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四大陷阱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席卷中国市场17年的华与华战略营销创意方法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调研的四大陷阱
人们常说要做调研,却忽略了调研本身有很多的问题,调研方法、调研方案、调研问卷缺乏“顶层设计”,决策者需要调研来作决策,却既没有亲自参加调研,又没有认真策划调研方案。总结下来,调研有如下四个最常见的陷阱,让调研成为伪调研。
第一,调查提问的形式。
调查似乎就是提问。但是问题是主观的,有歧义的;被问者对问题的理解又是主观的,有歧义的;被问者的回答是主观的,有歧义的;调研者对回答的理解还是主观的,有歧义的。调研就像传言,老虎都会被最后传成猫咪。
提问本身,就是问题。
下面进一步以消费者“为什么购买”来说这个问题。绝大多数人(包括调研公司)迷信“深入地追问为什么”,以为这样就能得到答案。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这些问题,“你为什么学习?”“你为什么帮助小同学?”“你为什么不交作业?”“你为什么欺负女同学?”得到的回答可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五讲四美”“昨天晚上拉肚子”“我不是故意欺负她的”,而实际的情况却很可能是“我根本不想好好学习”“那个小同学上星期给了我一块糖”“昨晚贪玩没做作业”“上次考试她不给我抄答案”。
为什么问了“为什么”却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回答?
首先,在一般情况下,人只愿意讲述对自己有利或被社会所喜欢的动机,而隐瞒对自己不利或社会不喜欢的动机。行为的内心动机不可能毫无阻碍地表露出来。消费者这种“说谎”在调研中经常发生。
其次,用直接询问“为什么”的方法去了解被访者的动机,实际上是让其回忆过去的行为动机,而回忆往往是不准确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再次,人的行为动机具有不同的意识水平,人对于自己的行为动机可能是没有意识到的,自己根本不可能直接表达出来。你怎么指望问几个为什么就能深入了解“为什么”呢?
调研首先应基于观察,观察是前提。所以我们强调售点观察,远远多于问卷调研。
调研的第二个陷阱,是定量调查掩盖了观念形成的过程。
这个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它要通过沟通才能发现,这是一个活的观念,你最后变成一个死的数据在那个地方。你本身追求的就是一个细枝末节的东西,怎么能够得到全部呢?
所以我们还是要强调亲身观察,因为观察,才能亲历过程。同时,我们也强调定性地和被访者深入访谈,并通过这种深入访谈和行为过程的互相印证,真正地了解消费故事。
第三个陷阱,很多调研忽略了普通人对问卷课题的理解,大多数的问卷设计都是错的。
我们举两个2013年影响比较大的社会调查的例子。
一是发布的《201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公众教育公平感调查报告》,媒体集中报道居然有24.3%的公众不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觉得这太可怕了。
我们来想想他的调研问卷是什么呢,估计是:
请问你是否相信教育改变命运?
A.相信
B.不相信
C.不一定
你会选什么?改变命运这么大的事,如何能轻言相信?很多人会认为,不一定。
企业也经常出这样的糊涂问卷,就拿上面的问题为例,我们换一下:
请问你是否相信电视广告?
A.相信
B.不相信
C.不一定
你指望有多少人选择“A.相信”?人家凭什么信你呀,但我们很多企业就会去问这种傻问题。
再举例,华与华的案例——“晒足180天,厨邦酱油天然鲜”。假定我在决策时心里没谱,于是决定搞一个“消费者测试”,我在全国选上若干城市,发出若干问卷,问:
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请问你相不相信?
A.相信
B.不相信
C.不一定
他都不知道你是谁,他凭什么答相信呢?你想象一下你自己,走在大街上,一个陌生人上来拦住你,说一件事,然后就问你信不信。你信才怪呢!因为你相信的前提是相信面前这个拦住你不让你走路的陌生人,你信吗?他说什么你都不信。最后这调研报告送到老板那里,结论就是80%的消费者不信,你还干吗?我们换一个问题去问:
晒足180天,厨邦酱油天然鲜。请问你愿不愿意买?
A.愿意
B.不愿意
C.不一定
这时候,没有信不信的问题了,“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成了一个事实前提,他怎么会不愿意买呢?大多数人会不假思索地选“A.愿意”。
有人会问,那这个“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要用什么调研方法才能知道它是不是有效的策略呢?
答案是不用调研,连这个判断都没有,你就不配做企业。
问题决定答案,很多所谓调研,你根本不用出门去问,因为问题出来的时候你都知道答案是什么了。
有朋友告诉我,9年的调研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不相信保健品。我就知道那调研问卷是怎么设计的——请问你是否相信保健品,再问99年,结论也是不相信,因为相信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但是,人们买一件东西并不需要相信,他只是对你的承诺感兴趣,就愿意试一试,相信是使用之后的事情,你干吗要去问他相不相信呢?多少女人,你问她是否相信自己的丈夫,她都不敢斩钉截铁地回答“相信”。你算老几?这个相信与否的问题,根本就是个伪命题。
再说第二个社会调查数据。
中国社科院研究出版的《中国人想要什么样的民主》,提问:民主好不好?
