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本会计

第一节 定额成本法

成本会计 王玉 16972 2021-04-06 09:07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本会计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八章

  管理成本计算方法

  第一节 定额成本法

  一、定额成本法的概念和特点

  (一)定额成本法的概念

  在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下,生产费用的日常核算都是按照其实际发生额进行的,产品的成本也都是根据实际生产费用计算的。因此,这就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缺点——不能及时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只有月末将实际资料与定额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才能得到反映,而不能在月内生产费用发生的当时就得到反映,这不利于加强定额管理,不能及时对产品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不能更有效地发挥成本核算对于节约生产费用、降低产品成本的作用。

  定额成本法简称定额法,是以产品的定额成本为基础,通过加减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来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若材料按照计划成本计算,还应加减材料成本差异。定额法弥补了上述四种成本方法的不足,把产品成本从事后计算转移到生产费用的事前控制上来,以便及时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与产品成本脱离定额差异,加强定额管理,采取有力措施,以利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定额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产品实际成本=定额成本±脱离定额差异±定额变动±材料成本变动差异

  (二)定额成本法的特点

  定额法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事前制定产品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和定额成本,对成本进行事前控制,并以此作为降低成本的目标,对产品成本进行事前控制。

  (2)在生产费用发生时,将符合定额的费用和发生的差异分别进行核算,加强对成本差异的日常核算、分析和控制。

  (3)月末,在定额成本的基础上加减各种成本差异,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为成本的定期分析和考核提供数据。

  因此,定额法不仅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还是一种对产品成本进行直接控制的成本管理方法。

  二、定额法的成本计算程序

  定额法的成本计算程序主要有以下五个步骤:制定定额成本、核算脱离定额差异、分配材料成本差异、计算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

  (一)制定定额成本

  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必须先制定单位产品的消耗定额、费用定额,并据以计算单位产品的定额成本。

  1.定额成本的作用

  定额成本就是根据产品的各种现行消耗定额和有关的计划单价(或计划分配率)计算出来的产品成本。

  实行定额法必须有消耗定额,并据以编制定额成本。定额成本的作用在于:

  (1)定额成本是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的前提。只有以定额成本为基础,才能对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进行调整,才能计算出产品的实际成本。

  (2)定额成本是采用定额法控制生产耗费的前提,根据定额成本与实际耗费的差额可以判断各种生产费用的节约或超支情况。

  2.定额成本的计算程序和计算方法

  产品的定额成本是以产品生产耗费的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价为依据确定的目标成本。

  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原材料计划单价=直接材料费用定额

  产品生产工时定额×计划直接人工费用率=直接人工费用定额

  产品生产工时定额×计划制造费用率=制造费用定额

  直接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通常是按生产工时比例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因而其计划单价通常是计划的每小时各项费用额。各项费用定额的合计就是单位产品的定额成本或计划成本。

  产品的定额成本可以按零件、部件和产成品分别制定,通常由计划、技术和会计等部门共同制定。定额成本的制定是通过编制定额成本计算表进行的。其编制方法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选择:

  (1)在产品的结构简单、零部件较少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先制定零件的定额成本,然后再汇总计算部件的定额成本和产成品的定额成本。

  (2)在产品的结构复杂、零部件比较多的情况下,企业为了简化成本计算工作,可以不计算零件的定额成本,而是直接根据零件定额卡所列的零件原材料消耗定额、工序计划和工时消耗定额以及原材料的计划单价、计划的直接人工费用率和计划的制造费用率,计算部件的定额成本,然后汇总计算产成品的定额成本。或者企业根据零部件定额卡和原材料的计划单价、计划的直接人工费用率和计划的制造费用率,直接计算产成品定额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编制定额成本计算表时,定额成本采用的成本项目和计算方法应该与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采用的成本项目和计算方法相一致,以便进行成本考核和分析。

