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浙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总经理的12大商道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6.浙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很多人小小年纪便出门远行,走一路,看一路,学一路,干一路。路费就是学费,市场就是学校。凭借这种锲而不舍的学习劲头,他们首先把握住了商机。
——鲁冠球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古人的一种求知模式,亦是古人自我修养的途径。
“读万卷书”是讲多读书,“行万里路”是讲多游历,这是求知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要求知,首先要“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这实质上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间接知识,它是一个人闭门苦读的过程。求知以“博览群书”始,实不失为合理之举,因为以个人有限的精力,万万不足以亲身一一发现、经历,且无此必要,明智之举就是通过博览群书把已有的知识、学说纳入胸中。
但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闻之不见必谬”,又“闻之不若见之”,因此博览群书之后,必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为“游学”。游学很早以来就是个传统。孔子曾周游列国;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负起行囊遍游天下,竟依依不思归。“游学”的益处大致有:一可亲见亲历,增长见识,谓多见而识之;二是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从书上得来的“知”;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原因,即孔子讲的“我之游,观其所变”;四是可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施之于“行”。
“游学”既可获得新知识,又可验证学来的间接知识,此外还有机会在实际生活中推行自己的见解学说,无怪乎古人要“行万里路”了。
现代商人则主张做“走商”,不要做“坐商”,也是这个道理。浙江商人马云说:“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怎样在社会上读?就是要多走路,多接触人。
浙商务实苦干,懂得从实践中总结真知,所以哪怕只有一分钱赚,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一切从自己脚下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经商之道,并且沿着这条道路越做越大,越做越牛。
1978年,浙江义乌女青年周晓光高中毕业,全家10口人,任凭母亲持家多么精打细算,也只是温饱而已。周晓光记着母亲“会做的不如会算的”一句叮嘱,挑着货郎担到东北卖绣花样去了。那年她17岁,挑着担子,走了6个小时山路,在义乌火车站乘上了火车。挑货郎担“跑码头”的本钱是母亲借来的几十元。挤火车、赶汽车,为了不耽误时间,只能白天摆地摊,晚上赶路。夕发朝至,走南闯北,6年间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当时,她拿着一本中国地图,沿着公路、铁路往前走,6年“跑码头”,周晓光赚回了第一桶金——2万元。1985年,周晓光嫁给了同样卖绣花样的东阳人虞云新。婚后,两人拿出所有的积蓄在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里买下了一个摊位。
以后的故事就很平常了:几年下来,他们在义乌最好的住宅小区买下了新房,在市中心朝阳门买下了一家店铺。1995年7月,夫妻俩投资700万元办起义乌最早的一家饰品加工厂。饰品厂以连年销售翻番的速度发展,并在全国建立起销售网络。现在,周晓光的个人资产上亿,成为中国饰品行业的“大姐大”。义乌市现在已有1800家饰品生产企业,10万人从业,年产值60亿元。
浙商,不管是在车站旁摆地摊的小商贩,还是大集团的老总,他们身上都有一种精神感染着你,这就是“能吃苦”。为了做生意,浙江商人不惜“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走尽千山万水”。浙江人以行路代读书,凭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吃苦经”,使得一些原本是修鞋的、打铁的、缝衣服的等普通劳动者成了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成长为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企业家。
浙商最厉害的不是资金,也不是技术,而是他们比别人具备更“活”的脑袋、更“宽”的手掌和特别能跑的“长”腿。
多走走,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把自己固定在一个小圈子里,去闯、去拼、去实践,你就可能成为实战英雄。 总经理的12大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