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海外教育六十年

三、华人认同促进泰国华文教育发展

海外教育六十年 郑通涛主编 5486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华人认同促进泰国华文教育发展

  泰国华文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20年时间完成复苏、发展甚至是进入目前全面普及阶段。这份成绩和荣誉与泰国的华人社会的积极促进和推动密不可分。泰国华人政治上认同泰国并积极参政为华文教育争取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但是积极推动华文教育的思想来源主要是泰国华人的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文化上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和泰国主流社会文化,族群上认同自己的泰国华人身份。

  (一)政治认同泰国积极并积极进入泰国主流社会

  泰国华人在东南亚的华人群体中一直都是属于同化于当地的典型类型。泰国对中国移民一向奉行温和同化的政策(除披汶·颂堪政府两度执政外),另外,泰国是佛教国家,跟中国本土的宗教信仰相当接近,两国地缘相近,生活习俗也较为接近,泰国一直对于华人入籍的规定较为宽松,因而泰国华人一向被认为是同化程度最高的。据1983年泰国政府统计,泰国籍华人有450万,华侨仅为28万。(蔡仁龙,1986)而1992年泰国华人总数近600万,绝大部分已入泰国籍,保留华侨身份仅22万。(华侨经济年鉴编委会,1994)入籍往往被认为是政治认同转变的一个标志(赵海立,2005)入籍之后的泰国华人大多把泰国视为自己的国家,也把自己看成泰国人民的一分子,在泰国落地生根,融入泰国社会,积极参与泰国的建设和发展。政治上认同于泰国国家,也认同泰国当地人的价值观,语言上也开始学习说泰语,开始参与泰国节日的庆祝,甚至泰国华人的成功往往以泰人社会的认同为第一认同,华人认同则为第二认同。(庄国土,2003)正是因为这样的政治认同,使得泰国华人和当地居民和谐相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

  政治认同的另一方面则是参政意识。泰国华人参政意识历来强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华人。中泰关系史上华人身居要职为数不少,据史料记载,早在1480年左右,有“汀州(福建)人谢文彬,以贩盐下海,飘入暹罗,仕至岳坤”(谢犹荣,1949)后有北大年的林道乾、李桂、林稳麟等,(Skinner W,2010:6)有些具有突出贡献的华人还被授予爵位,晋升官职,甚至是赐予泰姓名或是泰国公民身份,较早融入泰国上层政治社会。(王虎,2007)1986年泰国大选,众议院中347席有86位是华裔子弟。(冯子平,1993:296))1973年之前,泰国政治独裁,相对比较没有民主可言,而且华人的政治忠诚度不断受到怀疑,因此泰国华人参政空间比较狭小。(潘少红,2004)1973年泰国学生运动促成独裁的军人政权垮台,开启了泰国政治自由化与民主化的进程,(Anan Chantara-opakorn,年份不详)也大大放松了对华人权利的限制。1975年7月1日中泰正式建交,同年9月泰国政府规定华人入籍后即可享有公民权利,包含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王付兵,2001)泰国华人得以泰人身份参政议政,同时也能为泰华社会发声。这也是泰国华人社会能够在泰国争取到华文解禁和推动华文发展的重要基础。泰国华人入籍之后对泰国认同,很大程度上是泰国政府毫不忌讳泰国华人参政的原因之一,参政意识则是泰国华人社会争取实现自身权利的有效途径,因此泰国华人的政治认同为泰国华文教育得以复苏和发展争取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

  泰国华人认同于泰国国家,同时也认同于泰国王室。泰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王室在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具影响力。王室尤其是国王的威信不仅存在于普通百姓,在上流社会也是极具影响力。因此王室成员学习中文的身体力行,在泰国造成很大的影响。诗琳通公主(二公主)于1981年开始踏访中国始,每年都会访问中国,并把所到之处的见闻感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介绍给泰国人民。1981年诗琳通公主开始潜心学习汉语,2001年更是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到北大研习中文。除了亲身学习之外,诗琳通公主还热心参加泰国的各种华文教育推广活动,推动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项目,设立奖学金资助部分来华留学学生。正是在诗琳通公主的积极推动下,泰国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情升温。而泰国华人对于王室成员学习中文,喜欢中国文化深感荣耀和骄傲,因此不遗余力促成华文教育和中国文化传播的相关事务。

