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水煮商人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七章
山西商人
山西商人大多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们靠的是勤俭吃苦的创业精神。
山西人经商以信以诚为本,人们也“莫不以为诚而信之”,这就招徕更多的顾客,生意也就越做越好。
山西人做生意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薄利多销,产销结合。
1.以勤俭吃苦的面貌出现
山西商人大多白手起家,凭着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杀出了一条血路,足迹踏遍天涯。
山多地少、土瘠民贫、天寒风烈的生存环境逼着山西人背井离乡,踏上从商之路,同时,也铸就了山西人勤俭吃苦、坚韧不拔的品质。
翻开山西的县志,“勤俭吃苦”的字眼俯拾即是。如“俗尚勤俭,慕学力田,淳淳不奢”;“俭啬,甘辛苦,薄滋味,勤于耕织,服劳商贾”;“民性质直,俗尚勤俭”。
历史上,山西商人称为晋帮。
晋帮商人对万里行贾习以为常,他们远往他乡,不以身家为念。清人纪昀说:“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清人何秋涛也云:“所有恰克图贸易商民,皆晋省人,商民俗尚勤俭,故多获利。”
山西商人大多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向成功。他们靠的是勤俭吃苦的创业精神。
例如,太谷北洮曹氏,明初由太原迁来,因谋生艰难,遂闯关东,在三座塔(今辽宁朝阳县)从事种菜、磨豆腐、卖豆芽等小本买卖。后来,开设酒坊,兼营日杂,昼夜劳作,艰苦创业,成为三座塔的商业中坚。随着商业的繁荣,清政府在三座塔设朝阳县,后又上升朝阳府。朝阳谚语云:“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
的确,朝阳的发展,与曹家号密切相关。其后,曹家又在赤峰、凌源、沈阳、四平、锦州等地开设商号。到清中叶,曹家的商业势力由东北向华北、西北扩展,新疆、库伦及莫斯科、伊尔库茨克等地,都成了曹家的商业据点。极盛时所设商号达640余家,雇员37000人之多。
靠贩运人参发家致富的太谷南席村武氏,起初寄居姐家,生活窘迫到连鞋都穿不起的地步,后来闯关东贩人参,成为众称“人参客”的富厚人家。
复盛公的创始人乔贵发,为人老实厚道,口拙木讷,因家境贫寒,备受乡邻冷遇,不得已加入了走西口的行列,来到包头。他为人放过骆驼,当过伙计,吃尽千辛万苦。后来与邻县徐沟大常镇一位姓秦的伙计结为异姓兄弟,十余年后两人稍有积蓄,于是,转移到包头西脑包自立门户,开草料铺、磨豆腐、做豆芽、打烧饼、切面,靠省吃俭用、精打细算维持生意。到乾隆二十年以后,生意才见起色,建立“广盛公”,后称“复盛公”。
乔家子孙恪守祖训,克勤克俭,使乔家的基业得到弘扬光大,成为包头商界巨子。
山西最大的旅蒙商“大盛魁”的创业者——王相卿,早年因生活逼迫,被迫在清军服役,兼做挑担式随军生意。
王相卿长得人高马大,特能吃苦。他与同伴张杰、史大学在异乡结为异姓兄弟,设想着像桃园三义那样,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依靠三人的力量共同闯出一条生存之路。谁知三人合伙之初,事不尽如人意,处境十分艰难,张、史二人眼看混不下去,只好先回祁县租种土地维生。王相卿则坚守在塞北要道——杀虎口继续他的挑担生意。
后来,情况稍有好转,王相卿招了个学徒,又亲自把张杰、史大学邀来,共同主持业务,成立“吉盛堂”,算是有了商号的雏形。之后,改“吉盛堂”为“大盛魁”,作为总号,最后终于发展成为垄断外蒙市场的商界巨头。
王相卿从创业到初具规模,历时二十余年,足见创业的艰难。据说,有一年除夕,大盛魁因还不起赊欠的面款,连准备做过年饺子的白面也被人收走,结果王、张、史三人除夕夜和年初一只能喝稀饭充饥。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大盛魁”的财神座前特意供奉着一碗稀饭、一条扁担、两个货箱,还有曾经用作秤砣的一块石头,再现王相卿辈当年靠肩挑货贩创业的艰难。
“大盛魁”这家专做蒙俄贸易的商号,全盛时有员工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万头,贸易总额年达千万两。
他们走西口,穿草原,越沙漠,踏出了数千里长的商路。夏季酷暑,他们头顶烈日,足履灼沙,数日不见人烟;冬季朔风,途中冻僵而死者时而有之;春秋两季风沙骤至,天昏地暗,填路埋人。正是通过这些复杂而艰难的旅程,艰苦卓绝的劳动,中国的茶叶,由山西商人之手源源不断地输往蒙古,直至沙俄。
在经商的刻苦性上,山西商人居全国商人之冠。
许多山西商人把吃苦勤俭的美德代代承传,形成一种不怕艰苦、不畏风险的创业精神。
山西商人凭着这股精神,足迹遍及天涯。从日本到莫斯科,从加尔各答到阿拉伯地区,都能见到山西商人的身影。他们自己也曾自豪地宣称:“凡是有麻雀能飞的地方都有俺山西人。”
如今,山西人崇尚吃苦勤俭,与他们做生意,最好是以勤俭吃苦的面貌出现,这样会有如下一些益处:
(1)他们看到你勤俭吃苦,会认为你很踏实,不滑头。
(2)山西的生意人会引你为知己,把你当做朋友看待。
(3)容易与他们接近,并博得他们的好感。
(4)在经济活动中,他们因为创业的不易,有时会给你一些照顾。 水煮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