  零件定额卡和部件定额成本计算表的格式如表8-1和表8-2所示,产成品定额成本计算表如表8-3所示。

  表8-1 零件定额卡

  表8-2 部件定额成本计算表

  表8-3 产成品定额成本计算表

  (二)核算脱离定额差异

  脱离定额差异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数额脱离现行定额成本的偏差。实际费用高于定额成本时为正差,实际费用低于定额成本时为负差。

  企业要加强生产耗费的日常控制,必须进行脱离定额差异的日常核算,及时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属于生产中存在的浪费和损失等问题,企业应予以制止并防止以后再次发生;属于消耗定额脱离实际,企业应及时调整修订定额成本,这样才能把生产耗费控制在既先进又可行的范围之内。因此,对生产耗费进行脱离定额差异的日常核算是定额法的中心内容,它对于控制生产耗费、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核算脱离定额差异就是在生产费用发生时,将实际发生的生产费用数额与定额成本相比较,把实际费用分为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差异,分别编制定额凭证和差异凭证,对费用的发生进行控制和监督,及时反映生产耗费的发生。企业对实际生产差异编制凭证以后,还必须按照规定进行定额差异的核算与分析。在定额法下,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按产品成本项目分别进行的,即分为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直接人工脱离定额差异和制造费用及其他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1.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在各成本项目中,直接材料费用(包括自制半成品费用)一般占有较大比重,且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因此更有必要和可能在费用发生的当时就按产品核算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的差异,并以不同的凭证予以反映。

  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方法,一般有限额法、切割核算法和盘存法三种。

  (1)限额法。所谓限额法,就是车间向仓库领料采用限额领料制度。凡车间在限额范围内需用的材料,根据限额领料单向仓库领取。遇有超过限额的消耗,企业均需另行填制专用的领料单。超限额领用的材料,全部是定额差异。为了控制材料的领用,在定额法下,原材料的领用应该实行限额领料(或定额发料)制度,符合定额的原材料应根据限额领料单等定额凭证领发。由于增加产量需要增加用料时,企业在追加限额手续后,也可以根据定额凭证领发。由于其他原因发生的超额用料或代用材料的用料,企业应填制专设的超额领料单、代用材料领料单等差异凭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后领发。为了减少凭证的种类,这些差异凭证也可用普通领料单代替,但应以不同的颜色或加盖专用的戳记,以示区别。在差异凭证中,企业应填写差异的数量、金额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差异凭证的签发必须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其中由于采用代用材料、利用废料和材料质量低劣等原因而引起的脱离定额差异,通常由技术部门审批。采用代用材料和利用废料还应在有关的限额领料单中注明,并从原定的限额中扣除。

  在每批生产任务完成以后,企业应根据车间余料编制退料手续,退料单也是一种差异凭证。退料单中的原材料数额和限额领料单中的原材料余额都是原材料脱离定额的节约差异。

  应当指出的是,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是产品生产中实际用料脱离现行定额而形成的成本差异,而限额法并不能完全控制用料,上述差异凭证反映的差异往往只是领料差异,而不一定是用料差异。这是因为投产的产品数量不一定等于规定的产品数量;领用原材料的数量也不一定等于原材料的实际消耗量,即期初、期末车间可能有余料。

  【例8-1】某限额领料单上规定的产品数量为2 000件,每件产品的直接材料消耗定额为4千克,则领料限额为8 000千克。本月实际领料7 700千克,领料差异为少领300千克。现假定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本期实际投产产品数量符合限额领料单规定的产品数量2 000件,则上述少领300千克的领料差异就是用料脱离定额的差异,且期初、期末均无余料。

  直接材料定额消耗量=2 000×4=8 000(千克)

  直接材料实际消耗量=7 700(千克)

  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7 700-8 000=-300(千克)(节约)

  第二种情况:本期实际投产产品数量为2 000件,但车间期初余料为200千克,期末余料为80千克。

  直接材料定额消耗量=2 000×4=8 000(千克)

