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喜见川剧成果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李致 3260 2021-04-06 09:0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喜见川剧成果 注释标题 本文系在“川剧出版成果发布暨展示会”上的讲话。

  四川省委、省政府发出“振兴川剧”的号召,已经二十五周年。

  记得五年前,由时任省委副书记席义方同志策划,也是在这里举行了振兴川剧二十周年座谈会。那次会开得很好,单录制的川剧光盘就不少。

  这五年,各主管部门和有关团体又做了不少工作。今天,为纪念振兴川剧二十五周年,举办了川剧出版成果发布暨展示会。会场展出不少图书和光盘,令人看了感到高兴。

  出版这些画册,说明有关单位和川剧艺术研究院是努力工作的。四川出版集团和有关出版社,功不可没。放在前面的两本书,《老一辈革命家与川剧》《名家论川剧》,光书名就吸引读者,装帧设计也漂亮大方。大家都知道,张爱萍将军和夫人李又兰大姐一贯关心振兴川剧的工作。张老虽已仙逝,大姐仍十分关心。我寄了《老一辈革命家与川剧》《名家论川剧》两本样书给又兰大姐,前天她为此从北京打电话给我,认为这两本书对宣传川剧和振兴川剧的工作,很有意义。

  在编辑《老一辈革命家与川剧》的过程中,我为老一辈革命家对川剧的关心深深感动。小平和贺龙同志关心川剧的佳话,很多人知道,不再重复。1959年,川剧第一次出国到东欧国家演出,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和陈毅副总理,从总体策划、选剧目和演员、改进帮腔和服饰,几乎参与了整个过程。周总理甚至亲自修改剧本,是改《芙奴传》吧?(参加过这次出国演出的老表演艺术家许倩云答:是。)我们真应该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

  如何认识川剧?光我们讲,别人可能说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听听名家的看法和议论,大有好处。今年2月出版的《名家论川剧》,许多人读后都觉得很有收益。遗憾的是篇幅有限,一些很有名的专家,如王朝闻、黄裳研究评论川剧的文章很多,各单出一本也行,所以只能选其代表作。可惜漏选个别名家(如刘厚生),责任该我负,以后设法增补。

  其他新书尚没翻阅,说不出意见。

  振兴川剧,需要出版的书很多。如剧目。川剧传统剧目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卷帙浩繁,亟待整理,推陈出新。十七年经过整理的剧目可重印。魏明伦、徐棻等人的可出个人戏剧集。振兴川剧以来的好戏,如内江的《张大千》、乐山的《郑姑姑》《桃村新歌》等,均可加工出版。

  戏剧画家张鸿奎,为川剧画了很多很美的插图,艺术水平高。余小武为川剧拍照二十多年,既有史料价值,又是艺术水平高的作品(日本印的《白蛇传》和《芙蓉花仙》的说明书中的照片,多数是他摄的)。他们默默无闻对振兴川剧做出贡献,不应被遗忘,要支持他们出版这些艺术作品。

  这次展出的许多川剧光盘,有梅花奖得主的代表作,有川北灯戏的代表戏。我连看了八九盘,颇有价值。我多次建议,这些梅花奖得主的戏,趁他们风华正茂之时录像最好,何必要等到人老珠黄再来“抢救”?其实,现在为梅花奖得主的代表作录像也是一种抢救。前年,听说文化厅拨了三十万元为省川剧院的张巧凤、左清飞、杨昌林、徐寿年等一批老艺术家的代表作录像,可惜没落实。我一直为当年没有为左清飞的《绣襦记》拍电影感到遗憾,幸好她现在仍然漂亮,声音也好。他们大多六十以上了,获第一朵梅花奖的晓艇“哥”(许多人这样叫他)年近七十。当年抢救阳友鹤、陈书舫、周裕祥、周企何、袁玉堃、许倩云等人的戏,他们也是这个年龄。文化厅录像室所摄的阳友鹤、陈书舫等表演艺术家的戏,前几年制成光盘上市发行,很受欢迎,百看不厌,甚至多次被盗版。

  李致与阳友鹤

  如果把所有光盘充分运用起来,既可教学,又可丰富大众文化生活。记得五年前,义方同志就提出,各级电视台每天拿出一定时间,反复播放这些好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席义方同志插话:要拿黄金时段播放川剧。河南电视台办的“梨园春”专播豫剧,很受欢迎。我也爱看中央台戏曲频道播放的“空中剧场”的京戏。通过电视可做普及工作。)黄金时段当然更好,现在听说连“一般时段”也没有。有没有?(几位川剧人答:没有。)希望能安排。四川的电视台看不到川戏,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次,四川电视台、四川戏剧家协会、四川文艺音像出版社、峨眉电影厂音像出版社为录这些光盘做出贡献,值得感谢。我看的光盘,质量上(如颜色深浅、声音大小、拍摄角度)有些问题,期待能改进。

  通过这一次展示,再一次说明,振兴川剧,领导的重视是重中之重。(马识途插话:我同意李致同志的观点,振兴川剧的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成绩要充分肯定,但从总体上看,川剧是在前进,还是在衰退?值得认真思考。对存在的问题,有无硬措施?是否认真在抓?过去老的领导不仅重视川剧,而且热爱川剧,这和只重视但不热爱大不一样,有差距。要了解一下,有多少剧作家在写?一年出多少戏?有多少人在看?没有硬措施不行!我有信心:只要有四川人,川剧绝不会消灭!)(听众对马老报以热烈掌声)义方、马老的意见很好,欢迎在座的老同志都插话。去年,十二位老同志关心川剧,提出一些“硬措施”的建议。如针对观众流失,老领导何郝炬同志建议下“猛药”,即送戏上门,政府买单。送戏上门,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小开始培养。刚才,徐世群同志还对我说,他是从小开始接触川剧的。针对川剧学校招生困难的问题,老领导廖伯康同志建议,川剧学校学生不交学杂费,供伙食,拔尖的适度补助。今年全国招师范生已采取这种办法,值得学习。不久前,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关于进一步振兴川剧的意见》,这是二十五年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第三个文件,是一个新的起点。当然,许多措施有待认真落实。

  不少新闻界的朋友参与今天的会议,请你们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强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治高度,大力支持振兴川剧的工作。我在宣传部工作过八年,我和许川同志有个共识:凡看准的好事物,要敢于大胆宣传,不要等中央和外地宣传了,我们才动手。宣传要有气势。我想起1955年去共青团中央参加全国第三次少年儿童工作会,胡耀邦同志说,这次会很重要,要大规模宣传。耀邦讲话很生动,他打了两个比喻:一是要像农村杀肥猪、过大年一样,给人留个深刻的印象;另一个是要像西伯利亚的寒流来了,刮他个六七级大风,引起震动。当年,刚提出“振兴川剧”的口号,曹禺就称赞为“空谷足音”。现在,我们要用行动证明我们在进一步振兴川剧!

  我们川剧人,责无旁贷,更要坚守阵地,奋斗到底!

  2007年6月25日 李致文存:我与川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