片干草片,又和王小刚想法搞下另一块窗帘,挡住蒋新松头上的窗户,然后,她坐到床上,用自己的身体挡在蒋新松的身后,让蒋新松的头靠在自己的身上,再用左手撩起自己的风衣为丈夫挡着风,右手轻轻捂住丈夫略略发凉的脑门。

  设想一下,假如这个夜晚躺在这张病床上的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生前的蒋新松在沈阳只能被人看成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甚至还有人不一定就把他看成是什么科学家),而是一个大权在握的“高级领导”,或者一个“亿万港商”,或者一个“明星大腕”,或者随便是一个什么干部科长、人事处长、财政局长、银行行长等等什么的,其气氛,其情景,其条件,其被重视的程度,会和蒋新松一样吗?

  夜,越来越黑,也越来越静。蒋新松就那么静静地躺在那儿,穿着病号服,戴着氧气瓶,由于尿管不通,下身还套着导尿管!其沉重与痛苦,可想而知。但从他的面部表情来看,却看不出是个病危中的病人,脑子里好像总在想着什么事情。

  他时睡时醒,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就像他那台每天每夜都在高速运转的电脑,现在虽然暂时进入了“休眠”状态,却并没关机,更未切断电源。他每次只要醒来,就总想说点什么,可每次都被妻子制止了。

  大约到了凌晨3点50分,他又咳嗽了几声。他刚一睁眼,又急于想说点什么,可嘴还没等张开,又被妻子阻止了。过了一会儿,他让妻子到外边去给他拿一样东西(据王小刚后来说,他这是故意把妻子引开),妻子刚一走,他便像一个当年的地下工作者一样,赶紧示意王小刚靠他近一点,然后贴着王小刚的耳朵悄悄说道:“小刚,昨晚我想了一下,那个讲座的题目得改一下。”

  王小刚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蒋新松晚上一直苦苦思考的,就是这个讲座的题目问题!而那个讲座的题目问题,只有他知道是怎么回事情:不久前,沈阳成立了一个先进制造技术工程中心,近期准备组织一批全国有影响的专家搞一次高科技讲座活动,其中第一讲安排的就是蒋新松。这个安排本来从2月份就开始了,但市里的意思是把市里五大班子和大中型企业的工程人员全都请来,让蒋新松给大家好好“洗洗脑”。可五大班子人员的时间不好凑,蒋新松的时间也不好定,所以直到前两天才确定下来。蒋新松原来拟定的讲座题目是《先进制造技术》,可昨天他对王小刚说,这个讲座的内容和题目得改一改,但改成什么题目,还没想好。此时此刻的王小刚当然怎么也不会想到,躺在病床上的老所长晚上心里一直琢磨的,竟是这件事情!

  “小刚,”蒋新松由于身上戴着氧气瓶和导尿管,所以说起话来显得很是吃力。过了一小会儿,他又接着说,“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问题是中国最大的一个‘病人’,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想法医治好这个‘病人’。我看市里的领导最近很关心大中型企业问题,我准备到时重点讲讲这个问题。刚才我想好了,题目就叫《中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存在的问题和机遇》,副标题是:参与世界范围的敏捷制造体系。你觉得怎么样?”

  王小刚一听,眼泪都快掉下来了。他简直没有想到老所长生命危在旦夕,自己的病不去想,反而还老想着国家的事情,想着大中型企业这个“病人”!心里十分的感动,可又不忍心让老所长多说话,便说:“蒋所长,这个题目很好,我都知道了,等你病好了再说吧。”

  但蒋新松还是坚持说道:“小刚,你现在是所长助理,很年轻,以后所里的工作,耍努力多做一些……要多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胜任所里的工作。你们赶上了这么好的一个时代,工作上要大胆地去干,放开手脚去干……另外,要有责任感,压力感,紧迫感……”说到这儿,蒋新松又是一阵咳嗽。

