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降低汉语认知负担
从过去的教学经验,我们从七个方面来探讨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来探讨老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如何把障碍降低或减轻学生学习汉语负担。
(一)降低语音认知负担
汉语声调是一个超音段特征,不同于声母,也不是韵母,是属于整个音节。声调可区分意义,它具有元音,辅音(辅音是气流在口腔内先受到某两个发音器官的阻碍,经气流克服不同的阻碍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声调换掉,意思就会改变,例如:
水饺(shuǐ jiǎo),睡觉(shuì jiào)
妈(mā),麻(má),马(mǎ),骂(mà)
可以让美国学生经由语音的练习,声调的练习来做汉语的说话和她的母语间说话的差异练习和表达练习。学生经由这样的学习慢慢对汉语语音和声调有所认识而同化。学习中避免交际时的对话误解,增加口语发音正确,准确口语表达沟通,增加信心和减轻认知负担。我的学生在发第二声和第四声时最容易混淆。要让学生开口说中文就要设计学生愿意开口的游戏。绕口令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在课堂上练习五分钟,互相听听对方有没有走音,学生最喜欢玩和纠正对方,课堂上常常可以听到笑声,一个纠正发音,另一个说我没有这样说。有时吵架还请老师做裁判。老师永远要说鼓励的话,最多纠正2次就好,其他转入个别开会时练习,一定要顾及学生在班上的感受和自尊,这样会是很棒的发音课堂练习,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有很大的负担。
(二)降低词汇认知负担
构建“对外汉语教学词汇主导模式”和词汇主导教学模式不仅是单纯的词汇教学,而是认知语言知识融为一体的综合性汉语教学模式。即降低美国人汉语学习的认知负担,构建以词汇为核心,融会贯通语音、语义、语法、语用、汉字知识的字词句直通车教学体系。教学生认识汉字的形义来源是“字源”,字源贯穿古今,很多经典书例如《说文解字》《同源字典》《国语词典》等等。狭义地说,“字源”追踪一个字的字形、造字意图、字形来源;广义地说,“字源”是探讨这个字所代表的词汇意义来源,又叫“词源”。文字学家王宁把狭义“字源”称“形源”,把广义“字源”称“义源”。
区别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是语言的使用方式。经济性原则的语言使用时越简单越好,越省力越好。因为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习惯,使用是非常普遍的,再加上人是有惰性的,有时候说话是非常简短的或者只是一个眼神、动作,例如:“我是学生”,“我是纽约人”。区别性原则是提供详细的背景和详细的信息,使用要更高级的语言,例如:“我还没去,不过在纽约住久了倒是很想看看东方魅力,常常在街上看到中国的宣传广告和去电影院看中国电影,我早就想去中国看看长城和故宫了……”
随着汉语教到高级班时会要求学生做区别性原则,也就是学生要表达越详细越好,学生要有能力陈述故事,有自己的思想,能够辩论或者批判。汉语有它的特殊性。老师要紧紧抓住汉语的特点实施教学。ACTFL里的SC's,英文和汉语的对比或比较(comparison)就很重要,学生一看就能马上理解。学生从旧的知识到每阶段的新知识互相结合就产生新1日知识的同化,也就是Ausubel认为,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
(三)降低语法认知负担
到《通用规范汉字表》里选择现代汉语核心词,并研究核心词的关系和延伸关系。然后择取现代汉语语法重点进行归类整理,再探讨所选择的现代汉语核心词和语法要点之间的相关性,并研究相关的语用问题,最后整合研究成果,编写配套教材。汉语是主题凸显的语言,汉语语法有它的规则性和不规则性,比较不着重在语序或严格的句子结构上,而是较多词对句子结构、语意的影响。老师必须掌握汉语的句子结构知识。
语法的教学不是在教学生分析句子结构,而是让学生能够写出结构正确的句子。词语的结构也就体现着语法规律,明白了词语的结构就能解读句子,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应该以沟通为主要目的,但是随着语言学习者程度的提升,也应开始重要句子的正确性,正确使用汉语。
