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四、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观
大同社会是中国文化对人类美好生活的憧憬,两千多年前的《礼记·礼运》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首先,大同社会是“大道”畅行的社会,它以“天下为公”为基本特征。每个人都把心意放在“公”上,从而构建起人与人之间极度和谐的社会。这个“公”的境界就是一个人能达到的与“道”相通的最高理想,宇宙自然的生养万物而不求回报的最高道德在人类社会的体现就是“公”。《礼运》进而提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目标。政治上“选贤与能”的贤人政治;经济上,货物“不必藏于己”,工作不必只为自己;文化上,“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两千多年前,儒家就提出“大同”社会的模型,关键是大同这一理想观念成为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目标。
儒家大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内容。在《正蒙·西铭》中他认为人生活在天地自然之中,自然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就是对于世间万物也应爱护。在社会中,人不论贫富贵贱,不论民族、国家,也不论信仰什么宗教,互相仁爱是根本所在。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每一个人从修身做起,把他人与自己,把整个社会、把全球各国家、各民族、各宗教的人们与自己看作一个整体,这种整体观是平天下、天下大公的思想基础。从整体上看问题,把仁爱作为发自内心的文化自觉力,世界就会朝着和谐美好的社会发展。
儒家重视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用世方面来讲,它把平天下作为社会的理想,天下大公是社会上达到人与人整体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天道在人世间的体现,是人的自然的天性和人性的完美结合。
大同思想有助于建立当代世界伦理新秩序。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学技术和经济都在快速发展,世界的物质财富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丰富。历史进入21世纪,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发展给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世界一派和平发展的景象。但是,现在还存在着极不和谐的社会现实,如欧美从狭隘的国家民族观念出发,在金钱至上的价值观驱使下,给这个世界带来的战争、混乱和贫穷,现代社会秩序中的这些不谐和音,对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不利的。世界需要一种新的伦理秩序,需要以新的伦理思想作为基础以消除或减少仇恨、杀戮、混乱和贫穷。这种新的伦理思想应该包括中国文化和谐相处、天下大同的核心价值观,它是建立世界新的伦理秩序的基石。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看,建立国际伦理新秩序应有如下三个观念和原则:天下一家亲、和而不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思想。天下一家亲是一个总的原则,要把各国家、各民族、各宗教看作一个大家庭,彼此亲爱,互相帮助,大家和谐相处。“和而不同”并不要求思想、制度、生活模式完全相同,如果一个国家人民生活幸福,其他国家会心悦诚服地学习。在不同中寻求和谐正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世界应建立在榜样的基础上,在自愿与对话中进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融利已与利他人之中,让自己好,也让他人好。这句话的另一方面的表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不仅是孔子的思想,世界其他地区、宗教中也不乏这个观念。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说:“你自己不想经受的事,不要对别人做;你自己想往渴求的事,也该希望别人得到。这就是整个的律法。”《圣经》记载耶稣的话:“你们要别人怎样待你们,就得怎样待别人。这就是摩西律法和先知教训的真义。”伊斯兰教主穆罕默德告诉信徒最高贵的宗教是你自己喜欢什么就该喜欢别人得到什么。可见,这些观念和原则都是超越宗教、国家和民族地域限制的全球共同的伦理思想,它足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并得到广泛的认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
中国悠久而深厚的文化价值观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已经在历史上得到了证明。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中央政权,如强大的王朝汉、唐、宋、元、明、清,除了蒙古族建立元朝前后的领土扩张外,基本上没有向外扩张领土的野心。即使强悍的蒙古族在建立元朝中央政权后,也把精力放在了经营中原上,受到儒家文明的影响,改变了其扩张政策。明朝著名的郑和下西洋,也以经贸、文化交往为主,并没有侵占土地、掠夺资产。清中后期的近代,广东、福建的大量移民迁往东南亚,也没有发生像欧洲人到北美把印地安人赶尽杀绝的类似事情。这都是中国以和谐思想建国,以实现天下大同为理念的文化目标所决定的。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爱的伦理标准足以影响整个世界,将会与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相结合,共同建立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一个和谐的世界秩序。
虽然,我们这个现代世界科技、经济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与人们意识深层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的内容,就有什么样的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观变了,这个世界也就变了。世界文明的进步有赖于人的价值参照系的深层意识内容的改变。当代文明如何从单纯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转变到关注自身的身心生命活动的和谐及所带来的高级的生命享受上,如何从人与自然对立而无限攫取自然资源转变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相处上来,如何从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心态中转变到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的大我境界上来,从而造就有善德、有智慧、有胸怀的新人,造就身心和谐、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大同世界,我们期待着世界文明向更高级阶段的跃迁。注释:
[1] [德]夏瑞春编:《德国思想家论中国》,陈爱政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2] [英]A.J.汤因比、[日]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苟春生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287~289页。
[3][德]孔汉思、库舍尔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何光泸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151页。
[4] 马克思:《资本论》卷3,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26~927页。
[5]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页。
[6]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65页。
[7] 张肇平、杜飞虎:《论太极拳》,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8] 张 载:《张载集》乾称篇第十七,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62页。 海外教育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