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本会计

第一节 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

成本会计 王玉 5475 2021-04-06 09:0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本会计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七章

  其他行业的成本会计

  第一节 商品流通企业成本核算

  一、商品流通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组织商品购销活动的、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其主要经济活动是组织商品流通,即通过商品的购进、销售、调拨和储存,将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以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从而实现商品的价值。我国的商品流通企业包括商业、粮食、物资、供销、外贸、医药商业、石油商业、烟草商业、图书发行以及从事其他商品流通的企业。与制造企业相比,商品流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其经营过程主要包括供应过程与销售过程及储存,没有生产过程。按其在商品流转过程中所处地位或作用不同,商品流通企业可以分为商品批发企业和商品零售企业。

  商品批发企业以从事批发业务为主。其特点是经营规模及业务量较大,销售对象一般是生产企业和零售企业,商品购销活动都是大宗商品且成批进行,交易额较大,商品交易次数较零售企业要少。

  商品零售企业以从事零售业务为主。同批发企业相比,其特点是经营的商品品种较多,规格复杂,一般库存量较少,勤进快销,销售对象广泛,交易次数频繁,单笔交易额较小,处于商品流转的最终环节。

  二、商品批发企业成本核算

  (一)商品采购成本计算

  商品批发企业的商品采购成本是指购进商品的实际采购成本,包括买价和相关的采购费用。企业为了反映购进商品的采购成本,应设置“商品采购”账户或“在途商品”账户,“商品采购”账户或“在途商品”账户下应按照供货单位、商品类别等设置商品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为了简化核算,采购费用可另行核算。采购费用可分别按费用额大和费用额小两种情况处理:如果采购费用额较大,单独设置“进货费用”账户核算,期末进行分摊,作为“库存商品”账户的调整账户;如果采购费用额较小,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商品销售成本计算

  在商品批发企业中,库存商品采用按实际采购成本进行记账,这里仅指买价成本。在计算结转商品的销售成本时,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和毛利率法等方法,下面仅对毛利率法的具体应用进行说明。所谓毛利率法,就是根据本月实际销售额,按照上季度实际毛利率或本季度计划毛利率分商品类别来估算本月销售毛利,从而倒轧出本月商品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一般来说,毛利率法是按大类商品或全部商品计算商品销售成本,而不是按每种商品的品种分别计算其销售成本。各季度商品结构不完全相同,其毛利率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按上季度毛利率计算本期商品销售成本时,结果不够准确。为了确保库存商品计价准确性和商品销售成本的真实性,企业采用毛利率法时,一般只在一个季度的前两个月中使用,季末的月份采用其他比较准确的方法进行调整,以保证季度商品销售成本和结存商品成本数据的准确性。

  (三)商品销售成本的结转

  商品流通企业经营的商品品种较多,管理上要求按商品品种、规格设置明细账进行明细核算,在计算出已销商品的销售成本之后,企业应按一定方式将已销商品成本从“库存商品”账户转入“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结转的方式有分散结转和集中结转两种。分散结转是按每一库存商品明细账户分别计算出商品销售成本和期末结存商品成本后,在每一账户付出金额栏内逐一登记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并将结存金额记入结存栏内的结转方式,将每种商品的销售成本加总求出各类及全部商品销售成本,然后编制结转主营业务成本会计分录,并据以登记“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及二级账。集中结转只在“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及二级账上登记商品销售成本,库存商品明细账不登记已销商品成本,但需要计算和登记每一种商品的期末结存金额。企业将每种商品的期末结存金额加总,求得全部及各类商品期末结存金额后,记入总分类账及二级账的期末结存金额栏内,然后利用倒算成本法,求出全部及各类商品的销售成本,并编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的会计分录,据以登记“库存商品”总分类账及二级账。在实际工作中,商品销售成本的结转时间有逐日结转和定期结转两种方式,一般来说,委托代销商品、直运商品销售业务应采用逐日结转方式,除此之外的其他销售业务都采用定期(按月或按季)结转方式。