  直接材料实际消耗量=200+7 700-80=7 820(千克)

  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7 820-8 000=-180(千克)(节约)

  第三种情况:本期投产产品数量为1 900件,车间期初余料为50千克,期末余料为90千克。

  直接材料定额消耗量=1 900×4=7 600(千克)

  直接材料实际消耗量=50+7 700-90=7 660(千克)

  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7 660-7 600=60(千克)(超支)

  由此可见,只有投产产品数量等于规定的产品数量,且车间期初、期末均无余料,或者期初、期末余料数量相等时,领料(或发料)差异才是用料脱离定额的差异。

  (2)切割核算法。对于某些贵重材料或经常大量使用且又需要经过在准备车间或下料工段切割后才能进一步加工的材料,如板材、棒材等,企业应填制材料切割核算单。企业通过材料切割核算单,核算用料差异,控制用料。材料切割核算单应按切割材料的批次设立,在单中要填明切割材料的种类、数额、消耗定额和应切割成的毛坯数量。材料切割核算单的格式如表8-4所示。

  表8-4 材料切割核算单

  为了核算用料差异,更好地控制用料,这些材料通常是由下料车间(或工段)先切割,再由用料车间(或工段)将毛坯送到加工车间进行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切割过程中的材料节约或超支就是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

  采用材料切割核算单分析材料切割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有利于加强对材料的核算,能及时反映材料的使用情况和发生差异的具体原因,有利于加强对材料消耗的控制和监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上述核算如果与车间或班组的经济核算结合起来,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盘存法。在大量生产不能按照上述方法分批核算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情况下,除仍要使用限额领料单等定额凭证和超额领料单等差异凭证,以便控制日常材料的实际消耗外,企业还应定期(按工作班、工作日或按周、旬等)通过盘存的方法核算差异。

  企业根据完工产品数量和在产品盘存(实地盘存或账面结存)数量算出投产产品数量,再乘以原材料消耗定额,得出原材料定额消耗量。其中,投产产品数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第一,本期投产产品数量=本期完工产品数量+期末在产品数量-期初在产品数量。

  第二,根据限额领料单、超额领料单、退料单等材料凭证以及车间余料的盘存数量,计算直接材料实际消耗量。

  第三,将直接材料实际消耗量与定额消耗量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原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

  应当指出的是,按照上述公式计算本期投产产品数量,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即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期初和期末在产品都不再耗用原材料。如果原材料是随着生产的进行陆续投入,在产品还要耗用原材料,那么上述公式中的期初和期末在产品数量应改为按直接材料消耗定额计算的期初和期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

  【例8-2】某企业生产甲产品耗用A材料。甲产品期初在产品为80件,本期完工产品为500件,期末在产品为50件。生产甲产品用A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投入,甲产品的原材料消耗定额为每件3千克,原材料的计划单价为每千克5元。限额领料单中载明的本期已实际领料数量为1 600千克。车间期初余料为80千克,期末余料为10千克。

  有关数据计算如下:

  投产产品数量=500+50-80=470(件)

  直接材料定额消耗量=470×3=1 410(千克)

  直接材料实际消耗量=1 600+10-80=1 530(千克)

  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数量)=1 530-1 410=120(千克)(节约)

  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金额)=120×5=600(元)(节约)

  对于直接材料的定额消耗量和脱离定额的差异,企业应该分批或定期地按照成本计算对象进行汇总,编制直接材料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的差异汇总表。表中应填明该批或该种产品消耗各种原材料的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的差异,并分析说明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该表既可以用来汇总反映和分析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又可以代替原材料费用分配表登记产品成本明细账,还可以报送有关领导或向群众公布,以便根据差异产生的原因采取措施,进一步挖掘降低原材料消耗的潜力。

  现以某工厂甲产品为例,列示其2019年5月原材料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差异汇总表(见表8-5)。

  表8-5 直接材料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差异汇总表

  自制半成品的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和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方法与直接材料的核算方法相同。

