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法对路,生意才能对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浙商的268条生意经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九、方法对路,生意才能对路
赚钱要有方法,做生意要有门道。现在,单纯靠遗产、关系、运气、施舍、体力和勤奋赚大钱,已经不太现实了。做生意并不难,关键在于方法和思路对不对。许多看来不易成交的生意,只要方法对路就可以促成。走对路,才会有出路。浙江人到各个地方去做生意,能做出很多其他人看不出来的生意;或者同样生意,浙江人却能使用不同的做法“化腐朽为神奇”。
生意靠做,也靠炒
生意靠做,也要靠炒。做生意要有场面,场面越大,生意越好。
商业经营需要运用造势谋略,经营者要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积极主动地创造出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态势、格局和趋向,人为地创造时势,凸展形象,增进优势。
美特斯·邦威的老板周成建就是一个“炒作”高手。
美特斯·邦威投产后,苦于迟迟打不开销售的局面,老板周成建煞费苦心,终于想出了一个促销、炒作的高招,正是凭借这次炒作,美特斯·邦威一下成为国内的知名休闲服品牌。
为了广告宣传促销,美特斯·邦威专门制作了一件10米长的巨大风衣,这件巨大的风衣不仅引来了浙江省市报刊和电视台的新闻记者,还引来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黄金频道的采访组。
结果,这件10米长的巨大风衣和周成建双双被搬上了银屏,在电视上亮相达8分钟之久。这相当于免费为美特斯·邦威做了一次全国性的广告。
后来,这件风衣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大全”收录,敢于“炒作”的周成建成了大名鼎鼎的“风衣大王”,大大出了一把风头,更重要的是这让美特斯·邦威的销路大开,让周成建狠赚了一把。
流行是大众的趋向性思维和行为。流行可以是不自觉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有意制造的,甚至可以是蓄意伪造出来的。在商业活动中,流行尤其重要,流行商品就意味着大批量的生产、广阔的市场和高额利润,因此,为了广开销路,在产品的流行上做些文章也是值得的。
要使别人心动就需要炮制耸人听闻的事件,因为这种东西可以很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进而打动其心扉。造势的秘诀就是利用机会创造积极主动的并且强大的态势,形成强有力的影响。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造势一定要精心策划,密而不疏,一环紧扣一环,浑然一体。造势要讲究尺度,不能过于离谱。一些企业在广告造势中往往夸大其真实的情况,让消费者受骗上当。一旦消费者明白自己受到愚弄,这个企业就会面临灭亡的危机。因此,造势应当讲究诚信,讲究有条不紊地稳健运作。
酒香也怕巷子深,做生意不能一味的默默无闻,要适时地推自己的产品一把,让产品露脸,给市场消费者以持久的心理震撼。
商人要善于“炒作”,靠炒作来提高自己的品牌知名度。
超额完成任务并不好
质量就是生命,而数量不是,超额完成任务并不一定就是好事。合适才是最好的。
——王振滔(奥康集团董事长)
浙商向来把质量和信誉看成是自己产品的生命线,因此他们在对待“超额完成任务”这个事情上也有与别人不同的看法。
浙商王振滔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2005年4月2日,奥康集团召开2005年一季度工作总结报告会。会议由总裁王振滔主持,各分管副总裁和公司总部各部门经理参加。行政事务中心、计划财务中心和信息技术中心等部门的主管都各自作了汇报。王振滔听了都点了点头表示满意,还特别表扬了其中超额完成任务的部门。
但是当轮到公司奥康事业部某经理汇报时,王振滔却皱起了眉头。事业部经理提到一季度原计划开店70家,最终开店110家,超额完成任务。该经理在汇报过程中显然很高兴,原以为一定会得到总裁的表扬。但,让他想不到的是,他得到的却是批评。
“这叫做严重超标,是很不好的工作习惯”,王振滔直言不讳。事业部经理觉得很委屈,他想不通,这么好的成绩单却遭到责备,刚欲争辩,察言观色的王振滔迅速接上刚才的话茬儿。“你想想,你超标那么多,你的管理、物流和人员跟得上吗?如果不能保证质量,不仅不会形成有效的市场规模效益,反而打乱了原有的平衡,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盲目开店的结果只会是开一家死一家,做了无用功。”王振滔语重心长地说。“这就好比一对夫妇原本只要一个孩子,却生了三胞胎。对他们来说,这绝对是件哭笑不得的事,家里一下子变成5口人,人多是热闹了,但抚养不起啊。”善于打比方的王振滔循循善诱。“记住,合适才是最好的。”王振滔最后强调。道理虽简单,但这种“注重合适”的平衡之术确实值得他的部下好好思量一番。
