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水煮商人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7.赚钱要讲道德
在阿拉伯商界,道德品行和商战智谋向来是共同倡导的,不容偏废。任何用欺偏手段去获利,如盘剥高额利息,都被视为不法行径,都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也会遭到正直的阿拉伯商人的唾弃。赚钱不讲道德的商人被视为是违背真主旨意的不肖之徒。
布哈里的《圣训实录精华》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夜里做梦时我看见了两个人,他们把我带到了一个神圣之地。我同他们一起走到一条血河跟前,血河当中站着一个人,在河岸上的一堆石头前站着另一个人。当河中人向前游去想离开血河时,站在岸边的人即向他的嘴里投去一块石头,让他回到原处。只要那人一打算离开血河,即向他的嘴里扔石头,迫使他回到原处。我问带我的天仙,这是谁?他说:“你见到的站在河里的人,就是吃利息的人。”这里“吃利息的人”是指那些游手好闲,专事鲸吞别人重利为生的高利贷者。在阿拉伯人的道德观念中,吃重利者是十恶不赦的。
伊斯兰教义也反复强调,对这种违反商业道德和宗教信仰的奸商必须绳之以法,决不姑息。
伊斯兰宗教信仰对阿拉伯地区商业运作的影响是深刻的。一个对真主怀有虔敬之心,同时又懂得如何在商业规定契约之间机智运筹的人,才是一个阿拉伯世界公认的成功商人。
在阿拉伯人心目中,把自己的财富建立在别人的贫困之上是可耻的。
在商业法规尚不健全的时代,道德是约束商业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使商界能形成一种自由竞争、和谐平等的环境。这种平等是指机会的平等,而这种竞争是指智慧的竞争。
阿拉伯社会反对高利贷,但并不把合法放债视为恶行。在商业流通中,借款是经商的重要手段,有时也是一种智谋,犹如在现代工商社会,银行贷款往往是工商业扩大再发展的基础。因此,在阿拉伯商界,人们同样重视保护债主的利益。保护负债人和债权人双方的利益,既反对贪得无厌的私欲膨胀,又反对情绪化的“道德偏失”,这是阿拉伯商人的智慧。
阿拉伯谚语说:“财物多不算富有,真正的富有是精神的富有。”阿拉伯商人自古就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注重道德品行与经营智慧的统一,用社会公德去规范商业的运行。
在洋洋洒洒的阿拉伯古代传说故事中,有不少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奸商形象。这些诡计多端的奸商最终无不落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宿命论的窠臼之中。形形色色的道德寓言本身便表现出谴责商界丑行、维护商业道德的社会舆论导向。
这些故事在表现阿拉伯古代商业风情的同时,也向人们灌输着永恒不变的道德信条。
一位阿拉伯圣人说过:“一颗纯洁的心比一只鼓起的钱袋好。”只有心灵的富有,才是最值得骄傲的。阿拉伯商人理智地对待穷与富的辩证关系,在贫穷面前,他们坚信古老的格言:“人可穷,志不可移”;在富贵面前,他们不忘记前人的教诲:“有财富而没有慷慨大方,正好比有树而不结果。”他们相信,任何凭借不道德手段而获得的富有,不仅本身是一种精神的贫困,而且也终将导致物质的贫穷。
因此,在阿拉伯商人道德信条中有这样两句话令人深思:“财富折磨着他的非法占有者”,“你如果踏入贪婪之船,贫穷就将成为你的侣伴。”他们用一种淡然的幽默传递着道德的寓言。
因此,在与阿拉伯人做生意时,赚钱不可不讲道德,否则,就会被他们瞧不起。 水煮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