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汉语形状量词的语义成分分析
汉语的形状量词要比泰语丰富得多。为了分析的简便性和一致性,本章考察的范围仅限于联系密切,而用法上比较复杂的量词,如“条”、“根” 、“枝” 、“片” 、“面” 、“张” 、“颗” 、“粒” 、“朵” 、“块”。下文所列举的量词和所搭配的名词选自郭先珍编著的《现代汉语量词用法辞典》和张向群的《写作量词描写词典》。
(一)“条”
“条”,《说文·木部》:“条,小枝也。”所以“条”的本义是细小的小枝。“条”原来可以指植物的细长枝,后来又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量词“条”本来也是名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演化,同时也就具有了量词的作用。可见,指量词一开始总是相当具体的,以后随着组合的泛化,导致本身语义的虚化。
汉语量词“条”的搭配非常广泛。由以上注释可以看出“条”是由“细长的树枝”引申而来的。细小的枝条一般是细长而且柔软可弯曲的,给人的感觉就是蜿蜒而行的。“条”的语义特征是[+长] ,所以即能用于长而大的事物,像一条路、一条小溪等,又可以用计量某些长条形的植物、如一条黄瓜、一条鱼、一条蛇动物。此外还可以用计量某些人体器官,如一条血管、两条腿、两条眉毛等。从搭配对象可以看出形状量词“条”与所搭配的名词有共同的语义特征,像上面的例子都是长条形状的物体。
除了上面比较突显长条形的例子,还有某些物体不是实实在在的长条形,但是也选用“条”来计量,如一条裤子、一条裙子等。事实上裤子和裙子不是典型的长形状,但是人们以最突显的长维度来称代。“这涉及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隐喻(metonymic),即用事物的最突出或者重要的特征来称代整个事物”有时也能用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来称代,如条凳的主要功能是它的平面,而条凳的面一般是长条形,因此我们就称“一条凳子”。而其他非条形状的凳子要用“条”指称,只要在量词后加形容词修饰即可,例如一条方凳子。
通过量词语义特征的隐喻用法,把无形的名词有形化了,把抽象的名词具体化。可以说量词语义特征的隐喻具有类推性。“类推性”是指比照某一事物的道理推出跟它同类的其他事物的道理。比如“条”如何计量抽象事物就可以用隐喻的类推性特征来解释的。新闻、理由、意见等本身含有“持续状态”给人们感觉具有呈线性排列。而“条”也具有[+长]的语义特征。所以“条”在类推性的条件下可以计量许多抽象名词,如意见、信息、新闻、经验等。
同理,在“一条命”中,“命”也是抽象的,它的形态也是呈现时间上的推移的特点,呈线性排列,因此也可以用“条”来修饰。
(二)“根”
“根”, 《说文·木部》:“根,木株也。”本义指植物茎秆长在地下的部分,即树根。它也是从名词转化而来的量词。在现代汉语中是与“条”相近的一个量词。一般都可以计量典型的条状物。“根”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高等植物的营养器官,能够把植物固定在土地上,吸收土壤里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养分,有的根还能贮藏养料。
“根”的语义特征是[+长] [+细]。从它的语义看,“根”能用来与细而长的东西进行搭配。我们经常看到“根”可用于计量纤细的有根的或根毛状的东西,如一根麦穗、一根头发、一根葱。另一方面“根”还意味着植物营养器官的并有较为硬且粗壮的意义,因而“根”还可以表达名词的“硬”性或“粗壮”性。如:一根柱子、一根手指、一根火柴、一根麻花等。以上例子中的物体虽然是细长形,但柱子、手指较为粗壮,火柴、麻花较硬。
可以看 出以上第一种用法,能与表示细长的物体搭配是用法的核心范畴,可以说是用法的“原型”。“根”原指“植物的根儿”,如“根苗”、“草根”、“树根”等,后来引申用作量词。从计量带根的植物发展到计量细长的物体。“细长”的原型是比较明晰的,但边缘范畴就模糊了,所以有时它可以与某些条形物体搭配,与“条”的用法产生交叉。
(三)“枝”
“枝”或者“支”,《说文·木部》:“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从“枝”的本义可以看出“支”应该是离开了整株的竹枝。“支”既带细长形,又有直、硬的性质。 “枝”本来只计量树木花草类,因为 “枝”的本义带有[+长] [+树枝]的语义特征。后来通过隐喻把搭配的范围从长而像“树枝”的事物扩大到杆状的事物,如步枪、铅笔、蜡烛等与树枝的形状相似就能用“枝”计量。