同样是“超额完成任务”,行政事务中心、计划财务中心、信息技术中心的主管和实业部主管得到的却是不同的评价,这其中重要的衡量点就是“是否合适”。
商人不能一味地追求产品数量上的增加,更要注重自己的产品是不是适销对路,是不是质量过关,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超额”完成任务才算是有价值。
商人不能盲目追求自己的收入是否增长了,还要看自己在获得收入的时候付出了多少,要学会计算自己的“投入—产出”比例,否则“超额”只能引发“超支”,使自己入不敷出。
不主张无节制扩张发展
做专才能做精,做精才能做好,做好才能做强,做强才能做大,做大才能做久。
“千脚的蜈蚣只能走一步路”,主业务农、副业修鞋的南存辉的父亲用朴素的道理教导他做事要踏踏实实。南存辉用这个朴实的道理解决了专业化和多元化的道路孰优孰劣的问题。南存辉始终坚持:不熟悉的不做;行业跨度太大,没有优势的不做;要多元化也得要同心多元化。他认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有非常多的行业让你选择,找上门来的各行业合作伙伴踏破了门槛。这样很容易导致决策的随意性。”
有些公司经常把经营不利的局面,归咎于产品花色太少,因此他们把市场营销方案建立在不断增加产品花色上,殊不知,这样做对一个中小公司来说无异于一颗定时炸弹。过多的花色品种,不仅大大增加了产品的库存压力,挤占了有限的资源,而且使得自己不能在任何一个花色品种上突出并占据优势。
此外,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又容易产生两个问题:①容易混淆;消费者可能会问,我买哪种合适呢?②可得到的便利性;品种繁多,顾客想要的某种品种脱销的可能性就越大,这不仅造成客户流失,而且造成某种假象,使产品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当中。
很多中小公司意识不到这一点,盲目地多元化,结果带来优势资源的分化,导致公司的竞争优势快速瓦解,失去了生命力。这正是中小公司“各领风骚两三年”之独特现象的最根本原因。
还有一些中小公司甚至刚刚创立就给自己定“做大做强,做成多元化经营的集团性质的公司”的口号。事实上,当公司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多元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决不能盲目地多元化,即使那些超大型公司也应该在有限的多元化上追求专业化。因为只有这样,公司才能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也才能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远。
做生意要学会撒网捕鱼,大面积收获的同时还能降低风险。但是在决定走多面经营道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自己的主行业,不能忘本。
当你在一个阶段或者在一个行业取得成功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乎所以,小瞧市场风险。古人留下来的“隔行如隔山”的教训可不是说着玩的。
做大先做强,求快先求稳
所有的初创型企业都面临先生存再发展的问题,有的企业希望一上手就迅速做大做强,事实上,企业要想活下来的话,第一个想法是做好,而不是做大。
——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这是每一个创业人士都会遇到的两难问题。一般来说,做大不等于做强,当你刚开始经商或者创业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做大,但是一定要做强。无法做强,做大也只能是一个空壳子。
浙商南存辉曾经这样说:“做企业跟爬山很像,开始做的时候认为很简单,结果当你越爬越高的时候,就是企业越做越大的时候,碰到困难的时候。越爬越觉得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能回头。”
因此,做企业一定不要想着求快,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意人应该稳步前进,而不要冒进,尤其是创业阶段,切忌急功近利。
