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成都街巷志.下册

昭忠祠街

成都街巷志.下册 袁庭栋 1911 2021-04-06 09:0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成都街巷志.下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昭忠祠街

  从红星路大桥往南,红星路一段东边的第一条支街叫昭忠祠街,以清代的昭忠祠设于此街而得名。

  修建昭忠祠以纪念已故的功臣前贤是我国自唐代以后全国各地多有的传统,清代以后也称忠烈祠,抗日战争期间全国600多个县市建有忠烈祠,我国现存的规模最大的昭忠祠或忠烈祠是1943年7月7日建于南岳衡山的抗战忠烈祠。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曾任四川提督的湘军名将周达武(1813—1895)为了祭祀多年来在征战中阵亡的将士,在成都城内东北角相传为古碧鸡坊的附近修建了一座昭忠祠,祠中挂有他撰写的一副名联:“白马旧同盟,五百人起义衡湘,援黔援楚援秦羌,羽檄竞驰风,回首战场成吊古;碧鸡新建祀,三千里莅兹巴蜀,死敌死难死瘴疠,精诚长贯日,招魂大地此归来。”此后,昭忠祠就成为一些蜀中官员们祭祀已故文武前贤的祠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昭忠祠所在地区形成街道,也就被命名为昭忠祠街。由于昭忠祠是由周达武一手所建,在清代有时也被称为“周昭忠祠”。民国时期,昭忠祠不再保留,在原地开办了聚昌印刷公司。

  “大跃进”时期成都市盲哑学校学生在春熙路街头宣传 1958年 杨永琼提供

  修建昭忠祠的周达武在近代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他家是湖南望族,出了不少著名人物,国学大师陈寅恪就出生于长沙通泰街周达武故宅之中。

  清代在昭忠祠街建有官办的慈善救济机构苦力病院与济良所,前者救济家贫无力治病的病人,后者收养愿意从良而丧失生活来源的娼妓。

  在清末的新政中,昭忠祠中曾经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开办了成都历史上第一所藏文学堂,用以培养学习藏文的专门人才。次年改名为官立方言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罕见的以“方言”为名的学校。辛亥革命以后改名为省立外国语专门学校,迁往东马棚街。

  1929年,基督教会开办的中西慈善盲哑学校从文庙西街迁至昭忠祠街,这是当时成都最大的盲哑学校,1942年改名为成都市私立盲哑学校,1943年还办过四川第一个盲哑师资班。1944年与开办在石室巷(当时名何公巷)的私立明声聋哑学校合作,组织36名学生进行了四川第一次城乡巡回盲哑人演出,宣传抗日,行程达两千多里。新中国成立以后和私立明声聋哑学校合并为成都市盲哑学校。成都市盲哑学校迁至沙湾以后,在昭忠祠街原址开办了成都幼师。成都幼师迁到致民路以后,在这里开办了成都成人教育学院。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四川总督奎俊为了培养军事人才,在昭忠祠街设立了四川武备学堂。四年后,新任四川总督锡良在北较场新建校舍之后,四川武备学堂迁入北较场,此后又在四川武备学堂之侧陆续开办陆军小学、陆军讲武堂。所以,四川武备学堂是四川所开办的最早的一所军官学校,不仅对日后四川的军政大事有不小的影响,而且川军中不少早期将领均出于这所学校,被称为川军中以刘成勋为首的“武备系”。

  四川武备学堂的教学安排深受日本军事学校的影响,在教学科目中有体操课程。严格来说,近代体育之传入成都,应当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以后,各新式学校一般都跟着开了体操课。1906年,四川高等学堂正式开办了体育科(朱德元帅就是第一期的学生)。1907年,留学日本专攻体育的邓莹诗又开办了私立的成都体育学堂,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各学校培养体育教师。

  清代的成都还有一处专门供奉八旗阵亡官兵的昭忠祠,规模很小,是在祠堂街上文昌宫中的阜康神祠侧的附属建筑,同治六年(1867)建成,知道的人很少。 成都街巷志.下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