调查结果是54.2%答“好”,40.2%答“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是不是适合中国情况的民主”,4.9%选“其他”。
这一个问题,就错了两次。一是不能问民主好不好,因为民主的定义不清楚。要不你先问一个开放式问题,上街去问:请问民主是什么?你会得到无穷的答案。所以“民主好不好”作为一个调查问卷的问题,是根本不成立的。
二是错在“适合中国情况的民主”这个选项的设计,你设定了一个“适合中国”的选项,就把另一个选项定义成了“不适合中国的”,你要别人怎么选呢?
企业搞调研也是这样。调研的问题选项,一定要一个一个仔细推敲,很多问题都是把别人也把自己往沟里带的,而自己不觉得,比如房地产的调研,问这么一个问题:
请将下列因素由高到低排序,排出您认为购房重要的考虑因素:
A.地段
B.价格
C.开发商品牌
D.房屋质量
E.小区环境
F.物业管理
G.有广告投放
这些因素能放在一块比吗?只要你的选项里出现房屋质量,消费者就会把它往前排,你知道消费者认为房屋质量很重要,这有意思吗?
我看过无数份调研报告,研究发现,消费者认为产品质量是最重要的,药品疗效是最重要的。消费者认为广告是不重要的。这些调研都是盲目无意义的调研。
为什么在本章节开篇时,我们说调研不能作为依据。确实有人会把上面这个问题的选项“G.有广告投放”没有消费者选择为依据,来说投广告没用,因为消费者不看重。
这里把价格列在其中也是错误的,价格是前提,不是一个级别的选项。消费者是先有预算,然后才去选。价格因素超越其他所有因素,但你放到这个选项去让消费者选,价格因素肯定排在后面。
我还碰到过一次很有意思的调研问卷。
某次我们8个同事在一家湘菜馆吃饭,吃得肚子溜圆很满意,买单花了180多块钱,我们都觉得太便宜了。
这时候服务员送上一张问卷,问了若干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
请问您认为我们的价格:
A.偏贵
B.合理
C.太便宜
我们那位填问卷的同事,他真是不太厚道,或许,他还没来得及厚道,下意识就打钩了:偏贵!
我不知道那餐馆老板,晚上面对消费者齐声认为偏贵的投诉,他会不会降价。
再补充说一下价格测试的调研,我给您的建议是,千万不要做价格测试,只会给你误导,有一万个坏处,没有一点点好处。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调研方案,给消费者描绘一个产品,然后问:
“请问您愿意为这样一个产品付多少钱呢?”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没有人知道他愿意为一个产品付多少钱。只有你开出价来,并且在具体的销售场合,他才知道自己掏不掏钱。而且在不同场合愿意掏的钱不一样,在同一商场归类摆在不同货架的估价心理也不一样,不同的人愿意掏的钱又不一样。
这就是调研的第四个陷阱——颠倒了企业的责任和消费者的责任,这就是本质根源。
决策和创意的责任在企业,不在消费者。但很多对消费者的调研,都把调查消费者变成了问计于消费者。这种情况,在创意测试方面特别普遍和突出。
经常有人会说,我们的意见不重要,消费者的意见才重要,这创意好不好,要去问消费者。这是胡说八道,创意好不好,那是决策者的责任,如何能问消费者。
调研有一个“角色代入”的问题,一个提问,就把消费者代入了一个角色。
你不要把他代入决策者的角色,代入决策者的角色,他就已经不是消费者角色了,他成了决策者,能这样请消费者来作决策吗?当然不能,但很多人就这么干。
一个品牌形象设计出来了,一个包装设计出来了,一个广告创意出来了。他自己没谱,于是做消费者测试,请消费者来选,来投票。找消费者不方便,干脆马上叫两百个基层员工上来,他们能代表消费者。
如果这样就能作出正确决策,规避决策风险的话,那真是白痴都能当老板。
“请问你觉得这个创意好不好?”“请问你喜欢哪个包装?”做创意测试,问这些愚蠢的问题,你就把他代入了决策者的角色,他就开始给你当创意总监、营销总监了,这个好那个好。
为了更“科学”地了解消费者对创意的看法,于是,更科学的问题被调研公司设计出来了,诸如请消费者用5分制来表达他对某个广告创意的看法:
“这个广告是易于理解的”
“这个广告是有说服力的”
“这个广告所介绍的产品符合我的需求”
“这个广告包含了一些新的信息”
“这个广告包含了和其他产品不同的信息”
“这个广告中关于这个产品的介绍是可信的”
“这个广告使该产品对我更有吸引力”
……
最后,还算出一个总分,消费者评分最高的广告创意于是出炉了。这种“科学的”调研简直是荒谬之极。
太多的所谓“科学”,都是愚蠢的巫术,是愚蠢的人压制聪明人的巫术。科学已成为宗教,调查已成为巫术,这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小心在意的。
创意测试应该问什么问题?不能问你喜欢哪个创意,要禁止使用创意这个词,因为这个词会让他远离消费者角色,而把他代入决策者角色。很多人上去就问:“你喜不喜欢这个广告?”这个问题跟你要做的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创意测试应该问什么问题?
华与华方法:创意测试四大问题——
1.是谁?
2.他要你做什么?
3.你做不做?
4.为什么?
学会问这几个问题,你会发现第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超级试金石,很多你自鸣得意的创意给人家看过之后,人家连你是谁都不知道。但如果你问他喜不喜欢,他可能还很喜欢呢。
学会问这几个问题,你也会恍然大悟为什么一些你嗤之以鼻的广告大行其道,因为这四个问题它全解决了,而且解决得干净彻底。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席卷中国市场17年的华与华战略营销创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