1992年,楼金炎到杭州大厦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把杭州大厦从一个账面亏损191万元,潜亏损1.4亿元的亏损企业,发展成为营业收入88亿元、赢利10亿元的全国商业航母。2003年上半年,杭州大厦更是获得了极大的丰收,一举获得全国大型百货商场单店中创造利润、上缴国税、人均创利、每平方米创利、每平方米营收五个第一。
楼金炎认为,尽管杭州大厦在全国只能算是一个中小型商场,客流量跟上海北京等一些大城市相比可能也有差距,但是,只要在经营上有个明确的定位,照样可以做得很精彩。
在杭州大厦的定位上,楼金炎没有急功近利,一味地求大求全求快,而是异常地稳定、沉着,他根据浙江省的经济实力,把商场定位在中高档,并计划在五年后商场在经营的确不错的情况下,再考虑发展成为高档商场,和其他的大商场错位经营,向高档的精品商场看齐。
楼金炎说:“做企业一定要用心,要认真去做,慢慢来做。”做生意、既要快,又要稳,而且稳应该是第一位的,不要着急,前面有赚不完的钱。
商人要有定力,不管周围的言论和举动如何动摇,看好认准就要守得住摊、站得稳脚、定得住神。
经商的人在开始时就应该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目标。既要做强,又要求稳。稳步前进,而不冒进。
不怕亏,就怕停
浙江人怕的不是亏损,做生意总会有亏有赚,我们怕的是周转不起来,停下来我们就真死定了。
——冯海亮(浙江海亮集团董事局主席)
浙江人为了使自己的资金周转得更灵活,不会停下已着手的生意,甚至暂时亏损也在所不惜。
浙江台州有一对老夫妇,生了五个儿子,家里的田地少,不够种,于是二人就经营了一个小吃部,卖一些面条、包子和烧饼。小吃部规模不大,一天下来,挣钱不多。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买卖,让老两口的五个儿子都上了大学,而且没欠下一分钱的外债。村里人说:“他们的小吃部,一天也没有停过,刮风下雨都照样经营,有时候还送外卖。”别看买卖小,只要不停下来,持续去做,一年算下来,也收入不少。
相反,如果你做的是大买卖,一次赚个几千几万,但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停下来,不仅成本会增加,而且也不容易留住客户。最后,只能是一点点缩小,一点点走向衰落。
做企业也是如此,即使是产品卖不出去,不到逼不得已浙商也不会轻易地使自己的工厂停产,因为只要一停产,工人要闹情绪,机器要折旧,这些都是很烦人的事情,因此他们宁愿暂时亏损,也会保持生产下去。他们会再另想方法去扭亏为盈。
所以说,浙商不怕亏,就怕停。
商人要懂得雪球只有动起来才能越滚越大的道理,做生意不能动不动就停下来,死钱只会越花越少,而不会给你带来盈利。
经商,首先要使自己的资金周转灵活起来,千万不要停下来观望。不要在乎暂时的亏损,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产品、资金周转开来,实现扭亏为盈。
经商切忌自命清高
经商最忌自命清高,如果一个商人老是自命不凡,就不用指望他会发财了。
——汪力成(浙江华立集团董事长)
浙商都很随和,见到地位高的不巴结,见到地位低的也绝不会小瞧。即使几亿、十几亿身家的大老板,也总是平易近人的样子,穿得很朴实,说话很厚道。因为拥有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所以他们会发大财。
浙江杭州未来食品公司老板蒋敏德,在1998年全国抗洪救灾晚会上的那句自我介绍,至今让人印象深刻——捐出百万元巨款,作为嘉宾被请到台上,可面对话筒,只说了一句话:我是浙江富阳的一个个体户。既不说自己是谁,也没有提及企业的名字。
浙商做生意,从来都是很少炫耀的,哪里有机会,他们第一个去尝试,赚了钱之后,只是轻轻地一带而过,然后,就重新前行了。
在温州,没有人站出来夸耀自己的财富多,没有人评选到底哪个人是第一和第二。因为大家都明白,温州真正的高人很多,有钱人太多了,所以他们才会如此低调,暗地里使劲地赚钱。
在他们口中,谈论起钞票,一副平淡的样子,丝毫没有任何的得意,很难想象几百万元、几千万元在他们眼里会如此不值得一提。
假如一个生意人总是自命不凡,认为自己有钱,有本事,对别人看不上眼,那谁还会与他合作呢?只有做人不自命清高,做人不太过张扬,拥有健全的人格,才能获得合作伙伴的尊重和支持。
为人做事要低调,不能自命不凡,即使自己已经很有钱。对于一个商人而言,低调非但不会掩盖他的才干反而会让他的才干散发出更耀眼的光。
千万不要在人家面前表现得多有本事,况且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的本事能多大呢?务实些,少说多做,人格魅力同样可以为你的事业增添羽翼。
踩着“本土”走向全球
中国籍跨国公司的捷径在哪里,那就是踩着本土走向全球。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否则就不能成功。
——庄启传(浙江纳爱斯集团董事长)