语法是我的美国学生最薄弱的一环,但是随着时间学生差距会加大,到高级班时有的学生语法结构非常扎实,有的却很弱,两极化现象明显,中间的学生反而是少数。其实语法是练习的问题,老师常常要反复练习,当学生熟透了,再加一点,然后再加一点。让学生每天写50-100字的日记,时间长了汉语思维就产生了。老师的肯定对学生的学习认知是正面的,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四)降低语篇认知负担
篇章是由语段构成,用以沟通信息的言谈单位。一个篇章就是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华文教材编写的五大特性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系统性。在例句对话里有学生们关心的如何用汉语来自我介绍,可以经由交际对话沟通交流讯息,从你知,我知,你不知我知,你知我不知的对话中得到答案,组织建立系统认知。教语句我常常给学生一个梦,告诉他们到中国时你可以做什么,例如我告诉他们你们可以交中国朋友,认识中国和到中国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有用、很酷。我的学校在中国有姐妹学校,学生们想我们会有交换和学习实践的机会。
华语文教材一般由课文、词汇、句型、练习等部分组成,课文的语言口语化、规范化、多样化,课文的话题是有实用性、广泛性、连续性。课文的人物则性格多样、积极向上、贴近生活。学生关心的不外乎是学校生活,课后家庭生活和交际活动。我们的语句设计不能使学生超负荷,学生学习起来才能事半功倍。显性学习是在学校的课堂上公开学习,有老师学生互动,老师引导式教学,学生吸收学习。但是隐性学习更加重要,下了课后的同学们交流,社会交流,上网学习或者旅行,能把课堂上的语句灵活运用出来,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把语句正确地使用出来。老师句型设计在精读的练习上要根据课文判断正确或者错误,注意词语扩充,句型替换,指定词改写,词语填空,词语的适当位置。在学生的对话当中练习要注意题型有没有完成对话,根据红色画线部分提出问题。在听力的部分训练学生听录音问题后用20-30秒回答问题,或者让学生看图片后用自己的语言陈述图片的故事,也就是学生要有说故事的能力。
当字词句要串成一篇文章时,首先是老师给出学生已经很熟悉单字、单词、语法等旧的知识,再加上每篇有新加入的语法点,学生会记得或者有加深先前的语法学习,再每课加入新的语法,让学生不会觉得超负荷,还能学到新知识的运用,学习效果会更好。学习慢的学生还可以有时间回去复习旧的语法和找到资料去理解还没装进大脑的汉语知识点。老师上课还要重复把旧的课文和语法时不时地融进新课文,让学生有机会重复练习而放进大脑里成为长期记忆或者永久记忆。以下案例来自北美汉语教学的课堂实录:
假设今天是11月11号要上课,一上课老师就问学生:“今天是几月几号?”当学生们用中文说出“11月11日”的时候,老师就转身在白板上写下“11. 11”,然后接着说:“今天是个节日,对吗?”美国学生们马上说:“对呀,是Veterans Day。”我开始教他们用中文说“今天是老兵节”。然后我要接着说:“你们知道吗?今天在中国也是个特殊的日子,是个很有意思的日子。”我指着那四个“1”说:“看,一年里只有这一天有四个1,所以人们管这一天叫‘光棍节’,英文该是Single Day。”学生们理解后恍然大悟,都会笑成一团。老师再解释给学生听,其实这不是一个正式的节日,而是多年前发源于中国的大学校园,是一种流传于年轻人中的娱乐性节日,那些没有男女朋友的年轻人在这一天用“我单身,我快乐”来为自己祝福,也希望自己早日找到喜欢的人。也因为随着大学生告别校园,更是随着媒体的推波助澜,这个节日被渐渐地带入社会。这时候老师在Youtube上找任贤齐唱“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来让学生唱,再带领学生继续这话题讨论,老师再问学生“今天在中国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每一年在Black Friday之后的那个星期一叫什么?”学生们互相看看,有人说:“Cyber Monday。”老师说:“对了,今天在中国就好像是Cyber Monday,叫作Online Shopping Carnival。在中国,有像ebay和amazon的购物网,在中国,特别是年轻人都喜欢在网上买东西。”老师继续介绍说,从4年前开始,中国最大的电商天猫TMall(前身是淘宝)开始在这一天大规模促销,引起网购热潮。老师再给学生们上网看天猫网页,粉红的底色,非常喜庆,老师给学生们一一解释“购物狂欢节,全场5折,全场包邮,仅此一天”是什么意思?老师继续网页往下拉,学生们很有兴趣地看着各种商品和价格。会有人开始问“太贵啦!”