(四)“片”
“片”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量词,用法也比较复杂。“片”,《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因此含有[+扁] [+薄]的语义特征,是名词义发展出计量“平而薄”的物体的量词义来。
从“片”本义来看,其突现的是平面而薄,从实例可以看到“片”往往是与平而薄的事物搭配,如花瓣、火腿等。“片”除了要求搭配的事物与其相似以外并不要求每个与它搭配的事物的形状要规则的、有界的,因此“片”不仅适合表示像叶子那样典型的薄面物,也适合表示竹篾、果皮、木屑等图形不规则的碎片形薄面物,还适合表示地域、海域、声音、光亮、情感等无界或界限模糊的、被认知为薄面形的事物。
(五)“张”
“张”,《说文》:“施弓也。”本义是指将弓弦绷在弓背上,后引申为“开弓”。这两个义项都是动词义。当用拉弓弦准备将搭在弓弦上的箭弹出去打击目标时,从射手的侧面可以观察到弓的形状随射手拉弓放箭动作的进行而不断变化:由弓背和弓弦组成的“面”时而变大(拉弓时),时而变小(放箭时)。这个不断变化的“面”因其动态特征而具有视觉显著性,从而在意象中得以凸显,使“张”本来的动词义发展成量词义,成为称量“弓”的量词。在这里 “张”的语义特征是[+可张开]。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词义的引申、词的用法的发展所遵循原则之一是家族相似性,“张”所称量的对象的扩展也是如此。还是以这个“面”为基础,量词“张”又发展出称量具有可张开和缩小的平面状物体的用法。
(六)“面”
《说文》:“面,颜前也。”即人的脸部,是名词。人的面部是一层皮肤,由此引申出“平面”、“表面”的意思,如“路面”、“桌面”、“床面”、“鼓面”,仍是名词义。再由“平面”、“表面”义引申出量词义,用于称量扁平面状物体或具有扁平面状部分的物体。由于“面”的词义原型是人的脸面,人们所见到的脸多数是意识清醒时的,即处于直立状态时的人的脸面。这时的脸是一个垂直于地面的立面,因此,当“面”发展出量词义时,这个原型意象使得它只用于称量与人互动时处于“立面”状态的事物,如:镜子、墙、铜锣等。
(七)“颗”
“颗”《说文》:“颗,小头也。从页,果声”。本义是“小头”后来引申为计量小圆形的物体。《说文解字系传》更是直接点明了“颗”的用法:“今言物一颗,犹一头也。”由此发展,很多圆形体积小的物品就可以直接用它来做量词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颗”的解释为:“原指‘较小的、圆形粒状的东西’,后引申为量词,计量颗粒状的东西(有时也计量圆块状的东西)。”可以总结出“颗”的语义特征是[+圆] [-大]。
(八)“粒”
“粒”《说文》 :“粒,糂也。从米,粒声”原指“米粒”,后扩展其义指“小圆珠形或小颗粒状的东西”。在尔后的语言发展中,它的形体含义逐渐被分离出来,作为一种独特的意义来运用,这时“粒”就不再局限于指“米粒”,而是被用于一类具有“米粒”形体特点的事物上。通过这种隐喻式的泛化,“粒”形体方面的含义获得了独立,并逐渐在人们头脑中替代了它的原始意义的地位,成为一个量词,计量小颗粒状的东西。从下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粒”所搭配的名词与“颗”所搭配的名词有些相似,都可以计量粒状的东西,如:豆子、瓜子、花生、米、沙子、种子、珠子、子弹等。但是,“粒”的搭配范围比“颗”要小,两者不同的地方是“颗”既可以搭配小圆形东西的某些部分或者整体,而“粒”只能搭配小圆形东西的整体。
(九)“朵”
汉语“朵”本义为下垂貌,《说文》:“树木垂朵朵也”。“朵”用为量词可以计量花朵、云彩及类似花朵的东西,具有[+朵]的语义特征,如:“一朵红花”、“一朵白云”。
(十)“块”
“块”,本义为“土块”,《说文》:“块,墣也”。“块”始用于计量“土壤”,后来,进一步引申,扩展到用于表示有明确边界的特定区域,多指“疆土”,而后还发展到计量其他有限定范围之物。
汉语的“块” 具有三维性,作为量词,常用于计量块状、片状的东西。用于计量块状物时,强调所修饰物体的三维空间性,如:“一块冰块”、“几块石头”,从例子可以发现具有[+三维]的语义特征,且都有一定的三维空间性。而用于计量片状的物体时,强调修饰对象的范围的界限性,如:“两块玻璃”、“那块田地”、“一块伤疤”等。 “田地”、“伤疤”、“玻璃”,这些例子具有[+范围]的语义特征。 海外教育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