  2.直接人工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在计件工资形式下,直接人工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因此其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与直接材料的核算相似。凡符合定额的生产工资可以反映在工作班产量记录、工序进程单等产量记录中;脱离定额的差异部分,应设置工资补付单等差异凭证予以反映,单中也应填明差异产生的原因,并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在计时工资形式下,由于实际人工费用总额到月末才能确定,因此直接人工脱离定额的差异不能在平时按照产品直接计算,只有在月末实际直接人工费用总额确定以后才能计算。

  如果直接人工费用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则某种产品的直接人工费用脱离定额差异也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如果直接人工费用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则某种产品的直接人工脱离定额差异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从以上计算公式可以看出,要降低单位产品的计时直接人工费用,必须降低单位小时的直接人工和单位产品的生产工时。为此,企业不仅要严格控制直接人工费用总额,使之不超过计划;还要充分利用工时,使生产工时总额不低于计划,并且要控制单位产品的工时耗费,使之不超过工时定额。为了降低单位产品的计时直接人工费用,在定额法下,企业应加强日常控制,通过核算工时脱离定额差异的方法,监督生产工时的利用情况和工时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在日常核算中,企业要按照产品核算定额工时、实际工时和工时脱离定额的差异,并及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例8-3】某工厂A车间(该车间生产甲产品和其他产品)5月计划产量的定额直接人工费用为25 600元,计划产量的定额生产工时总数为6 400小时;5月实际直接人工费用为27 300元,实际生产工时总教为6 500小时。5月甲产品定额工时为1 900小时,实际生产工时为1 875小时。

  甲产品定额直接人工费用和直接人工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计算如下:

  计划每小时直接人工费用=25 600÷6 400=4(元)

  实际每小时直接人工费用=27 300÷6 500=4.2(元)

  甲产品的定额直接人工费用=1 900×4=7 600(元)

  甲产品的实际直接人工费用=1 875×4.2=7 875(元)

  甲产品直接人工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7 875-7 600=275(元)

  3.制造费用及其他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核算

  制造费用一般来说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在日常核算中不能按照产品直接确定制造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而只能根据月份的费用计划,按照费用的发生地点和费用项目,核算脱离定额的差异,据以对费用的发生进行控制和监督。其中的材料费用也可以采用限额领料单、超额领料单等定额凭证和差异凭证进行控制。生产工具、零星费用则可以采用领用手册费用定额卡等凭证进行控制。在这些凭证中,企业先要填明领料的计划数,然后登记实际发生数和脱离定额的差异。超定额领用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

  综上可知,制造费用差异的日常核算,通常是指脱离费用定额的差异核算。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只有到月末将实际费用分配给各种产品以后,才能以其实际费用与定额费用相比较加以确定。其计算确定方法与计时工资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确认方法相似。其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某产品定额制造费用=该产品实际完成的定额工时×计划每小时制造费用

  某产品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该产品实际制造费用-该产品定额制造费用

  【例8-4】承 【例8-3】,某工厂A车间5月计划制造费用总额为32 000元,计划产量的定额生产工时总数为6 400小时;实际生产工时总数为6 500小时,实际发生制造费用为31 200元。5月甲产品的定额生产工时为1 900小时,实际生产工时为1 875小时。

  甲产品定额制造费用和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如下:

  计划每小时制造费用=32 000÷6 400=5(元)

  实际每小时制造费用=31 200÷6 500=4.8(元)

  甲产品实际制造费用=1 875×4.8=9 000(元)

  甲产品定额制造费用=1 900×5=9 500(元)

  甲产品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9 000-9 500=-500(元)

  废品损失及其发生的原因应采用废品通知单和废品损失计算表单独反映,其中不可修复废品的成本应按照定额成本计算。由于产品定额成本中一般不包括废品损失,因此发生的废品损失通常作为脱离定额差异来处理。

