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四、文化的动态性推动语言的复杂性
“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裴惠云(2005),杨锐(2014)把文化分成“大文化”与“小文化” 去解释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他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按照L.A. Samovar和 R. Porter所说,“文化就是个变动的主体”;胡文仲老师提到“文化是动态的,文化的动态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贾玉新老师也解释文化是动态多变的,对交际来讲,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刘俊,2001)。吴继光提出人类文化是在不断地发展的,语言也在不断发展。L.R Palmer(帕默)说过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罗常培,1992)萨丕尔认为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行(吴继光,1995)。这说明文化与语言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如果这二者没有关系的话语言就无法完全传达文化信息的任务。
(一)由时代产生的文化代沟
不同时代的人们,他们在经验、态度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一般在家里、公司或者社会活动中会发生一些长辈和晚辈之间的沟通障碍或者矛盾。爷爷奶奶时代(G1)的想法和生活习惯跟我们的时代(G3)不一样。相比较而言,父母所处的时代(G2)的想法和生活习惯跟我们(G3)的没有多大的区别,但仍有所不同。同理而论,我们晚辈(G4)的生活习惯和想法跟我们也有区别。这样分析四个不同时代(G1、G2、G3和G4)能学到文化的逐渐变化从而体会文化的动态性。爷爷(G1)跟爸爸(G2)时代的文化差异没有那么明显、爸爸(G2)和我(G3)之间的也不太明显,可是如果G1跟我们的晚辈G4的文化比起来,差异就巨大了。G4没有见过我G1的生活,对他们来说长辈的生活习惯就像传说一样,同样G1也无法想象G4的生活模式。如果要比较G1,以前吃饭要自己准备、衣服是简单的、交通依赖动物、工作一般以农业或者继承过来的手工(生意、木匠、铁匠等)为主、学习方面能写字就不错、信息传播媒体不发达、人们精神世界以信仰为主(有神的概念)、娱乐方面是团体活动如唱歌、跳舞、传统乐器等;G3-G4一出门就有各式各样的食品可吃、有时髦名牌衣服、有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有机会自己创造工作(有相关的职业教育培训)、学历必须要高(硕士或博士)、媒体发展得很快、宗教信仰不重要,变成科技时代、衍生各种娱乐活动。这都是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结构,因此语言也跟着文化的变化进入发展的阶段。曾经裴惠云(2005)也提到过,不同时代的文化结构不同,因此出现语言的发展和变化。随着这些文化的变化,语言也跟着文化发展。比如G3-G4和G1的交流出现障碍,第一个原因是因为G3-G4接触的东西对长辈来说陌生;第二是G3-G4更依赖机器,与G1不同;第三是现代更依赖发达的科技和无限的知识,可是G1一代更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有限的智慧等。
图1
(二)全球化与网络媒体对文化的影响
丝绸之路开通就是全球化的开设,但20世纪的社会学家Roland Robertson对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解释以后世界的流动更加速了。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中期是现代化时期。这时期西方的文化传播得更快,带着现代化的标志,西方文化就开始进入各个国家并影响他们的文化。全球化把世界各个地方的东西流动到世界的所有的角落。交通和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得谁都避免不了全球化。结果现在我们的早餐是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咖啡和面包、中午必胜客的比萨饼或者意大利面、晚上是咖喱饭、喝美国的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等;大家开始穿意大利的名牌牛仔裤、短袖、皮衣等而不穿传统服装了,每个人的手里都拿着最新智能手机。M. McLuhan提到,“电子发展使全世界缩成为一个小村庄了”,因而信息的传播很快。21世纪的信息发展更快再加上网络和媒体融合发展让世界走得更快。这样全球化带来国际贸易快速地变化、日用品的现代化、媒体的发展、食物的选择、娱乐的各种方式使得人文的文化产生很大的变化,同时因为文化的变化跟各个国家的人交往,使得语言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为了与不同国家的人交流而学习这个地方的语言也给个人的语言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三)与不同文化的接触与融合