在浙江,中小公司多数是私营公司,在中国市场上土生土长,应该比外企更加了解自己的市场、自己的文化,在语言沟通、地理优势、人文环境,在为顾客提供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等方面,比外企更有优势和竞争力。
因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是要把民族品牌打造成世界品牌,却又“任重而道远”。
国内民营企业首先要有创立民族品牌的意识,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明确定位、融入时尚元素,把民族品牌推向世界,争做“世界名牌”,这在风云变幻的转型期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他们如果能够在战略上放眼全球,战术落实到本土,市场中就一定有一块属于中小公司的蛋糕。例如,浙江万向集团之所以能够一跃成为中国知名的现代化公司,就得益于其在人缘、地缘、血缘等方面的本土化优势。
在国际较量中,万向也总能占据明显的上风,他们收购外国公司,在外国人的地方,用外国人的资源,做外国人的老板,赚外国人的钱,这就是万向的“本土化”战略。然而他的本土不是中国,而是国际市场,是外国。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越是本土的,就越是全球的;越是本土的,就越具有优势。最好的老师,不是GE,也不是韦尔奇,是自己。庄启传说得好:“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必须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否则就不能成功。”
做生意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千万不要脱离了国情。
做生意要向国际大公司学习,但是千万不能无视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盲目做出决策,否则就会水土不服。
浙江商人的“三不做”
我有个“三不做”:自己不熟不做、不赚钱的不做、自己做不好的也不做。
——王振滔(奥康集团董事长)
在浙江,有这么一句话:经商不懂行,瞎子撞南墙。说的就是做生意不要做自己不熟的行业。
“不赚钱,不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东西,我们不干。”浙江商人说。
这个道理很浅显,经商为什么呀,不就是赚钱吗?有人说我经商是为社会做好事,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如果挣不到钱,一切都是空谈。
此外,浙江人还有一个原则:自己能力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做。创业的时候,大部分人总是希望稳当一些,不要在初次创业的时候就遭遇失败。因此,创业时选择要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创业就意味着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因为你会碰到许多以前没有碰到的人和事,你需要处理好这些不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于刚创业的人来说,所选的行业或者事情最好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不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浙江商人的“三不做”,反映了他们成熟的经商意识和敏锐的商业头脑。正是由于这些,才让他们在商场上如鱼得水,直击沧海。
商人不做自己不熟的事情、不做不赚钱的事情和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商人要求稳,宁可少赚钱也不要贪利,不能因为没有谱的前景“而把自己的老本都搭进去”。
做生意在于得人
事在人为,得人者兴,失人者衰。企业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就是人力资源。
做生意要会识人,还要能找到人,留住人。
做水泵发家的浙江人林凯文在15年间,完成了一个由白手起家到拥有数亿资金的发迹神话。
1993年,林凯文的企业已经达到了1000万销售额,在永嘉成为领头的水泵企业。然而好景不长,1994年公司明显出现了衰退的迹象。而此时的林凯文的对手已经不仅仅是“水泵之乡”永嘉的其他企业,而是全国各地大小企业的虎视眈眈。
务实的林凯文对造成当时困境的原因做了详细分析,找到了企业衰退的原因——技术的低能导致产品质量不过硬,规格型号太单一。再往下寻根求源,就是缺少技术人才。
