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小 结
“译释”是以“译”为手段的“释”。“译”作为“释”的手段,是为“释”服务的;而“译释”整个作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手段,是为词汇教学服务的。该研究既然是偏重应用的研究,那么最后应该落实在具体操作层面,落脚点应该是“手段”的改革;而同时改革的宗旨是始终不渝的,就是为“目的”服务。
由此,我们从相关理论角度看,“译释”所涉及的“译”应该定位在广义应用翻译学的范围之内,它是将普通理论翻译学和具体(汉英)理论翻译学的成果应用于语言学(具体说是作为应用语言学分支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反过来这种应用性研究对具体乃至普通翻译学理论研究也有着不容忽视的能动作用。任何翻译活动都涉及“一仆”(翻译)与“二主”(原文作者和读者)的关系问题,即“忠于原作”与“忠于读者”的 矛盾。(庄夫,1998)同样,“译释”中译的标准也关系到两方面的因素,它既包括准确表达被译释词语在当课上下文中的意义,又包括恰当引导学习者对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译释”这种特殊的“释”肩负着释义的三大任务之一,即与“词典编纂”、“一般选文注释”并列的广义的“语文教学”(孙良明,1982:80),在这里“语文教学”特指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特定的“译”和“释”就结合为“译释”这种词汇教学的手段,当它被应用于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处理时,就是我们的所关注的研究对象。
结合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来看,教材词语译释研究主要侧重于词汇教学的“质”的一面,即每个词目应该怎样译释才最有效。其实,似乎是题外话的一个问题——词目安排——是译释研究的前提性课题。不仅对教材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教学大纲乃至一些根本性的教学理念都有着深刻而又直接的影响。所涉及的问题如:某个阶段该出多少词目,该出哪些词目,按照什么顺序出,每课应该出多少,尤其是汉语中字—词—短语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要在教材中体现多少,又要以何面目示人——这些都是同汉语汉字水乳交融的语言特点密切相关的。“只要抓住了语素构成词的方式,就可以类推出其他词、短语、句子的结构关系”,“可见,学好词汇也就掌握了语法规则的基础”(李如龙,2004);字词结合起来学习,学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互不相干的词语,而且还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构词规律和词义组合规律”,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李如龙等,2005)的目的。可见,词目安排自然成为对外汉语教材建设无法回避的原则性问题,而与教材词语译释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总之,对外汉语教材词语英语译释研究的宗旨是达到以下目标:
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角度看,译释所提供的意义和用法两方面信息,既能帮助学习者正确地理解对应词目在上下文中的意义,又能引导学习者恰当地使用该词目进行言语表达;
从学习者的学习习惯角度看,通过对所谓的“对等词”进行尽可能系统性、规范化的限制,从而在引导学习者利用译释的同时消除“对等词的观念”,达到一种“得鱼忘筌”的境界。
参考文献:
白 荃、李华元:《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动词的偏误分析》,《北京地区第三届对外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摘要》,北京,2003年。
陈 宏、吴勇毅:《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语言学科目考试指南》,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年版。
陈 莉:《第二语言词汇习得及其在词汇教学中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陈新仁:《外语词汇习得过程探析》,《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
崔雪梅:《训诂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成都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高书贵:《关于对外汉语教材生词与英文对译词的语意错位问题》,《天津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
胡 鸿、褚佩如:《集合式词汇教学探讨》,《世界汉语教学》1999年第4期。
胡炳忠:《基础汉语的词汇教学》,《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黄建华:《词典论》(修订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黄锦炎:《语际信息传递与等值原则》,耿龙明主编:《翻译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豁长林:《关于外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黄淮学刊》1997年第1期。
季 静:《汉英词汇误译对高年级词汇教学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8期。
贾 颖:《字本位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汉语学习》2001年第4期。
金 隄:《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版。
李 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李芳杰:《字词直通 字词同步》,《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李金钞:《中高级阶段的词语教学》,《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
李如龙:《对外汉语教学应以词汇教学为中心》,《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李如龙等:《略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两个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
连晓霞:《初级汉语词义教学的扩展法》,《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刘 铭:《对外汉语教学的词汇处理问题》,《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刘丽萍:《点、线、面三位一体的词汇教学法》,《山东外语教学》1999年第1期。
卢 伟:《对外汉语教材中课文词语汉译英的原则和方法》,《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鲁健骥:《外国人学汉语的词语偏误分析》,《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毛海燕:《‘i+1’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聂 龙:《进一步加强词汇教学》,《外语界》2001年第3期。
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彭建武:《连通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外语界》2002年第4期。
齐春红:《词汇教学的特点及其认知理据》,《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钱玉莲:《偏误例析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汉语学习》1996年第3期。
邱懋如:《翻译对等及最接近原则》,耿龙明主编:《翻译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邵 青:《配价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
施光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若干问题》,《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舒雅丽:《初级汉语教材中的词汇处理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孙良明:《词义与释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田卫平:《对外汉语词汇的多维性》,《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4期。
万艺玲:《 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
肖贤彬:《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语素法’的几个问题》,《汉语学习》2002年第6期。
徐通锵:《对比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论》,《语言研究》2001年第4期。
许 均、王克非,《近年国内立项的翻译研究课题评述》,《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1期。
许 均:《论翻译活动的三个层面》,《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3期。
余心乐:《谈谈对外汉语教材英文注释与说明的 ‘信‘与‘达’》,《世界汉语教学》1997年第3期。
张 玲:Corpus-based Study of Collocations and Bilingual Learner’s Dictionary,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年。
张若莹:《从中高级阶段学生词汇习得的偏误看词汇教学的基本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增刊。
章宜华:《学习词典释义结构与释义方法初探》,《外国语》1999年第3期。
赵 悦:《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释词艺术》,《东北财经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郑庆珠:《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词汇教学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庄 夫:《翻译标准论》,耿龙明主编:《翻译论丛》,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海外教育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