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致与川剧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李致与川剧
◎ 罗湘浦 注释标题 罗湘浦:曾在四川省作家协会工作。
“十年浩劫”后,李致任四川人民出版社总编。我因工作和他有联系,听到他从容真挚的絮谈时,总感到他那颗金子般的心在跳动。谈到他四爸巴金的教导“人活着,为了对社会有贡献”,他总是身体力行。他主持编辑工作,痛恨“四人帮”革文化之命,导致文坛一片荒芜,为给“文革”中受迫害的老作家恢复名誉,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他和文艺编室一起,编辑出版了《郭沫若近作》《茅盾近作》《夏衍近作》《巴金近作》《丁玲近作》《沙汀近作》《艾芜近作》……
当恢复上演川剧传统剧目时,为缓解市、县剧团的剧本荒,李致主持出版了《传统川剧大戏丛书》《川剧传统折子戏丛书》《现代川剧丛书》,这批丛书的问世,比起兄弟省市同类图书的出版早了许多年,受到省内外演出团体的欢迎。这在普遍心存“文革”余悸的当时,是要担风险的,可见李致的胆识。
其时川剧演出剧目贫乏,观众中流传出一段顺口溜:“打不死的红娘(《拷红》),淹不死的柯宝珠(《御河桥》),写不完的扇(《花田写扇》),砂锅打不烂(《评雪辨踪》)。”这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省领导谭启龙题词黾勉,文曰:“振兴川剧,务求实效,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并成立振兴川剧领导小组。1982年底,李致调省委宣传部任副部长,主管文艺工作。李致被指定担任第一副组长。李致受命后笑说:“我与川剧前缘未了!”他决心以川剧事业奉献社会。
李致出生成都,儿时经常随舅妈看川剧,有了兴趣。50年代,川剧剧本的文学性和表演上的生活化引起了他的共鸣,从此与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对人说:“我这个人真怪,读书时不会背书,被老师打过手板心;但一看川剧,多看几次就可以背诵出一些精彩唱段。”他看了几次康子林、周慕莲演的《情探》,焦桂英唱的那段“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夜深和露立苍苔,到晓来,辗转纱窗外。纸儿、笔儿、墨儿、砚儿,件件般般都似郎君在,泪洒空斋”,他至今不忘!
“十年浩劫”中,看不到传统川剧,李致便悄悄读那些被抄家后幸存的川剧剧本。在“牛棚”里,为了移情,也要默诵两段川剧唱词。粉碎“四人帮”后,周企何首演《迎贤店》,这是李致百看不厌的一出戏,常看常新。这次演出散戏后,李致赶去后台向周企何祝贺,赞他宝刀不老,然后说:“周老师演出中漏了两句台词……”周企何苦笑说:“十年不演出,丢生了!”李致闻言一怔,如芒刺在背,心里说,川剧不振兴,何以保存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何以面对做过奉献而使川剧历久不衰的前辈艺人?何以满足广大川剧迷的需求?四川不能没有川剧!
李致非“科班”出身。他立志于学,弄清川剧的源流,明白川剧的特质。于是他和艺人交朋友,但老艺人学艺是靠师傅口传心授,靠自己在艺术实践中长期摸索、创造、积累,说不出道道;中年演员多数认为演好唱好一出戏就成,缺少理论提升,何况在部长面前不好随便说。李致叹曰:“学然后知不足,做然后知困。”为《周企何舞台艺术》一书的出版,李致去四川人民出版社落实选题,请文化厅拨出专款出书,经各方的支持,这类图书得以相继问世。
有人提出:“若要人迷戏,除非戏迷人。”李致十分欣赏这句话,随时向圈内人讲要以质量征服观众。他以“讲恋爱”为喻,你人品不好,长得又难看,非要对方爱你,这办得到么?
李致主管文艺工作,看戏是他分内的事。他积极支持文化厅改“川剧会演”为“川剧调演”,下面有好的剧目才调到省里演出,他常和文化厅同志和剧评家一起到市、县剧团看戏,发现苗子,必反复看演出,反复听意见,反复作修改。他的指导思想是:继承是戏曲改革的基础,也是各戏曲剧种的艺术特质和艺术生活之所在。继承不仅仅是保存,只有在改革中继承,才会发展传统,才会使戏曲艺术不致停滞不前,因僵化而脱离时代,脱离群众。对于有争议的剧目,他采取特别谨慎的态度。魏明伦的《潘金莲》在自贡演出,有不同意见,李致主张调到成都来演,让更多的同志来评论。沙梅的《红梅赠君家》,意见分歧较大,李致主张心平气和地讨论,绝不把某种改革作样板。新都县川剧团根据传统川剧《花仙剑》改编的《芙蓉花仙》,剧本和演出有所创新,受到观众欢迎。为了探索,剧团编导借鉴敦煌壁画“飞天”的造型,让花仙们袒胸露臂,仙韵十足,引起了不同看法,弄得剧团和演员不知所措。李致及时对该剧的创新予以肯定,支持剧团这种创新探索精神。后来,《芙蓉花仙》获得了省里的“优秀演出奖”,老年观众喜欢看,还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出国演出,外国观众更是掌声不绝。1984年,《芙蓉花仙》还拍成电影。该剧的深受欢迎,给贯彻振兴川剧八字方针——“抢救、继承、改革、发展”带来一个有益的启示。为了鼓励新都川剧团的小演员提高文化素质,李致特意送去“小图书馆”丛书一套和其他书数百本,寄予厚望。
成都市川剧团的《九美狐仙》去香港演出前,李致专为此剧召开了一个“挑漏眼儿”座谈会。李致作主旨讲话:“正面意见可以提,但主要是剧本和演出之不足,找出毛病,力求完美。”百家可以争鸣,他只卡一条:不能离开川剧的谱。
歌唱家李存琏用川剧传统乐器为主伴奏演唱《秋江》,李致积极支持,希望有更多的音乐工作者参与川剧音乐改革。
2000年秋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