做生意的关键之关键在于得到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才,一个企业少了干活的人是做不下去的,经商多年的林凯文终于悟出了这个重要的道理。
于是,林凯文通过各种媒体做广告求贤才,但结果居然没有一个符合条件的人前来应聘。为了招聘到人才,林凯文干脆将公司搬到了上海。结果他开出的165人的人才清单一下子就得到了满足,找到的全部是不折不扣的高级人才。正是有了这些可用之才,林凯文的企业才又恢复了往日的兴盛。
商场上的竞争与其他任何行业的竞争一样,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请到高明的人才,你在竞争中才能占据主动地位。而真正的人才一般都有傲骨,他们不会随随便便屈尊于人的,他们也在选择能够认识到自己价值的“明主”,选择能够给自己面子的人。因此,能识人,还要会请人、留人,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对待才行。
求人才,就是求生存。要发展就要去不断地挖掘能为自己所用的人力资源,要大量引进专业性人才,舍得在人才身上下本钱。
人才是根本,重视人才的挖掘和培养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商人要懂得爱才惜才留才,这样事业才能永续发展。
店不在于多,在于精
再远大的目标也要有务实的基础,每天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不容易。
从最早给别的品牌做代工,到自己创立品牌,由别的企业给自己代工,这是一个飞跃。很多企业家在主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都会考虑多元化经营,但是美特斯·邦威目前似乎还停留在自己起初的服装品牌的经营和建设上,这一切用美特斯·邦威老板周成建的话来说就叫“摊子不在铺得大,而在于精”,做事专则精,经则无所不妙,生意只有做精才能做大。
多元化有多元化的好处,但是不能盲目地多元化。
浙江的华立集团,也是一个坚持做精才能做大信念的企业,因为他们吃过盲目铺大摊子,盲目多元化的亏。
对华立来说,多元化经营战略一直是老板汪立成的一个梦想。但是在经历了盲目多元化的挫折之后,汪立成对此有了新的看法:在寻求新主业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一个原则,任何时候,主业只有一个。
1995年下半年,华立的资金流相当紧张。对华立来说,那是一个痛苦的时期,华立以损失两亿多元为代价,砍掉了除电能计量仪表及房地产业之外的10多家企业,专注于电能计量仪表、电力自动化和房地产等三项主业。
“店不在多,在于精”的生意经深深地印在了汪立诚的脑袋里,他说:“做企业,一定要牢牢掌握其发展和扩张的规律,宁可没钱慢慢做,也绝不能盲目做大做强。”
作为商人,一定要不盲动、不盲目,甘愿在实践中历练、淬砺。
商人要专注于自己的本位经营,但是也要时刻保持活泛的思维,不要一味地抱残守缺,一旦瞅准机会就要立即行动,谨慎地向其他行业扩张,不要放弃任何的机会。
小生意做事,大生意做市
我们的计划是用新产品来带领大众,而不是被动地问他们要什么产品。消费者并不知道什么是可能的,但是我们知道。因此我们不去做一大堆的市场调查,而是不断修正我们的产品质量及其性能、用途的想法,设法依靠用引导消费者,与消费者沟通的方式,来创造市场。
——胡柏藩(浙江新和成董事长)
在浙江商人看来,小生意在于做事,只要有事做,我们就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但想要大富,则恐怕很难。要有所发展,则需要做市,即市场。
所谓力不到不为财。小企业要实现原始积累,老板必须亲力亲为,做好每一件事;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老板的精力应更多地集中于市场开拓和创造,把市场工夫做足;而大企业、大项目考虑的应是如何借势、用势、造势,从而确立行业的领先和优势地位。
做市——市场经营有三种境界:“等市场”、“找市场”和“做市场”。
所谓“等市场”,就是计划经济时期及市场经济萌芽时期的做法,重生产与内部管理,轻市场营销,坐等市场找上门来。
所谓“找市场”,是目前最惯常的做法,从短缺经济到过剩经济的过程中,企业被迫开始关注外部环境,研究市场并进行目标市场定位与细分,开始讲究营销策略,但一般还是按常规的思维方式跟风,一哄而上,同构竞争异常激烈,不时引发“价格大战”、“广告大战”等恶性竞争,结果常常是你死我活,两败俱伤。
所谓“做市场”,则是指跳出同构竞争,进行战略创新,改变行业游戏规则,超常规、反传统,创造全新的需求,进入一个相对无竞争的境界。
“做市场”不同于各种市场营销策略与市场管理技术,不是针对企业经营的某一局部环节,而是强调企业整体经营战略的创新,其精髓在于改变游戏规则,提高竞争门槛,确立具有“唯一性、权威性、排他性”的竞争优势地位。