老师便给学生讲美元对人民币的比率。让学生明白。他们觉得好些东西,特别是衣服就不贵了。有趣的是学生,买东西对他们来说吸引力太大了。老师开始“现买现卖”自己看到的新闻:从零点开始,55秒,天猫的交易额达到1亿元,不到6分钟,突破10亿元,最后超过350亿元。这些数据一定把美国学生震撼到。老师再引用Wall Street Journal的报道:去年这一天天猫网的交易额超过了美国Cyber Monday的交易额。在下课之前,老师还要再对学生复习一下,今天11月11日我们学习的关键词是什么?“老兵节,光棍节,网购狂欢节。”这样结合字词句串成一篇文章或故事,也融合美国5C’s里的文化culture,连接connection,比较comparision。又能结合中西文化和学生关心的话题,上起课来学生的专心和参与,互动和积极性可想而知,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这和David P.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一认知观点同化理论一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和文化,无形中旧知识回忆起再加上新知识学习,文化有的已知,再加上一些新文化的注入,减轻学生学习语句/语篇上的学习负担。
(五)降低引导式教学(meaning driven)认知负担
要减轻学生对新语言的恐惧学习,就是让学生有时间消化吸收,能够认同和同化,最后用汉语的思维思考和应用,减少因为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而产生的摩擦或者不谅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渐进式引导,由浅入深,由字词句到完整对话文章形成点线面的教学网。例如:
a.你的手怎么了?
b.我的手“生病”了。
a.你的意思是“受伤”了?
b.对,我的手受伤了。
a.为什么受伤了?
b.“cut”
a.哦,割伤了。
这时候老师就要跟全班一起说:“他的手割伤了。”把前因后果串起来,关联建立起来。老师再问问其他同学。
a.他的手受伤了,你呢?
同学们会说…“脚”“脸”“鼻子”“嘴巴”“耳朵”“膝”“脚趾”等等其他状况,老师对汉语形式来做控制。
a.你“脚”受伤了怎么样?
b.我脚又红又痛,我又哭又笑。
a.那怎么办呢?
b.我去看医生。
a.医生会怎么样?
b.医生会给我打针,吃药。
这就是老师备课的原因,要准备问题,学生学过的单字和课文,反复用不同的设计让学生不断地重复练习,记住单词。频率越多,学生记住越久,学习就会经过思考,练习而成为深层的记忆。学习的同化就在引导式教学(meaning driven) 一点再加一点的过程中把整段对话形成和完整,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也会很有成就感。
(六)降低歧义和偏误产生的认知负担
学生学习新语言如汉语,他们没有语感和语境,常常不能准确地掌握汉语而犯了一些错误。
其实母语是汉语的也会犯错误。例如说错话,汉语是第一语言的说话者也是有这样的偏误。母语非汉语犯的偏误也是,例如:国/狗,老师/老鼠,窗/床,水饺/睡觉,我不去中国/我没去中国。你好吗/妈你好/你妈好。
老师们常用的教室工具例如SmartBoard,图片,老师上课图片和影音挂图,汉字图片,拼音图片来做交叉对比,然后让学生到白板上去画图结合汉字,我个人不倾向让学生写拼音。看一段老师学生课堂小短片,加强学生视觉的刺激和学习,最后配合软件在Smartboard用手来移动字词到正确的句子里。
如果句子的结构出现顺序相同,但语义相异,这类的句子就称为歧义句。产生歧义的可能因素为句子的语义在从深层向表层转化的过程中往往也会增加或失落一些意义信息,或者当深层的、具有两种不同组合关系的语义信息用同一种语法形式表达出来的时候,就造成了表层句子的歧义现象。语法因素引起的歧义是因为歧义现象是语法形式相同造成的。要减轻学生的歧义现象的语法形式,常用的就是对比和画出重点,在白板上写出两个句子来,然后标出重点,让学生知道语法点在哪里,让学生在思考中判断句型和语法,老师再加以辅导一下,再举不同例子让学生自己摸索正确答案,学习判断的过程中学生经由练习和对语法的判断和选择,减轻认知负荷学习语法。例如:我们对
他的评价
是不错的。(好的)。
我们对他的评价
是不错的。(对的)。而语用的歧义是当话语的有些意义是靠非语法手段,如上下文、语言环境来制约时,一旦离开了上下文或语境,句子也会引起歧义。例如:我去上课。(听课)。我去上课。(讲课)。同序异构歧义句的表面语序相同,但是实际语法结构和语义相异的句子称为同序异构歧义句。例如:(我)使劲拍着他的肩膀喊。例句中“使劲”使在“口上”还是使在“手上”,在内部语言中是明确的,但在外部语言表达上却不明确。又例如“这