  (二)文化上既认同于主流社会文化又认同于传统华人文化

  王赓武教授(1986:102)主张从华人文化规范和现代文化规范两方面来分析华人文化认同。所谓的华人文化规范,是指身为华人应该恪守(即使力不从心也应该恪守)的规范,包括书面汉语的学习;(特别是通过遵守有关生、死、娶、嫁等规范)家庭纽带的保持和对宗教、地域和其他能促进华人社会团结的类似组织的支持。而现代文化规范则是华人认为有用且必须接受,包括教育标准和华人社会外部的职业模式,非汉语的语言技能,还包括宗教信仰的改变和各种反应异质社会的社会风俗。两种规范在不同的华人社会侧重有所不同。正如前面所说,政治认同影响着文化认同。泰国华人被同化的程度比较高,在政治上认同于泰国并积极参政,直接影响了华人在文化上除了对保有华人本应恪守的华人文化规范的认同,同时也很大程度上认同泰国社会现代文化规范。也就是说,泰国社会既认同泰国主流社会文化又认同传统中华文化。

  泰国尊奉佛教,形成了泰民族宽容、豁达、热情、谦和、善良的民族特性。(许梅,2002)中泰两国地缘相近、血缘相通,泰人和华人在种族、宗教和文化上也较为相似,因此民族的融合和同化相对比较缓和,且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泰国华人即使是在被泰国自然同化的情况下,依然保有“中华特性”。除了认同泰国主流社会的现代文化规范之外,泰国华人也认同自然融合下具有“中华特性”的中华文化,包括祭祖、家庭成员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上,以及价值取向上更是保留了中国传统色彩,如服膺自然、崇古、内向发展(戎抚天,1981)。因而,泰国华人的文化认同是双重认同,既认同泰国主流社会文化,也认同传统中华文化。泰国华文教育受限制的数十年时间举步维艰,很多家长出于子女升学就业等诸多现实因素的考虑,选择放弃华文教育改读泰文学校。进入二十一世纪,华语(汉语)对于海外华人华侨社会而言,已经不完全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多的是一种交流工具的载体。中泰两国经贸活动往来频繁,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越来越多人选择学习华文。1992年至今的泰国华文教育已经完全失去了母语教育和侨民教育的特性,嬗变成第二语言教学,称为汉语教育则会更为准确。华文教育蜕变为汉语教育之后,工具性的特性使之进入泰国主流社会文化。因此泰国华人认同泰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也会选择学习汉语,推动了汉语教育在泰国的普及和发展。

  泰国华人对传统中国文化的认同不是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价值理念、风俗习惯。语言承载文化,同时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工具之一。泰国华人,尤其是熟练掌握汉语的华人,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华人特性在泰国华人社会的延续积极倡导发展华文教育。另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海外华人的华人传统文化认同感也随之增加。语言作为一种表象的文化特征,更容易借助其来凸显自己的华人身份;加上中泰两国关系友好、高层互访频繁、经贸活动增多,因此近一二十年来泰国的华人华侨社会以会说中文、能自由地用华文互动为荣。在泰国的华人华侨社团中,依然保持着用华文作为正式的沟通语言的传统。曾经有国内一单位给泰国某社团的负责人发英文邀请函,该负责人心有不悦,认为应该用中文发邀请函比较正式。国内单位获知后补发了一份中文邀请函,此事才不了了之。

  另外,具有相同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的华人社会更容易产生共鸣。汉语对于泰国华人而言,是专属的沟通工具,借助这一工具,通过华人活动和华人社团等形式,借以扩大其人际网络或商业网络,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因此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泰国华人社会也会重视汉语教育的使用和普及程度。这是泰国华文教育走得更远更好的最重要动机和原因。

