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水煮商人

12.利用他们四平八稳的心态

水煮商人 陈枫 2604 2021-04-06 09:0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水煮商人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12.利用他们四平八稳的心态

  山东人可以吃苦,但绝不可以冒险。它们宁可稳坐家中吃煎饼,也不肯外出闯荡一番。他们宁肯薄利多销,做那种四平八稳的生意,也不敢去冒险儿。

  德国人利希霍芬曾不客气地说:山东人就其精神来说,能成为好官吏,学问也精湛,不太适于商业。这一断言虽不客气,但十分准确。

  遍考山东历史名人、大商人、大银行家、大企业家,向来与山东人无缘。山东人中不出现大商人,并非是由于山东人天生不善于经营,而是儒家文化长期禁锢所造成的。

  山东是儒学的故乡,孔子历来主张对商人进行严厉打击。孔夫子教诲人们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他看来,好贾趋利才是小人,小人不能成大器。这种重农抑商的理论,不仅符合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农求稳怕变的心理,也符合专制君主定邦安国的要求。因此,汉代以后,儒家被独尊,商业受到极大抑制。尤其在儒学故乡,商业更是深受鄙视。“无商不奸,无商不诈”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公理,商人不是好人的观念在齐鲁人的灵魂中游荡。一部《水浒》从头到尾都在褒扬“重义忘利”这一思想。梁山一百单八将,竟无一买卖人。

  长期的观念渗透使山东人普遍认为,经商致富是“背德”的可耻之事,不从商被当做“高贵的品性”来颂扬,从商者都是万不得已而为之。因此,历史上山东人成为商人都是以自己的身份为耻,想方设法求取功名,戴上一顶红帽子。

  以商为耻的观念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有很大改变,但是,在山东以商为荣的风尚并没有树立起来。对小商业不屑一顾,对大商业又无力为之的状况,使山东人在经商这个领域大大落后于南方。

  除了观念上的原因外,山东人缺乏机敏,这也是导致其没有大商业头脑的重要因素。

  历史上,齐鲁人的气质趋于质朴。憨厚朴实造成山东人缺乏机敏与灵活性,他们头脑中对事物缺乏变通的能力。对于他们所认准了的事物,他们会一根筋坚持到底;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山东人也常常是认准了一条,一意贯彻到底。

  缺乏机敏使山东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够精明,灵活。因此,也不敢在商海中去搏风击浪。

  有人把广东人与山东人做个比较。广东人头脑活,他们除了实干外,还会巧干,会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政策的空隙、国外的资金、香港的血缘关系,生产出北方生产不出的商品,然后大举“经济北伐”,同时赚了两头。山东人头脑死,他们除了苦干外,就是苦干,不知巧干。山东人不会将政策变通使用,不会打擦边球,政策边界对山东人来讲是明确的,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位南方都市的负责人曾这样不无自豪地说:“虽然都是沿海,但山东人脑瓜死,上边让干啥,他们才干啥,而我们却只研究上边不允许干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差距所在。”

  一位曾路过山东的南方人,看到0.15元一斤的大葱成堆摊在地上,便问:“你们为何不拆开卖,葱青0.07元一斤,葱白0.02元一斤,这样不更好吗?”

  南方人的精明尤其可见。对此,山东人有其独特的理解,他们说:“我们山东大汉不喜欢精明这个字眼,而只说想得开。”

  在豪放的山东人眼里,情义是大于一切的,更大于买卖,情义换来了更加实实在在的买卖,实实在在的买卖又带来更大的生意。山东人的精明是通过如此的高明来体现的。

  其实,这却是一种四平八稳的心态的表现。

  山东人可以吃苦,但绝不可以冒险。连山东人自己也承认,他们在经商活动中缺乏冒险意识。

  山东人东靠黄海,有交通海外之条件,但自古以来山东人楫舟远航者寡,没有多少人漂荡到海外和南洋谋生。在海外华侨中,有宁波帮、闽南帮、南粤帮,惟独没有山东帮。即使是在现代,山东商人也很少做那种投资大、风险大但利润高、见效快的买卖。他们宁肯薄利多销,做那种四平八稳的生意。

  循规蹈矩,老实拘谨,鲜于冒险,这是山东人性格中一个明显的负面。因此有人断言:山东人没有大商业头脑。个中原因的确耐人寻味。

  因此,与山东人做生意大可利用他们的这一心态。

  首先,山东是经济大省,到山东进行风险投资的商机巨大,由于竞争力弱,也较其他地方容易成功。

  其次,利用其四平八稳,薄利多销的心态,在进出货进行商贸活动时,学会与他们做大买卖。可以获利更丰。

  再次,利用其求稳心态,做生意时,有意给予其看到稳妥一面,而进行压价,可以把生意做成。 水煮商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