  三、商品零售企业成本核算

  (一)商品零售企业成本计算的特点

  零售企业经营商品的种类繁多,数量零星,进出频繁,因此根据零售企业经营商品特点和管理要求,一般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在售价金额核算法下,库存商品明细账应按实物负责小组设置,故这种方法也叫“售价记账,金额控制”。其基本内容如下:

  (1)建立实物负责人制度,即要求实物负责人对其经营的商品数量和质量负责。

  (2)设置“库存商品”账户,按零售价(含增值税)记账。明细账按实物负责人(或商品类别)分户设置,只登记商品的售价金额,按售价金额反映各实物负责人经营商品的进销存情况。

  (3)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为了反映商品采购成本和售价之间的差额,应设置“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该账户是“库存商品”账户的调整账户,按商品类别或实物负责人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明细核算。

  (4)加强商品盘点和物价管理。

  (二)商品购进的成本核算

  零售企业在采用售价金额核算法的条件下,为了简化核算,购进商品的采购成本仅按其买价计算,采购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具体做法如下:在购进商品验收入库时,零售企业应根据商品入库单,按商品零售价(含税),借记“库存商品”账户或“在途商品”账户,按商品采购成本(不含增值税),贷记“商品采购”账户或“在途商品”账户,按商品采购成本与售价的差额,贷记“商品进销差价”账户。

  (三)零售商品销售成本的计算

  由于库存商品按售价计价,因此在发生商品销售业务时,零售企业按含税售价反映销售收入,借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并按含税售价结转商品销售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贷记“库存商品”账户。月末,当计算销项税额时,零售企业将含税销售收入调整为不含税销售收入,借记“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贷记“应交税费”账户。为了计算出销售商品的实际成本,零售企业必须按一定的方法将本月已实现的商品进销差价从已售价记录的商品销售成本中转出。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计算方法有差价率法和实际差价法,其中差价率法是按商品的存销比例分摊商品进销差价的方法,根据进销差价占当月可供销售商品售价的比率,计算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由于计算差价率的范围不同,进销差价率的计算方法又分为综合差价率计算法、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

  1.综合差价率计算法

  综合差价率是指按企业全部商品计算的差价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借方发生额×综合差价率

  【例7-1】某零售商品店8月末“库存商品”总账余额为3 815 000元,“商品进销差价”总账余额(分摊前)为807 200元。8月,该企业“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借方发生额为1 230 000元。

  综合差价率=807 200÷(3 815 000+1 230 000)×100%=16%

  8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1 230 000×16%=196 800(元)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编制会计分录如下:

  经过上述调整后,“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期末余额便是本期已销商品的实际成本,“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期末余额则是期末库存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采用综合差价率计算法来确定商品的销售成本,计算手续比较简便,但只适用于商品种类较少、各种商品的进销差价比较接近的企业。对于商品种类繁多且各商品的进销差价差异很大的企业,不宜采用这种方法,以免造成成本计算结果的不实与歪曲。

  2.分类(柜组)差价率计算法

  分类(柜组)差价率是指按企业各类商品或各营业柜组计算的差价率,在这种计算方式下,“库存商品”“商品进销差价”“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均应按商品大类(柜组)设置明细账。其计算公式如下:

  采用分类差价率,计算结果较为准确,但和实际的进销差价仍有一定距离。

  3.实际差价计算法

  这种方法也称盘存商品进销差价计算法,是在期末对库存商品进行盘点,以盘存数量分别乘以商品的进货单价、销售单价求出结存商品应保留的差价,再倒算出已销商品的进销差价的一种方法。其计算公式如下:

  库存商品售价金额=每种商品库存数量×该种商品销售单价

  库存商品进价金额=每种商品盘存数量×该种商品单位采购成本

  该种商品进销差价=库存商品售价金额-库存商品进价金额

  已销商品进销差价=期末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

  这种方法比前两种计算方法都准确,但是逐一按品种查找原价,并且要盘点,工作量较大,一般月度不宜采用,而是在年终决算前,结合商品清查盘点,采用这种方法核实调整库存商品的进销差价。

  (四)已销商品进销差价的结转

  零售企业通过上述方法计算出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后,应从按售价反映的商品销售成本中减去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以便反映真正的进货成本。结转时,零售企业应根据有关凭证借记“商品进销差价”账户,贷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 成本会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