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海外教育六十年

三、文献讨论

海外教育六十年 郑通涛主编 2649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文献讨论

  王还(1990)和沈家煊(1999)分别提出了“差不多”和“差一点”的语法意义。王还(1990)认为“差不多”用于客观叙述,表示接近于某种状况。用“差一点”时,说话人则是强调事态相当接近发生但并未发生,或看起来不会发生的事,最后终于发生,往往带有侥幸或惋惜的心情。如下例:

  16.杯子

  差点儿

  打破了。

  17.路滑极了,我好几次

  差点儿

  跌倒。

  18.他

  差点儿

  没赶上火车,刚上车,车就开了。

  19.票

  差点儿

  就买到了,眼看一个人把最后两张票买走了。

  例16的意思是“杯子”接近于打破,但实际并没有打破,例17是“我”好几次眼看着要跌倒但最终一次也没有跌倒。例18是“他”接近于没赶上火车,最终还是赶上了火车。例19是“票”接近于买到,由于前面一个人把最后两张票买走了,说话人最后没有买到票。

  王还(1990)的论述让我们对“差不多”、“差一点”两者具有初步的解释,但是就两者在使用时的区别,以及语法特征,仍然未能解释得很清楚。

  沈家煊(1999)运用“衍推”(entailment)(句子固有的意义)、“隐涵”(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预设”(presupposition)三个概念来说明“差不多”、“差一点”的差别,并指出二者的对立在本质上是肯定和否定的对立。例如:

  20.苹果

  差不多

  全烂了。

  21.苹果

  差一点

  全烂了。

  具体来说“差不多P”和“差一点P”都包含两个成分,一个是“接近P”,一个是“没P”。对于“差不多”来说,“接近P”是它的衍推义,“非P”是它的隐含义,如例20接近全烂而又没有全烂。换句话说,“接近全烂”是根据它的语意一定可以推而得知的,而“没有全烂”则是要在特殊的会话语境中才能推得的意义。对前者我们大致上可以接受,但对后者则我们采取保留态度,因为我们看不出把这一句话放在什么语境中会使“没有全烂”的语意消失。对于“差一点”来说,“接近P”是它的预设义,“非P”是它的衍推义,如例21差一点全烂,是说话者的预设,但是语意上我们可以推衍出事实上没有全烂。

  简单地说“差不多”和“差一点”的语意内容由“事件接近实现”和“最终没有实现”两部分组成,事件接近实现对于“差不多”是主要的,对于“差一点”是次要的;事件最终没有实现对于“差一点”是主要的,对于“差不多”是次要的。

  本文认为沈家煊(1999)解释不足之处为:衍推、隐涵、预设这三个概念的框架不容易明显理解,也不容易区别。另外一点是未能说明为什么“差一点”的使用往往会伴随“庆幸”或“遗憾”的隐含义,而“差不多”则不会。

  刘宇红、谢亚军(2007)主要从认知方面来讨论“差不多”和“差一点”,他们认为这两者都是对量或是程度的描述,也就是对于某一参照点来说存在某分面的不足,这一参照点就是格式塔(Gestalt),也就是说提供认知过程的参照。并以下图表示:

  图1

  刘宇红、谢亚军(2007)主要是以说话者理想中“完形”面貌作为解释,黑色的部分是“差不多”的范围(亦即接近于全部),“差一点”是白色的部分(没有全部)。“差不多”和“差一点”都是和完形有些微的落差。

  他们的说法同样能解释先前文献所提到的“差不多”较常用于客观的描述,而“差一点”则常带有“主观”的见解。可是却无法说明为什么“差一点”常有“庆幸”或“遗憾”的隐含义而“差不多”则没有。

  有鉴于上述文献的讨论不足,下节本文将从语意、语法以及说话者期望,三个角度分别讨论“差不多”和“差一点”的区别。 海外教育六十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