  (三)分配材料成本差异

  在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中,为了便于对产品成本进行考核和分析,材料的日常核算都应按计划成本进行。因此,日常发生的直接材料费用包括直接材料定额费用和直接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都是按照原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直接材料定额费用是定额消耗量乘以计划单价;直接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消耗量差异乘以计划单价。也就是说,前述的直接材料脱离定额的差异,是按计划单价反映的数量差异,即量差。因此,在月末计算产品的实际直接材料费用时,企业还必须考虑所耗原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问题,即所耗原材料的价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例8-5】承 【例8-4】,某工厂生产的甲产品5月所耗直接材料定额费用为47 000元,脱离定额差异为浪费2 500元。5月该厂车间月初、月末均无余料,领用材料全部耗用。原材料的成本差异率为节约1%。

  该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47 000+2 500)×(-1%)=-495(元)

  各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成本差异,一般由各产品的完工产品成本负担,月末在产品不再负担。

  (四)定额变动差异的核算

  定额变动差异是指因修订消耗定额或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而产生的新旧定额之间的差额。定额变动差异与脱离定额差异不同,定额变动差异是定额本身变动的结果,与生产中费用支出的节约和浪费无关。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条件的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等,企业的各项消耗定额、生产耗费的计划价格,也应随之加以修订,以保证各项定额能够准确有效地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在消耗定额或计划价格修订以后,定额成本也应随之及时修订。

  消耗定额和定额成本一般是在月初、季初或年初定期进行修订。在定额变动的月份,其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成本并未修订,仍然按照旧定额计算。因此,为了将旧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和按新定额计算的本月投入产品的定额成本,在新定额的同一基础上相加起来,应该计算月初在产品的定额变动差异,以调整月初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可以根据定额发生变动的在产品盘存数量或在产品账面结存数量和修订前后的消耗定额,计算出月初在产品消耗定额修订前和修订后的定额消耗量,进而确定定额变动差异。在构成产品的零部件种类较多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按照零部件和工序进行计算,工作量就会很大。为了简化计算工作,企业可以按照单位产品费用的折算系数进行计算,即将新旧定额计算出的单位产品费用进行对比,求出系数,然后根据系数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按月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费用×(1-系数)

  【例8-6】承 【例8-5】,甲产品的一些零件从本月1日起实行新的直接材料消耗定额,单位产品旧的直接材料费用定额为15元,新的直接材料费用定额为14.4元,产品月初在产品按旧定额计算的直接材料定额费用为18 000元。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的计算结果如下:

  系数=14.4÷15=0.96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18 000×(1-0.96)=720(元)

  采用系数法来计算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虽然较为简便,但由于系数是按照单位产品计算,而不是按照产品的零部件计算的,因此只适于在零部件成套生产或零部件成套性较大的情况下采用。也就是说,在零部件生产不成套或成套性较差的情况下采用系数法,就会影响计算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某产品只是部分零部件的消耗定额做了修订,如果零部件生产不成套,月初在产品包括的零部件又并不都是消耗定额发生变动的零部件,这时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则会将本来不应有定额变动差异的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错误地进行了调整。

  各种消耗定额的变动,一般表现为不断下降的趋势,因此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通常表现为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企业应从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中扣除该项差异;另一方面,由于该差异是月初在产品生产费用的实际支出,因此企业还应将该项差异计入本月产品成本。相反,若消耗定额不是下降,而是提高,那么在计算出定额变动差异后,企业应将此差额加入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之中,同时从本月产品成本中予以扣除,因为实际上并未发生这部分支出。

  在有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时,产品实际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定额变动差异一般应按照定额成本比例,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因为这种差异不是当月工作的结果,不应全部计入当月完工产品成本。但是,若定额变动差异数额较小,或者月初在产品本月全部完工,那么定额变动差异也可以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月末在产品不再负担。

  在定额法下,产品实际成本的计算应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按照成本项目分别进行。但为了适应定额法的要求,采用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及各种费用分配表或汇总表都应按照定额消耗量、定额费用和各种差异分设专栏或专行,以便按照前述方式以定额成本为基础,加减各种差异计算产品实际成本。

