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撞车”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致文存:我与出版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 “撞车”
几封旧信,使我想起一件往事。
这件事发生在1980年。当时,四川全省(包括重庆市)只有一家出版社,即四川人民出版社。由于我们采取“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方针,事业发展很快。在组稿时难免与别的出版社“撞车”。冯玉祥将军有两本遗作,我们向冯玉祥的亲属组了稿,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也向冯玉祥的亲属组了稿。我是总编辑,不清楚组稿的过程,但稍后我知道两家出版社“撞车”了。
当年9月,四川人民出版社为出版冯玉祥这两本遗作,在《参考消息》上登了广告。很快,我得到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一位叫牛耕同志的来信。信里除了讲了他们组稿的过程外,对我们“抢先”刊登广告表示不满:
知道了事情的始末,自然就知道了你们抢先登广告的全部动机。对此,我心里很不安宁。在我们的心目中,四川出版社一直是我们的榜样。开完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回来,我们的领导多次给我们讲四川的情况,让我们向四川人民出版社学习。我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会遇到眼前的这件事。
我们心里明白,四川是大出版社,印刷设备好,出版周期短,各方面都比我们强,但是……
我把这封信送社长崔之富和编辑、出版有关同志传阅,又一起商量如何处理。责任编辑张健讲了她组稿的过程,主要是我们与黑龙江的同志,各找了冯玉祥不同的亲属,以致造成这次“撞车”。最后,大家同意社长崔之富和我的建议,为维护两家出版社的团结,四川不出版这两本书,先发电报给牛耕同志,同时公开刊登广告说明。
《参考消息》再次刊登了我们的广告,表示四川不出版这两本书,凡向我社征订这两本书的单位和寄款买书的读者,我们一律转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我很快接到牛耕同志在10月22号写来的回信:
我刚从北京回来,接到电报后又收到您寄来的书和信,讲心里话,我确实感到惶恐而不安。因为您不知道,我只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年轻人,从事编辑工作的时间更是短得可怜,在很多方面都十分缺乏经验。给您去信,是我自作主张干的。事后,不少同志担心我会出言不逊,损害两家出版社的关系。对此,我也是不平静的。在这件事情的处理过程中,对于您,我确是有了更深刻的印象。由此,我可以想象得出四川出版社获得飞跃发展的原因。我非常希望有机会见到您,当面聆听您的教诲。
在80年代初期,国家出版局召开会议,西南和东北的出版单位常在一个大组,我担任过召集人,与同组的同志比较熟悉和友好。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负责同志叫孟现明,我和他曾一起合影,保持通信。他在9月30号给我的信中说:“关于冯玉祥两本书的事,你们的做法,我个人很受感动。别的我就不说了,我相信:我们的友谊是经受得住任何考验的。”年末,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还给我们送来1981年的年历。
李致与孟现明
全国有很多家出版社,必然会有竞争。竞争是好事,但应该有原则,有游戏规则。1982年,我写了《我们的一些体会》一文,载《出版工作》同年第5期。其中谈到竞争,有这样一段话:“我们有一个原则:应该主要从搞好出版规划,选题得当,把装帧设计搞好,缩短出书周期,为作家服务等方面来努力,而不应该用‘挖墙脚’或侵犯兄弟出版社版权等不正当的方法。”我们正是本着这个原则,来处理好与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这次“撞车”事件的。
2015年7月6日 李致文存:我与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