花
生长得真好!”和“这
花生
长得真好!”
有时我会给一堆有用的,没用的,有意义的或者没意义的生词来让学生筛选,透过筛选法让学生选择和判断,例如20个单字,但是有10个句子来填空,也就是说有其他10个单字是多余的,这是训练学生运用他所学习的,经过大脑筛选,用已知的判断或者去除法来寻找答案。在白板上作答,一起讨论对不对?学生有时会互相交换意见,互相学习,减轻学习的负担,比老师给答案效率还来得高。
(七)降低语言和文化教学产生的认知负担
文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但是要是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解释语言为什么会是这样,对话为什么要这样说,其中即是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就是语言的习惯,生活习惯,风俗习惯。认识文化从了解那个国家的语言开始,汉语占世界人口的19-21%,英文母语的人口是8. 7%,英文为官方语言大约人口25%。这么多人在说汉语,还有很多人正在学习汉语,他们的文化背景、哲学意义和教育系统都有所不同,学生对学汉语的动力和感受都不一样。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来中国学习跨领域的专业,例如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心理学、科学等等,学习已经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交流了。文化是有生命看得到,听得到,说得出,写得出的语文,文化也是需要时间去感受和领悟的心灵生活,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文化意识四方面的内容。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策略是提高效率,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和发展自我能力的重要条件,文化意识是培养学习者具备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意识,更得体地运用语言的必备元素,由文化来说,把复杂的文化过程用简单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短文、动画,3-5分钟电影介绍,或者将实际的文化产品带到课堂上展示,先让学生有视觉上的吸引,对文化有基本认知,经由解释、介绍,到展示,让学生有了解,减轻学生认知的负荷。例如我在中文一里教的文化课有“哪里,哪里”的赞美回话,问候,夜市,杀价,光棍节,中国餐桌礼仪,筷子礼仪,龙,熊猫,红包,白包,中国新年,端午节,中秋节,情人节,与长辈走路,中国功夫等等。一年约教10-12个文化单元,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文化一定是语言课的一部分,这两者不能脱离。文化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一年下来的文化教学可以让学生认知中国文化和与自己文化的异同。让学生有时间消化和吸收不同新鲜事物,也能从认知或者理解来减轻汉语学习时对课文内容和文化之间的模糊和不了解。因为我们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对话,这跟SC's里的沟通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实现学生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之问的融通,又能减轻学生在文化课里的学习负担。
唱歌是学生最喜欢的中文课,不仅可以减轻学习负担,还可以是学生间互相询问和炫耀的工具,学生说在学校里唱中文歌会引起学习其他语言学生的好奇和询问,增加学生间的话题和友谊,也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汉语减轻学习上的负担。 海外教育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