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高血压病从饮论治探讨
钱林超 江 宏
(厦门大学医学院中医系,中国 厦门 361102)
摘 要:根据古代文献关于“饮病”和现代医学关于高血压病的认识,“饮病”与高血压病无论从临床表现还是从发病机制上都有着密切的相关性。近年来,“痰饮”成为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并贯穿于高血压病发病的始终。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具有“化饮”功效的方剂在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实践中已取得较好疗效,但始终缺乏从饮论治高血压病的辨治纲要。因此,将“饮邪”引入高血压病的致病因素之中,对其做系统性、理论性的探讨,并总结出一套治则治法,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血压病;饮病;辨治纲要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西药降压虽然见效快,但需长期服药,且毒副作用较大。而临床上通过中药加以配合,具有协同增效、降低毒副反应和减少西药剂量的优点。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临床常将高血压病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等进行辨证治疗。近年来,“痰饮”这一病理因素在高血压病发病因素中占有较高的比例。本文试就中医水饮病与高血压病在发病机制上的相关性以及水饮内停在高血压病发病中的作用机理与临证辨治做一探讨。
一、高血压病从饮论治的理论溯源
高血压在中医学中并无专门的病名,其病症属于中医“眩晕”的范畴。眩晕之病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张仲景则认为饮邪是导致眩晕的重要原因之一,虽未有专论,但有“眩”“目眩”“头眩”“身为振振摇”“振振欲擗地”等描述,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部分症状极为相似。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眩晕的相关条文有26条, 涉方15个, 其中关于“痰”、“饮”的处方8个。可见“眩晕”在多个篇章被述及, 这其中“痰水致眩”更占据了重要的篇幅。
饮邪致病广泛,常导致多个脏腑功能失调,病证症状也繁多复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指出:根据饮邪所停聚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根据饮邪所停聚的脏腑经络不同可分为:水在心、水在肺、水在脾、水在肝、水在肾。根据饮邪所侵犯的脏腑不同可分为:心水、肺水、脾水、肝水、肾水。饮邪致病常伴有头晕目眩、心悸、心下坚,面目肢体浮肿、四肢关节疼痛、咳嗽气喘、短气不得卧,咳吐痰涎,或流涎,口渴不欲饮或喜热饮、面色黧黑、肠鸣沥沥有声、大便稀溏或泄泻、小便不利或多尿、夜尿频数、舌苔腻滑,脉沉紧、沉弦等。当饮邪阻遏,致使阳气阻遏、清阳不升,则可见头晕、头痛;饮邪停留在心,致使心的功能失常,则可见心悸、烦躁、失眠、注意力减退以及左心室肥厚的一系列症状;饮邪停留在肾,则可见夜尿偏多、浮肿等一系列症状;舌体胖大有齿印,脉象沉滑或沉弦也为脾虚水停的征象。
上述饮病症状多为高血压发病过程中的主症或并发靶器官损害而见的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病往往以眩晕为最初的临床表现,以血压升高为诊断依据;但随着高血压病的发展也常累及心脏、肾脏、视网膜、脑血管。心脏受累,左心室肥厚,常见症状为:心悸气短,易疲劳;影响肾脏功能,早期为夜尿频数,久之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嗜睡、浮肿、疲倦、蛋白尿等;严重的高血压引起脑血管改变,可出现头痛、眩晕、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急进性高血压可出现剧烈头痛、视力模糊、意识不清、昏迷、恶心、呕吐等症状。高血压患者的舌脉多为舌体胖大有齿印,脉象多为沉滑或沉弦。因此,饮病与高血压病在临床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将高血压病纳入饮病辨证,具有一定的临床依据和意义。 海外教育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