  “蒋所长,我全都记住了,我求您……千万别再说话了。”王小刚忍不住流下了眼泪……

  3月30日上午(星期天),蒋新松的病情有所好转,他自己也感到比昨天好多了,可氧气管、导尿管和监视器依然还难以离身。上午9点左右,他醒来了,第一件事情,就是给秘书王刚交待:退掉准备去浙江大学和西安交大讲课的飞机票,并一定要给对方说明情况,请对方谅解。接着,他又给主天然所长谈了谈下一步“863计划”的几项工作。妻子见他刚好一点,又没完没了地谈工作,便马上制止他说话,王天然所长和在场的几位同事也劝他先休息。可他不听,还是要讲。妻子便偷偷跑去叫来护士,这才强行制止了他的“工作”。

  9点30分,医科大学和省医院的教授赶来为他做了一次会诊,认为昨天使用的药物已经成功,下一步就是如何维持住。大家听后,都在心里暗暗松了一口气。

  10点30分,他该注射一种叫胰岛素的针药了。注射这种针药需用一种新的注射器,可值班护士还不会使用。蒋新松使说,别急,来,我先给你做示范。说着,便自己给自己打了一针。他一边打,一边讲解,还一边给护士开玩笑:“心血管你们是专家,糖尿病这方面,我可就是专家啰!”妻子不让他说话,可他还说:“没事儿,这是一门新技术,讲一讲,她不就会了吗?”接着,他又看监视器上的情况,护士说:“这你可看不懂了!”他说:“谁说我看不懂,这玩艺儿我比你们都行。”

  在场的人见蒋新松的病情开始好转,而且在精神上又十分乐观,一点看不出他刚从死亡线上归来的样子,于是,家属放心了,同事放心了,护士放心了,值班医生和专家们也可能放心了(也可能没有放心),甚至连他自己也说了一句:“看来这回我又从阎王爷那儿逃回来了!”

  然而,就在当日下午2点左右,蒋新松的病情突然再次发作,当即昏迷过去。匆匆赶来的医生们尽管进行了全力的抢救,可最终还是抢救无效。

  于是,蒋新松再也没有醒来,生命在此永远画上了句号。

  就这样,蒋新松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就这样,急需人才、帅才的中国,从此永远失去了一位难得的战略科学家、杰出的机器人专家。

  蒋新松的去世离邓小平去世的时间,仅隔38天!

  于是有人说,蒋新松是为邓小平而去的。

  所有认识蒋新松的人却说:“蒋新松是被活活累死的!”

  而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的绝大多数人都说:“蒋新松就是我们所的邓小平!”

  两个月后,即1997年6月,6000米水下机器人在太平洋夏威夷以东1000海里之外的海域试验获得成功!当日中午,19名参加此次6000米水下机器人试验的中国机器人专家和技术人员,以及6名饿罗斯机器人专家,特意换上整洁的衣服,迎风列队站在一艘5000吨级的中国考察船的甲板上。为悼念和告慰为中国的机器人事业耗尽了一生心血的蒋新松,他们忍着40多摄氏度的高温,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饱含着深情的热泪,一边向海里抛撒着自做的小白花,一边把蒋新松的部分骨灰撒向波涛滚滚的太平洋,让从小在长江的怀抱里长大并有着大海般深情和胸怀的蒋新松从此魂归大海……然后,他们面对船上的五星红旗,面对大海,面对自己的祖国,为他们的导师蒋新松久久默哀……而此时此刻,回响在他们耳畔的,仿佛不是那徐徐飘来的海风,而是蒋新松生前那再熟悉不过的声音:

  科学家是这个世界最沉重的一个角色,一生都将在寂寞和枯燥中度过,甚至直到死,也不被世人所理解……科学事业是一种永恒探索的事业,它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成功的欢乐永远是一刹那。无穷的探索,无穷的苦恼,正是它本身的魅力所在…… 国家大事:战略科学家蒋新松生死警示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