  (三)族群认同自己的华人身份

  文化认同中华传统文化决定了族群上认同华人身份。不同时代的泰国华人因为时代背景和经历,对族群认同略有不同。泰国目前政商界活跃的这批华人华侨大约年纪在五十到七十岁之间,大都是第二代或者是第三代华人,表面上来看他们对华族认同应该也是淡薄的。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这一代的多数泰国华人对自身的华人身份认同却非常强烈。从年纪上来看,这些人出生在大约新中国成立前后,当他们到了适学年纪的时候,刚好赶上新中国成立和国民党退居台湾。20世纪50年代初,台湾当局把侨务工作尤其是吸引侨生到台升学作为工作的重点,给予高度重视和大量财力支援(庄国土,1992)。同时期新中国同样重视华侨工作,从最开始的希望华侨政治上认同中国,经济上协助建设新中国到中期的华侨归化于当地以及50年代末期的撤侨,不少华侨子女都选择回国建设或者是回国读书。泰国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华侨和华侨子女在当时都选择回国生活或者学习。后来这些人部分继续留在中国,更多的人选择回到泰国,经过数十年的白手起家和艰苦奋斗,成为泰国政商界的中坚分子。虽然他们已经远超我们所认为的退休年纪,但是泰国很多华人华侨都是自己打理家族生意或者是企业,相对来说比较没有退休的观念,更多的是“活到老,干到老”。这部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留学中国的泰国人,因为在大陆和台湾受到过良好的教育,熟悉中文和中国人的方方面面,加上华人天生具有的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很快在泰国社会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空,财富人脉积累到一定的阶段,进入泰国主流社会,甚至参政议政。这一部分的泰国华人在中国接受过教育,甚至是在中国工作生活过,所以他们对于自己的华人族群身份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除了传统生活习俗外,保有一项共同文化特征就是掌握流利的汉语(或方言)。尤其是今日中国的不断崛起,掌握流利的汉语(方言)对他们而言,不但是能力的体现,更是身份的象征。因此曾经留学过中国的泰国华人社会对于泰国汉语教育事业的推广和发展更为热心和关心。

  20世纪后50年,泰国的华文教育一直存在华文教师短缺和老龄化的问题,当然这一问题主要是泰国披汶·颂堪政府时期对华文教育的打压以及近半个世纪的华文教育日趋式微所导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老龄化”的华文教师,主要是在四五十年代坚持“偷偷摸摸”学华文或者是留学大陆和台湾的华人华侨,他们曾经很长时间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直到中国政府鼓励华侨归化于当地,不承认双重国籍后,他们“才突然发现自己不是中国人”了。入泰国籍后,他们虽然政治上认同泰国国家,但是文化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有更深的体会,对华人的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比一般的泰国华人来得强烈。泰国长期抑制华文教育,汉语教师严重缺乏的数十年时间,泰国华文教育日渐式微,正是因为他们这一批默默工作、默默奉献的华文师资,泰国的华文教育才能维持到解禁时期。华文教育解禁之初,华文教师严重不足,而这批师资华文程度好,教学经验丰富,为华文教育复苏和发展起了关键作用。也才有机会走到今天的繁荣。虽然这批华文教师已经陆续呈现“老龄化”,但是他们的不少人依然在泰国的华文教师岗位上发光发热。 笔者曾经走访了泰国曼谷的“三育公学”黄校长,她本人已经从教50年,另外一位张老师已经80多岁,是黄校长的老师,目前依然在教师岗位上从事华文教学的工作。这一辈的华文教师,很多都是为“理想”而教,对她们来说,教授汉语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多的是一份海外华人文化传承的使命。

  至于泰国第三代第四代华人,他们“华人特性”已经很不明显。他们生在泰国,长在泰国,和泰人一起接受教育,一起工作,甚至很多华人后裔已经完全不会说汉语。泰国华文教育复苏和发展,恰好为他们越来越淡薄的传统中华文化认同和华人身份认同注入强劲力量,使得泰国华人后裔通过华文有机会接触和了解祖籍国和祖籍国文化,为第二代和第三、四代华人之间近乎断裂的族群认同“再续前缘”。由此可见,泰国华人的族群认同促进了泰国的华文教育发展,反过来泰国华文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更多的华人子女接触华文教育和传统中华文化后,族群认同的情感也会更加强烈。 海外教育六十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