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海外教育六十年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二、复杂动态系统理论概述及其在二语习得领域中的应用
(一)复杂性科学与复杂动态理论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复杂性科学(Complex Science)是系统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属于当代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该研究范式打破了经典自然科学所遵循的线性、简单、可还原的思维方式,推动了现代科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变革。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s Theory),英文简称DST,是复杂性科学的一部分。它在自然科学和数学中常被用于解决系统的关联性以及变化性问题(王涛,2010:41-46)。该理论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物理、数学等学科的认识,而且近年来,复杂性科学逐渐与各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研究范围不仅包括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等领域外,还涉及社会人文学科,如心理学、公共关系、教育学等领域。一些具有前瞻的语言研究者,如Larsen-Freeman,de Bot以及Verspoor等则不失时机地将该理论引入语言学研究领域,认为该理论是理解语言本质以及语言教学最具潜在价值的理论。
复杂动态理论的动态复杂性是指系统由一组组全相关的互动变量构成。所有这些变量都相互关联,其中一个变量的变化对系统内的其余变量都会产生影响。在复杂系统内,这些变量随时间发展的结果是无法精确计算的,因为变量互动的结果始终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并且这种变化是复杂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的、涌现的。Larsen-Freeman最早发现并提出动态系统理论与人类语言的复杂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她总结出了复杂动态理论的十二个主要特点并把它们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动态性、复杂性、适应性、自组性、初始条件敏感性、混沌性、非线性、非预测性、奇异吸引力以及分形等(Larsen-Freeman, 1997: 141-165)。动态性指的是系统的时间的流变性;复杂性强调的是系统中多个变量之间相互联系并互动的关系;非线性指的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不存在对应性的因果关系;混沌性是指由于变量间的扰动,系统呈现出随机无序的状态;非预测性指的是系统随机行为使得无法预测其未来状态;正是由于系统对初始状态的敏感性,才导致系统的行为无法预测,因为系统中,任何初始条件的细微变化都会带来系统巨大的变化,这种情况也叫做“蝴蝶效应”;开放性意味着系统可以与外界进行信息能量的交流或交换;自组性指的是系统的结构在与环境互动的条件下,自主演变发展,形成新的结构与功能;适应性指的是系统会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积极回应;奇异吸引力则指的是系统中的吸引态与相斥态,这两种状态是由于系统被吸引而呈现出的某种固定状态;分形是指系统在不同的标度下部分与整体具有自相似性。从上述这些复杂系统的特点来看语言的习得与发展,可以让我们对传统语言研究无法理解的现象、难以回答的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解释。
(二)动态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语言发展观
动态复杂理论视角下的语言习得被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该模式认为语言学习既不取决于外界的刺激,也不在于内部生物遗传,而是个体与环境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van Lier, 1996:170)。可以说,该理论最大的优点在于综合容纳了不同甚至相斥的语言习得观点(Vera Menezes, 2012:1-19)。该模式既不否认先天心智结构的存在,也认可个人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同时也保留了语言习惯对于语言学习的积极作用。至于二语习得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则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系统发展的特殊吸引力(attractor)。二语习得中的输入、互动与输出等环节不但激活了学习者神经系统的连接,而且也引起了个人与社会文化的交互。总之,语言习得中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一个次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嵌套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语言发展系统(如图1所示,引自Vera Menezes,2012)。
图1 作为复杂系统的第二语言习得
从复杂动态系统视角来看,作为二语习得的主体,语言学习者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动态子系统,包含着如认知环境、教学环境以及社会客观物质环境等相互作用的次动态子系统。其中,认知子系统又嵌套着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如记忆、学能、智力、动机、母语及二语知识等;教学环境子系统又包含着课程、教材、教法、教师等次子系统;社会客观物质环境则包括小至教室环境,如课桌、多媒体设备等,大至整个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历史政治环境等。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变化都可以影响系统中其他子系统,这些次动态子系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相互作用、内外循环而变化,且这种变化是非线性的,不断改变、组合和重构的发展过程。这种非线性发展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二语习得者语言发展之中存在着稳定与动荡的时刻,有进步也有退步,有各种各样的偏差。因为“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与状态,而不是一个累加的过程,也不是一个静态的产品” (郑通涛,2014:3-9)。这也是为什么Larsen-Freeman & Cameron在其著作中坚持使用“第二语言发展”(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而非“第二语言习得”这样一个术语的原因。总之,该理论不仅为二语习得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母语干扰、石化现象、中介语变异等,提供了一个强大的解释工具,也为教师的语言课堂教学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下面我们从动态复杂系统理论视角来考察语言课堂教学的特征。 海外教育六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