Geng(2010)提到过文化差异引起语言的差异,也提出另一些导致文化差异的因素,例如地区、社会情况、文化背景等。而由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同文化的交际和接触也导致了文化动态变化。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婚姻以及移民都会影响他们的文化甚至语言。例如:世界各个地方的华人的生活习惯导致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彼此有很大区别。同时,学校的教育也助于不同文化的接触而增加专业词汇。
从长辈与晚辈的文化动态来看变化是纵向的,而从一个社会的不同文化跟另外社会文化之间接触而融合带来的动态性来看,变化是横向的,两者都使语言变得更复杂。换句话说,文化的动态性增加语言的复杂性。
文化代表着个人与他的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过的生活会不一样。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和生活习惯。例如新疆的维吾尔族文化跟西藏的藏族文化就有很大的区别,例如食品、服饰、装饰、习俗、道德、礼貌、方言、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相较而言,中国的多民族性让其文化多样性增加,随之而来的复杂性也增加。例如:有关描述中国维吾尔族服饰中的帽子就非常复杂。简单来说,新疆的维吾尔族人戴的帽子有两种:第一种是皮帽,主要用于御寒,而第二种是花帽。皮帽还分成以下几种:1.白吐马克(主要由青年男子戴,形似深钵,羊皮制,绒毛在内,皮板在外,顶部有四个厚大的菱角,下沿有一圈白色或者黑色毛边);2.阿图什吐马克(帽面由黑色平绒或丝绒制成,形似钵形,下沿的一圈毛边由旱獭或貂皮制成);3.赛尔皮切吐马克(形状同白皮帽,但布料用平绒或丝绒制成,沿边较细,用貂皮或其他兽皮做成,一般由中老年男性和宗教人士戴);4.欧热吐马克(该帽约高30厘米,形状类梯形,柱形,分里外两层,一般帽子里面是羊毛皮做成,黑色羔皮做面,男女农民均戴,女帽主要由老年妇女戴);5.开木切特吐马克(沿边较宽,用海獭皮缝制,帽圈、帽顶用黑色或咖啡色平绒、丝绒做面,次帽子过去多为贵妇佩戴,现在多为老年人佩戴);6.库拉克恰(形状是圆形,两侧帽瓣较长可以上下活动,羔皮做成的,黑色或灰色的,冬季常戴的皮帽)。维吾尔族的花帽也能分成十三种:1.巴旦姆花帽、2.塔什干花帽、3.格来木花帽、4.曼波尔花帽、5.奇曼花帽、6.再尔花帽、7.玛日江躲帕、8.金片花帽、9.吐鲁番花帽、10.伊犁花帽、11.夏帕克帽、12.赛里甫西吐玛克和13.阿克多帕。文化中不同时间不同人为不同仪式戴的帽子把语言弄复杂了。因此语言作为维吾尔族无数文化元素的载体就变得不简单。民族文化中有无数的词汇使用跟别的民族不一样。这些文化中的元素使语言变得很丰富可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这些语言之间的丰富词汇(Omer&Ali,2011)只是让他们混乱而迷茫。
图2
文化中指定社会等级与使用词语来尊重地位高的人物或者命令地位低的人物;再加上按照性别与年龄来使用适合的语言也很复杂。在英文中,加入“Please”,“Sir/Madam”词可以把整个句子变成敬语。在汉语中把“你”变成“您”就变成敬语了。但在尼泊尔语中,句子的主语与动词都要改变成尊敬的代词与动词。它还要按照性别选合适的动词。比如:“您在家吗?”在尼泊尔语根据尊重的程度高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表1
因此不同文化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按照他们的文化,语言也变得更复杂了。如果是德语,语言中性别的观点是很重要的,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如果要学德语的话,因为词语有性之分所以加大了德语学习的难度。这正是由于文化促使他们的语言有很大的影响从而变得更复杂了。 海外教育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