  (五)定额法举例

  【例8-7】某工厂生产甲产品,2019年8月生产相关资料如下:

  (1)期初在产品60台,本月完工产量500台,期末在产品数量120台,原材料系开工时一次投入,本月材料限额领料凭证登记数量为5 700千克,原材料超限额领料凭证登记数量为400千克,期初车间有余料100千克,期末车间盘存余料300千克。本月原材料成本差异为节约2%,材料成本差异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

  (2)本月实际完工产品产量为1 500件。月末在产品数量为200件,完工程度为50%;月初在产品数量为100件,完工程度为50%。实际的生产工时为16 000小时,实际工时人工费为2.16元,实际工时制造费用为3.35元。

  (3)生产费用的分配采用约当产量法,脱离定额差异按照定额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

  (4)甲产品单位产品定额资料如表8-6所示。

  表8-6 甲产品单位产品定额资料

  (5)甲产品月初在产品的有关资料如表8-7所示。

  表8-7 甲产品月初在产品有关资料

  按照定额成本法计算甲产品的成本的结果如下:

  (1)完工产品的定额成本。

  直接材料定额成本=1 500×4×5=30 000(元)

  直接人工定额成本=1 500×11×2=33 000(元)

  制造费用定额成本=1 500×11×3=49 500(元)

  (2)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直接材料定额成本=200×4×5=4 000(元)

  直接人工定额成本=200×11×2×50%=2 200(元)

  制造费用定额成本=200×11×3×50%=3 300(元)

  (3)本月投入产品的定额成本。

  直接材料定额成本=(1 500+200-100)×4×5=32 000(元)

  直接人工定额成本=(1 500+200×50%-100×50%)×11×2=34 100(元)

  制造费用定额成本=(1 500+200×50%-100×50%)×11×3=51 150(元)

  (4)脱离定额差异。

  直接材料脱离定额差异=(100+5 700+400-300)×5-32 000=-2 000(元)

  直接人工脱离定额差异=16 000×2.16-34 100=460(元)

  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16 000×3.35-51 150=2 450(元)

  (5)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

  直接材料定额变动差异=(4.5-4)×5×100=250(元)

  (6)材料成本差异。

  本月直接材料定额变动差异=32 000×(-2%)=-640(元)

  甲产品的计算结果如表8-8所示。

  表8-8 甲产品生产成本计算表

  三、定额法的优缺点和应用条件

  定额法是将产品成本的计划工作、核算工作和分析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事前、事中、事后反映和监督融为一体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和成本管理方法。

  (一)定额法的主要优点

  (1)企业通过生产耗费及其脱离定额和计划的日常核算,能够在生产耗费发生的当时反映和监督脱离定额(或计划)差异,从而有利于加强成本控制,可以及时、有效地促进生产耗费的节约,降低产品成本。

  (2)由于产品实际成本是按照定额成本和各种差异分别核算的,因此便于对各项生产耗费和产品成本进行定期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3)对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差异的核算有利于提高成本的定额管理和计划管理工作的水平。

  (4)由于有现成的定额成本资料,因此能够较为合理、简便地解决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问题。

  (二)定额法的主要缺点

  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比采用其他方法核算工作量要大。采用定额法必须制定定额成本,单独核算脱离定额差异,在定额变动时还必须修订定额成本,计算定额变动差异。

  (三)定额法的应用条件

  为了充分发挥定额法的作用,简化核算工作,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应具备以下条件:

  (1)定额等制度比较健全,定额管理工作的基础比较好。

  (2)产品的生产已经定型,消耗定额比较准确、稳定。

  大批、大量生产比较容易具备上述条件,但应当指出的是,定额法与生产类型并无直接联系,不论哪种生产类型,只要具备上述条件都可以采用定额法计算产品成本。 成本会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