“小生意做事,大生意做市”,这是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老板运作企业的不同方式。浙江商人认为,小老板只要兢兢业业地把该做的事做好,就可以了;中老板仅仅能把事做正确,还不行,必须懂得如何做正确的事,懂得市场竞争的策略和手段,懂得管理团队的打造与企业文化的宣导;而大老板除了懂得做“事”与“市”之外,还必须具备通过把握宏观的经济大势、区域经济趋势以及行业发展态势来创新商业模式的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具备战略思维能力,具备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从而紧扣时代脉搏,引领市场潮流,成为与时俱进的火车头。
经商之道,就是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
小生意需要的是勤奋,大买卖需要的则是谋取市场的战略规划。
市场为本,只有去发现、开拓、占领市场,才能把生意做好做大。
上赶着不是买卖
凡是在生意场上摔跤的都是跑步的,稳稳地走的没有摔跤的。要在稳中求发展,当做的好时,别人会主动找上门来,这生意就好做了。
——汪立成(浙江华立集团董事长)
按常理,人们把客户都当成“老爷”,并且,一旦了解到一点信息,人们都会抓紧时间、跑断腿,采取各种手段,甚至冒险违纪都想拉上关系。
但浙江商人不会。
浙江人做生意,从不死皮赖脸地强买强卖,如果他非要卖给你,他也一定要给你说你买了以后会得到什么好处。硬拉死拽一个人让人家和你合作,往往会吓跑对方。
一位浙江商人说:“我确实想把生意做大,但我做生意从来不勉强谁,而是用我们专业的业务水平,优厚的条件去吸引,让对方主动找你,自然谈判,合作条件都会主动很多。”
急于求成往往会坏大事,对于刚接触生意的人来说,这种情绪是很难避免的,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过于急躁往往适得其反。
在这方面,浙江人是我们的榜样。
上赶着不是买卖,生意不是急着做的,你越急对方的砝码越重,而你就越被动,商人一定不要急于求成。
商人一定要秉持求快先要稳的作风,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宁可慢慢做,也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只是为了挣他的钱。当对方觉得你不只是为挣钱而来的时候,生意就成功了。
经验是赚钱的陷阱
经验是经商成功的一大法宝,但是不可盲目屈从于经验,经验往往也是经商的陷阱。管理者的决策是这样形成的: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
——郑裕彤(周大福珠宝金行有限公司主席)
浙江人经商是很重视经验的,历代浙江商人总结出了很多非常实用的商谚就是明证。这些经验是他们在经商过程中的酸甜苦辣的结晶,是指引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避免重蹈覆辙的明灯。但是,经商绝对不能过分地依赖经验,不能因循守旧,画地为牢。而要善于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甚至掌握先机,在变化之前就灵敏地“嗅”出未来发展的动向,先人一步,做好准备。
刻舟求剑的故事众所周知,如果时间和空间移位,形势和任务变了,还要死搬已过去的那一套,照着船舷上的记号去找剑,是很可笑的。与现实脱节,即使有再深的记号,再好的经验,也只会是劳而无功,白忙一场。
浙商认为,依靠经验,在以前可以确保商人稳健发展,也使很多商人度过许多大风大浪。但商规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前适用不等于今天适用。在新经济时代,好多事情是不能用旧经验来解释的,这个时代的特征不再是大吃小或好吃坏,而是快吃慢,不允“一慢二看三通过”。时代要求思维转变。
浙商都不是经验主义者,他们重视经验,但是他们不会墨守成规,适当地突破常规,突破经验的束缚,成为他们成功的关键。
聪明的商人重视经验,但并不依赖经验,有时候甚至打破经验。有一点特别需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无论多么好的经验,所代表的都是以前,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可是现在时逝事异,如果我们不知变通,固守经验,就是盲从了。
商人要有与时俱进的头脑,要懂得经验并非时时可靠,要不断根据市场的新形势对经验进行更新换代。
经验只是商人在经营中的参考,而非决定性因素。商人不能仅仅依靠经验行事,最重要的是要对当前的市场有灵活的判断。 浙商的268条生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