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的——解读李致新作《李致与出版》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李致 2653 2021-04-06 09:08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的——解读李致新作《李致与出版》

  ◎ 字心 注释标题 字心:杨字心。作家,编审,曾任四川文艺出版社总编辑。

  《李致与出版》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作,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里,不仅可以望见四川出版在粉碎“四人帮”后长达十余年的兴旺景象,同时亦可看到当年的出版人崔之富、袁明阮、江明等的远见卓识和劳累辛勤。当然,四川出版人中的主角离不开李致,因为他是当年巴蜀大地独有的一家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的总编辑,而编(编辑)、印(印发)、发(发行)这一条龙的龙头是出版社的编,而出版社的诸多业务部门中,编辑部门又是龙头,李致自然就是龙头的龙头了。

  所以在这面镜子里,映现的既有四川出版曾经的辉煌,也有李致的一段难以磨灭的人生。

  当年四川出版的图书,获得过高层胡耀邦、杨尚昆、张爱萍等领导的肯定,更博得了众多学者、作家和广大读者的赞誉。只要翻开《李致与出版》,便可在这面镜子的屏幕上清晰地看到、读到他们的劳绩,甚至在看到和读到的背面联想或臆想到尚未吐露的一些心结和心绪。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本著作完全称得上是四川出版的一段宝贵的历史。“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假如有心人能认真触摸和仔细解读这面镜子,对于今天的出版也许并非过时的烟云。

  这本著作的“经”是李致有关出版的经历,它的“纬”却涉及出版的各个层面。但从宏观上检视,这样几点给人印象最深。

  一是突破过去地方出版社出书只能围绕中心,配合运动,必须遵循“地方化、群众化、通俗化”的规定。“三化”捆住了手脚,群众对出版社很有意见。改革开放之初,四川人民出版社“摸着石头过河”,跟湖南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等共同努力,终于争取到上层同意的“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出版方针。方针有了,路子就有了,局面便打开了。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大革命”酿成的“书荒”,从各个层面不断满足了群众如饥似渴的阅读需求。

  二是识见。出版便要出产,但其产出的是精神食粮,所以出版人理应具有一定的卓识和预见。在这方面,四川出版是比较敏锐的。早在上边说的力争突破“三化”的过程中,他们便编辑出版了当时要国家一级出版社才能出版的领导人著作的周恩来总理的《周总理诗十七首》。接着在彭德怀元帅平反之前,他们便组织了关于彭德怀的书稿,并在1978年11月党的三中全会结束不久,很快推出了《在彭总身边》,当时引起很大震撼,无疑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抛出“一块大石头”,对顽固不化的“两个凡是”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冲击。后来,有鉴于中国社会关闭已久,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的群众都渴求接触国门外的新思潮和接纳为我所用的新知识,四川出版调动比较大的力量——作者、编辑、编委横跨十几个省市,都是当时涌现出的包括王岐山等人在内的中青年理论精英,组织编辑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反对自由化时,有人提出非议,出版社经过反思,顶住压力,继续为丛书一百册的出版呕心沥血。至今这套丛书好评不断,仍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是包容。无论书稿的内容和作者,只要能提供知识和积累文化,传承文明,便应海纳百川,认真对待。本着这一理念,四川出版不惜工本与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了三千多万字的《全宋文》,更与中华书局合作重印全书一万部,字数多达一亿六千万的《古今图书集成》。在文学书籍出版上,他们相继推出了“现代作家选集”和“当代作家自选集”丛书;特别是诗歌方面,有近十套诗丛出版,活跃在中国诗坛的作者,当时几乎囊括以尽,以至1986年全国首届诗歌评选,获奖的作者几乎都在四川出过诗集,而评出的十本诗集,四川出版的占四本,四川被誉为“诗歌大国”。尤其值得一说的,徐志摩、李金发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极有影响的诗人,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建立后尘封了他们的著作,四川出版巧用“新诗资料丛书”的名义出版了这类诗作。于右任是国民党元老,担任过监察院长,后来定居台湾,但他的书法自成一格,很有特色,四川也没有让这样的佳作埋没。还有浩然,他是所谓“文革”中“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的那位作家,粉碎“四人帮”后,处境十分艰难,他寄来了他“文革”前的短篇。作者生长在农村,又长期生活在农村,作为捧在手里便可嗅到泥土的芬芳的作品,四川毅然接受并在他回归文坛前与读者见了面。

  四是队伍。四川出版这支队伍是好的,很能战斗的。他们具有蜡烛的奉献精神,情愿为人作嫁衣裳。他们中有的就是知名的作家和诗人,但忠于职守,始终将组好稿,编好稿,审好稿,出好书,出精品放在第一位。像后来获茅盾文学奖的王火,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便将《战争与人》三部曲的写作往后推了又推。更为主要的是龙头的作用,作为总编辑,李致的作风很踏实,很深入,他亲自参与组稿,常常一竿子插到印刷厂和新华书店,使编、印、发这一条龙更具活力地转动起来。这里特别称道的是李致的民主作风,他身上绝无官气,人们可以直呼其名,会上会下都可提意见、提建议,看不见门槛,也不设门槛。这样的民主氛围,极有利于独立的思考和思想的活跃,从而增强了团结奋进的创新活力。

  在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攻坚战中,这样的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民主氛围,其实十分适用于各行各业,只要是不故步自封,谋求发展,便不能缺少“民主这个好东西”。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